首页 -> 2008年第4期

现代管理理念视阈下的学校德育

作者:江洪明




  一、我国学校德育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一些学校德育管理目标价值取向存在偏差,管理观念落后。主要表现为:偏重于“管”而忽略“理”,仅注重制度、规定、办法、措施的制定,而忽视监督、疏导、说服、沟通、激励。管人不理事,管事不理人现象随处可见。人本管理理念缺失,价值取向存在误区,把管理视为控制人、操纵人、束缚人,而不是服务人、指导人、解放人、发展人。以解决管理过程中繁冗的现实问题为中心,师生主体发展被忽略。系统意识、和谐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缺乏,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观念淡薄。重制度管理、轻人本管理;注重刚性管理,忽视柔性管理;重单打独斗、轻整体优化;重系统稳定、轻活力激发;重大中小学德育分段管理、轻各个阶段德育的有效衔接;重目的要求、轻规律遵循;重一般、轻个别,重共性、轻个性等形而上学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都有其表现形态。譬如大中小学各个学段德育存在的脱节、倒挂、重复和交叉现象,就与学校整体德育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和纵向系统管理滞后有关。
  2.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对德育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德育的态度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种态度会给德育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为这种态度会影射到教师和学生身上,严重影响从教者的积极性和学生对待德育的态度。德育管理缺位、不到位,存在盲区盲点。由于学校不重视,德育管理专业化严重滞后,教师队伍面临重重困难,分配制度和竞争机制、激励机制不健全,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受到极大挫伤,以致一些德育工作者自嘲为“三等公民”、“边缘人”,工作无所用心,随时伺机“跳槽”,德育工作队伍结构及素质令人堪忧。
  3.德育管理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主要表现:一是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完善,有相当一部分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仍囿于经验管理模式。二是管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人员不足,流动性过大。三是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明显老化,学历结构不合理。管理系统整体结构性不强,整体功能优化任重道远。
  4.德育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保障条件不充分,管理机制体制不够健全。一些管理者忽视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学习使用,有的则是对技术装备现代化过于迷恋,不能正确处理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不少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时间和空间资源非常有限。管理机制体制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不少学校德育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不够合理,教学机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尚未完全形成。
  5.德育管理效果欠佳,整体美誉度不高,特色不够鲜明。由于上述提及的原因加之管理模式僵化单一,对管理特色生长点的挖掘、发现被忽视,特色的培育和实践工作力度不够,管理效果必然欠佳,整体美誉度不高,特色不够鲜明。
  
  二、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的解决路径和对策
  
  1.坚持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有机统一。制度管理在此是指通过建立完整的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的行为,以保证德育活动正常开展和管理目标实现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它属于刚性管理。人本管理是强调被管理对象主体性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是一种人性的管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它从人的情感、需要、发展出发,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核心和最重要资源,以人为管理和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动力,属于软性管理。人本管理不仅重视人的作用,关心人,激励人的积极性,而且把人看作是一个追求自我实现、能够自我管理的社会人,注重开发人的潜在能力,以人的发展为本,并且将人的发展与组织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制度管理和人本管理是并行不悖、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制度管理是人本管理的基础,人本管理是制度管理的升华。在德育管理中,人文管理是亟待建构和完善的一个方面。毕竟在德育管理对象中,人的因素是起根本决定作用的因素。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表明: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发展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哲人詹姆士也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追寻意义的精神存在物,既有一个实体存在的外在的物质需要,又有成就自我的内在的精神需要。针对德育管理中存在的人本缺失的突出问题,必须在制度管理基础上极力倡导人本管理,刚柔相济,以制度为圆心,以感情为纽带,以为了人为基本出发点,以尊重人为前提基础,以提高人为根本途径,以发展人为终极目的,在科学的德育管理理念和目标的引领下,以健全的刚性的制度管理和柔性的人文管理做支撑,使二者在相辅相成中动态生成、运作,不断推动管理目标的有效实现,促进师生的和谐发展和学校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2.坚持系统管理与和谐管理的有机统一。系统管理是把德育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进行管理。它要求在管理中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去对管理对象、管理过程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管理功能的发挥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针对德育管理资源匮乏的现状,应以增强管理系统整体效能为旨归,把宏观管理、中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三个层次有机结合起来。常言道:千难万难,领导重视就不难。管理工作只要领导重视一般都会有始有终、有声有色。因此,首先要从“头”抓起,加强和改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学校德育的宏观管理,克服高高在上、人浮于事、华而不实、监管不力等弊端。这在系统管理中居于核心和关键位置。其次,要重点加强和改进学校层面中观管理。各学校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牢固树立“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理念,加强对德育的领导,改善和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待遇,落实德育的人员编制、经费投入和教学科研条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再次,要着力加强和改进德育组织机构的微观管理,建立一支既有一定专业知识又懂德育管理理论的高素质管理队伍。一是强化职业化管理,使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职业形象、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必备的职业技能。二是强化专业化管理,完善知识和能力结构,使管理者具有与岗位相适应的组织能力,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调控、自控能力和教育教学的能力及技巧,应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能力。三是强化发展性管理,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训提高,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使之成为技术业务管理的行家里手和复合型人才。四是强化动态性管理,建立健全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机制。在系统管理中,必须正确处理系统内外的各种关系。这些关系处理方式得当与否会影响到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现代管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和谐管理的新视角。和谐管理主要是指以和谐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一种管理模式。其精髓在于协调人的和谐一致以形成合力。惟有和谐的管理,才能达到人、财、物的和谐配置,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师生创造性的迸发,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结果的和谐统一。和谐管理既是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事业发展的推动力,更是管理的理想境界。在和谐状态下,组织成员能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悦纳,不断地实现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创造、自我超越,从而促进本单位和学校的发展。管理者只有牢固树立系统整体意识,有效地协调上下与左右、局部与全局、内部与外部、横向与纵向等各个层面,才能形成合力,使工作达到和谐的最佳管理状态,实现系统整体结构功能的最优化。
  3.坚持本色管理与特色管理的有机统一。德育管理形象地说就是“红色管理”。政治上常用“红色”来象征革命、左派、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由于学校德育承担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任务,所以可以用“红色管理”来表述德育本色管理,以区别于学校其他单位的管理。其基本内涵是实施德育管理时要确保教师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原则上要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德育全过程。坚持本色管理,永葆红色不变,是德育内在的本质要求,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具体表现。德育特色管理是指区别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具有独特性、创造性、稳定性、优质性的个性与风格的德育管理。特色是生命,是灵魂。必须在坚持本色管理的基础上追求特色管理。根据学校的使命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应通过知识管理,在与德育相关的知识生产、传播、创新与应用方面培育、总结和提炼区别于其他同级同类学校同行的特色。保持和弘扬本色,才能创造特色。离开了本色,所谓的特色也就会黯然失色。所以,要在本色管理基础上,强化特色管理,认真分析和总结德育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特点、优势和经验,凝聚力量,塑造精品,打造品牌,挖掘、整合、培育和提炼出德育管理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
  总之,上述“三个统一”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偏废的。在德育管理实践中,倘若能够真正做到“三个统一”,我国学校德育的现状必定会有明显的改善。在坚持“三个统一”时,要善于运用现代权变理念统摄管理实践。德育管理不存在固定不变、普适有效、统一的管理模式,管理只能依据各种具体的情况,适应变化,灵活行事。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宜的管理就是最好的管理。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 班华.现代德育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