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构建学校网络德育新模式
作者:程素念
一、网络德育的优势
在传统的德育中,德育内容多以认知为主,其政治化色彩较浓,缺乏情感体验及情感发展;德育方法较为呆板单一,缺乏互动和参与。德育过程重说教,环境封闭,缺乏实践性,与人们生活相脱节,因此德育效果日见衰微。网络德育以其开放性、平等性、主体性等特点显示出其较之传统德育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1.网络德育是开放性的德育。网络是开放的,开放的网络必将改变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网络时代的交流不受物理时空的限制,也不受教育的人数、时间、地点的限制。这一特性解决了德育内容滞后于时代的矛盾。在网络德育中,教育工作者可将人生修养、社会道德观念等内容融进去,打破了德育呆板、硬灌输的旧格局,从而优化了德育效果。此外,网络德育的优势还在于它不局限于某一单位,某一部门内部,而是能够内外联合,由德育工作者、心理学专家等共同参与德育的全过程,形成一种真正的开放式德育。
2.网络德育是平等性的德育。传统的德育由于施受双方主体的不平等,受教育者具有天然的防范心理与逆反心理。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绝对平等的,因此,人们通过网络进行交往时,几乎是没有任何顾忌的。受教育者更容易说出自己真正的立场和观点,教育者也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网络德育的平等性为德育工作更好地把准脉、把好脉创造了有利的平台,使得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德育是主体性的德育。网络给人们创造了一种自主而能动的空间,人的本性在网络上可以得到尽情的释放。在网络上开展德育工作,受教育者是绝对自由的,他们可以随时介入、退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网站、网页,而不是由教育者指定和强迫他们去受什么样的教育。这样更容易调动他们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也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更能提高受教育者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4.网络德育是趣味性的德育。网络教育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形象、生动、富含乐趣的受教育场所,在这种场所下进行德育无疑使德育工作成为一种趣味性的德育。网络德育一改往日传统德育过程中道德知识和观念的空洞的灌输、枯燥的宣读以及刻板的说教,而是利用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三维动画及影视于一身的多媒体技术,让德育工作形式多样化,内容情趣化,网络德育成为人们更乐意接受的德育方式。
二、网络德育新模式
网络德育打破了传统的强化灌输教育模式,以其开放性和主体性等优势为德育工作的管理和德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无限的德育资源。网络德育成为德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网络德育的模式也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拓展网络德育的空间。
1.网格模式。网络具有沟通互动功能。网络改变了人际沟通的模式,使人际沟通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层面。网络将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结合起来,给人们的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过去的人际传播是“点对点”或“点对面”的单向式传播。网络的出现使得人类传播活动也可以采用“交互式”进行。每一个点均可以对应不同的点,实现互动,通过电子信箱、电脑查询、电子游戏、电脑网络上的小组讨论、语音信箱、语音邮递、自学辅导等建立起一个网格状的信息通道,人们可以通过网格式的信息通道展开讨论,交换意见。网格中的任一点既是信息的传播方又是信息的接收方,网格模式下的信息交换纵横交错,四通八达。从某种意义上说,网络德育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和通信过程,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德育信息,通过有效的信息通道传送给教育对象,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实时地进行双向交流活动,达到德育的目的。网格模式下的德育保证了德育的时效性和参与性,是开展德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2.辐射模式。辐射模式是指网络信息的传播可以通过一点迅速向全球传播,使得世界各地的用户,都能充分地接受来自四面的信息。网络媒介空间的能力被无限地强化了,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传播空间的广泛拓展使得地球上的所有用户,都无法回避网络媒体对自己生活的影响。网络的发展使德育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向纵深方向发展,增强其影响力。辐射模式下的网络德育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等限制,让主流的声音得以迅速而广泛地传播,使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处能感受到正面的教育。辐射模式使得德育具有了非常强大的覆盖功能,德育的面更宽、渠道更多、手段也更先进。
3.防护模式。网络德育既是一个过程、一项活动,也是一门科学,一门人文社会科学。网络德育可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心理学、传播学、教育学、现代信息技术等相关学科知识,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网络德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人文社会科学,具有社会预见的功能。同时网络德育在实现预测、预见的前提下,又可以实现预防功能。当某一个话题在网上有越来越多的人发表情绪化的意见时,当有人在网上提出过激的行为要求时,只要网络德育工作者密切注意网络,这些表现都可以成为有效的信号,提醒网络德育工作者注意问题的出现与事态的发展。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议论与抒发情感更无障碍,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内心深处的一切欲念都可以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表达,这既是一种意见表达,也是一种情绪发泄。构建一种防护模式的网络德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可能发生的思想问题或意外事件,把被动地解决问题转变为主动地发现问题,预防问题,把教育工作做在前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提高社会效果,减少时间和精力。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帮助德育工作者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迅速、增进相互沟通,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而且富有针对性的德育活动。
4.咨询模式。网络德育能够对受教育者在网上选择信息予以帮助,为受教育者提供引导、劝告、解疑等服务,当然网络德育也可以为受教育者解决心理问题提供咨询服务。网络德育具有咨询选择的功能,这是因为网络德育本身就是一种网络意识形态宣传活动,而意识形态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人对世界和社会的有系统的看法和见解,是反映特定社会关系的思想体系。它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政治经济利益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宣传活动具有导向和说服功能。这种导向和说服为网络德育发挥咨询选择功能奠定了基础,网络德育的咨询功能使受教育者有选择地接受教育,解决思想和心理存在的问题,德育更具针对性。
5.环境模式。网络环境是一种虚拟环境,虚拟环境中匿名性培养了一种虚假的、不负责的行为习惯,本来与我们日常的道德规范是不相符合的,但现在却成为网上的一种时髦,我们必须从道德上谴责它,为从制度上制约它而制造舆论、创造条件。网络德育可以通过对网络媒介的管理,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旋律一致的强大德育氛围、技术氛围和市场氛围。网络德育可以通过网络抓好舆论,营造氛围。网络舆论作为一种网络道德评价的方式,其威力在于它能通过众人之口,潜移默化地对社会组织施加一定的作用,从而影响人们的道德认知水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能力。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迅速、生动形象且直观性强等特点,网络舆论关注的行为规范容易被网民作为道德标准而接受。再次,网络德育运载虚拟环境的介入必须更新观念,采取全新的思路和方法,虚拟环境实际上强化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平等地位。环境模式下的德育要求对德育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及时将一些鲜活的德育信息传输上网,特别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传统的德育素材变得形象生动,能更加有效对抗社会负面文化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方式,使他们接受信息的方式、交往活动的方式、个性心理与思想观念的发展等方面都发生和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在当前形势下,德育工作要主动走上网络,积极探索网络德育的规律性,发挥网络德育对人们行为发展的有效的引导作用。在网络日益高速发展的新世纪,德育工作要以解决网络道德失范这一工作为重点,抓住机遇迅速把德育与网络结合起来,形成有效的德育网络体系,构建网络德育的新模式,保持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实效性和持久性。
参考文献
[1] 梁建.网络教育的发展与思考.中国教育学刊,2001(1).
[2] 薛文平.网络德育的回归:从灌输与服从到自主与选择.现代教育科学,2004(5).
[3] 王凤秋,何葵.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冲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1).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