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范式探析

作者:岳 君 谢冬娣




  一、生态化课程的内涵
  
  1.生态化课程理念
  课程生态观是在生态主义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诞生。生态化课程,是说课程也是一种生命,始终处在变化发展中。也就是将课程视为和谐的生态体系,系统内每一事物均环环相扣并互相影响,学习者在追寻个人意义的同时,必须考虑在他所处的生态体系与整体社会环境需求间寻求平衡,以维持有机生态层的平衡状态。生态化课程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课程体系既能保持知识的完整性,又能适应知识社会、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它具有自我完整性与课程开放性、主体参与性与课程的发展性、个体多样性与课程的选择性等特点。
  2.生态化课程的价值取向
  生态课程观认为,课程资源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复杂网络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课程观是一种有机、整体、民主、平等、批判、互动的课程观。在国际大视野的背景影响下,课程价值取向体现出多元价值的和平共存和多元共生特点。生态化课程的价值取向包括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生态化课程的目标
  生态化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增进对自然的理解、尊重与保护,增强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升文化发展的生态化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和谐性。生态化课程的目标是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一致性与差异性的统一、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以及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辩证统一,以培养自由和解放的公民。
  4.生态化课程的内容
  生态化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体现丰富多样化,也可以说,“课程需要有足够的含糊性、挑战性、混乱性以促进学习者与课程对话,与课程中的人员对话。意义就在对话与相互作用之中形成”。所以,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以足够的方法促进意义的形成。课程和教师都必须被挑战,都必须足够开放,以引起和鼓励参与。
  5.生态化课程的实施
  生态化课程的实施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使学生在体验性、探索性的框架下进行自主性、创新性学习,建立起民主、平等、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双方皆获得成长,教师不再是中心,也不是“辅助者”,而是与学生共同的参与者;教师是“平等的首席”,是自我反思型的教师,能够带着开放的态度,不断寻求新的途径,将学生带入对真理的日益深入的理解中。
  
  二、构建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范式
  
  1.学校体育的课程目标生态化
  从生态学观点看,人、自然、社会与文化本身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类应当尊重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物种,应当关心个人并关心人类,应当着眼当前并思虑未来。这种新价值论表现出超越人类现行基本价值观结构的取向,即超越以理性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体系,追求生态和平、生态正义、生态幸福,并最终促进地球时代人格的形成。从课程目标取向的历史发展看,基于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见解,典型的课程目标取向由“普遍性目标”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发展到“生成性目标”取向,再发展到“表现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与教学领域对人的主体价值和个性解放的不懈追求,反映了课程目标生态化的倾向。
  由此看来,学校体育要为社会培养健康的个体,体育课程应充分体现生态学取向——生态整合,在课程目标上,重视学习者追求个人认为有意义且有兴趣的知识,并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整合个人需求和整体社会的需要,让社会互动、个体的发展与学科内容三者达到平衡状态。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宪章》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的状态。”这一概念即为生物——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根据“三维健康观”、课程生态整合取向、体育的特点、国内外体育课程发展趋势,体育课程目标可以划分为运动主线和健康主线。这两条主线构成的课程目标体系是有机的整体,所提目标具有发展性,扩大学校体育的视野,联系社会、自然、人文,考虑社会发展趋势;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课程目标既有知识、技能、体能,又有情感、观念、行为,既有行为结果,又有行为过程、表现和体验。课程目标涵盖促进学生发展个性、认识物质环境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体现实现人与自然、社会、文化和谐统一的过程。
  2.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生态化
  学校体育生态化追求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与社会的和谐、以人与自身的和谐的生态体育终极目标,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内涵。体育生态化课程以全面落实“健康第一”为宗旨,淡化学科知识逻辑,删除难点内容,增加与生活、与社会相联系的内容和必要的科学方法训练,突破“学科中心”结构框架。课程内容的选择体现以下特点:一是健身性与兴趣性。学校体育的课程内容应以健身和提高人的整体健康水平为目的,摒弃以挖掘人的最大潜力为目标的、追求技术完美和成绩提高为目的的竞技运动项目作为课程主要内容,应站在学生角度考虑体育运动的兴趣,将新兴项目或娱乐项目、特色项目引入课堂,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二是科学性与实效性。教学内容科学性与实效性表现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实际有效的运动项目,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三是简易性与地域性。我国地大人多,各校差异也大。选择简易性的教学内容创造性地发挥运动场地、器材的多功能作用,赋器材以生命,也可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体育运动。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应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取体育传统文化之精华为我所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教学内容要向多样化、弹性化、生活化、社会化、乡土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生态化,意味着学校课程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意味着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意味着科学、人性与生活现实的、具体的统一。
  3.学校体育的课程实施生态化
  体育课程实施的生态化主要体现在实施者的生态学价值取向。生态课程实施观正视个体差异性,进而尊重个体差异性。基于对课程实施双方的文化背景、个性特征、价值追求等差异性的尊重,实施者致力于寻求与差异性相一致的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课程实施模式。站在复杂的课程实施情境和丰富多变的课程实施内容面前的,是作为合作的探究、平等的对话者的教师和学生。这就是生态学所坚持的师生关系观点。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发现自我,开发自己的潜能,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态度与技巧,实现他们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允许学生在一定的范围内选择学习内容、途径和方法。因为只有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入层次的体验的教学,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4.学校体育的课程评价生态化
  学校体育生态化课程对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在评价价值取向上、评价内容上、评价方法上、评价形式上的重点转变,将增进学生“三维健康”作为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根本宗旨。生态化课程的评价,不仅关心学生的成绩,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各方面潜能;更加重视对学生对生态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生态课程评价观,体现了生态性评价的理念: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有机结合;评价结果上培养更多的成功者而不是失败者,即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励而不是打击学生;评价要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二是促使课程不断改进与提高的理念,重视过程评价,关注非预期效应,不追求体育运动的近期效益。三是面向多元化的理念,评价方案从尽量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出发,注重对话、开放与反思;评价方法和工具日趋多样化;评价内容趋于多元化;重视强化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因此,这种生态性的课程评价旨在转变等级性区分,针对每个学生特点扬长补短,促进他们的个性健康发展,表达的是一种关注过程、尊重差异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课程观。
  体育课程生态观是作为生态存在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内在要求,也是体育课程资源及其开发既合乎理性又合乎人道的重要保证。它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克服了从个体出发的、孤立的思考方法,认识到一切有生命的物体都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可以有利地解决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遇到的诸多问题,要求体育课程改革在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多元性与一体性等众多范畴之间保持必要张力,避免走向极端。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