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课堂空间对合作学习的影响
作者:杨小杰
一般地说,课堂空间的构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堂空间构成是指课堂内整个物理环境。狭义的课堂空间构成则指课堂教学与人际组合的空间形态。而课堂空间的格局,往往是通过课桌椅的摆放去实现的。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课堂教学空间构成的格局是秧田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在课堂空间构成的基本格局除了秧田型空间构成外还有马蹄型空间构成、分组型空间构成等。在这些空间构成里哪一种有利于师生、生生进行合作学习呢?
二、各种空间构成的特点比较分析
1.秧田型空间构成
这种空间构成里,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间隔一定距离,课桌椅的摆放呈秧田型。从合作学习的角度看,在这种空间格局里,由于学生座位较拥挤,容易造成教师在讲台上的时间较长,教师对学生容易形成支配性和权威性,影响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即教师抑制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的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主要在同桌及前后学生间进行,交流对象有1~4人。教师主要与学生集体进行对话、交流,却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个体进行交流合作(即因材施教)。
在这种课堂空间里,如果要进行合作学习,鉴于教师的支配性和权威性,座位越靠前的学生与教师及其他同学之间交流合作就较多,学习的积极性也较高,坐在最后一两排的学生参与互动极少,而坐于中间位置的学生参与交流合作的可能性介于两者之间。
2.马蹄型空间构成
教室布置有两种,一种是把课桌椅摆放呈大马踢型。这种空间构成有以下特点: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再固定在讲台上,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能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利于教师与学生个体或集体之间的交流合作。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繁,易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但不足在于:学生只能与自己身边的同伴进行交流合作,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之秧田型空间构成更少。交流对象只有1~2人;教师角色的支配性和权威性仍然存在。鉴于教师的支配性、权威性以及位置的流动性,教师与所有学生个体的交流互动机会都比较多,而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学生集体之间的交流互动仍然很少。
另一种是把课桌椅摆放呈小马踢型,教师在每节课都可以安排5~10分钟的集体学习,这种空间构成的特点是:学生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也有利于学生个体和小组之间的交往,交流对象有3~5人。为发挥所有学生尤其是发挥被忽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供了活动的条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尊重意识、学习意识、表现意识和合作意识,有利于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教师的位置也是流动的,这便于教师对学生个体和集体进行指导和交流,即便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3.分组型空间构成
教室的布置与小马踢型极为相似,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把学生分小组入座,学生既可以面对面进行讨论、合作、交流,又可以共同面向教师,专心听教师的讲解,它们的特点几乎完全一样,所以也可以把小马踢型空间构成归为分组型空间构成,只是在这种空间构成里交流对象有5人或5人以上。但在分组型空间构成中每一学习小组里总有一两名学生会因与同学讨论或听教师的讲解而不断改变自己的方向,而在小马踢型空间构成中就不存在这种不便。
当然,课堂空间的格局除了以上三种外,还有环型、品字型、周边型等多种空间构成,而这几种空间构成实际上是前面三种基本格局的变化。
三、学校课堂空间仍以秧田型空间构成为主的原因
从以上各种不同课堂空间格局的分析不难看出,学生之间交流的对象越多,师生交往越频繁,就越利于合作学习,所以分组型空间构成更利于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更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但是,现在许多学校课堂空间的格局为什么不是分组型空间构成,却仍然是以秧田型空间构成为主呢?原因主要有:
分组型空间构成容易受到条件和人数的限制。有的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条件较差,学校资金短缺,没有力量重新购置适合分组型空间构成的课桌椅;有的学校七、八十个人一个班,如果不按秧田型空间构成来排座位,教室里根本安排不了这么多学生。所以分组型空间构成主要适合小班教学。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在分组型空间构成里进行教学,也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合作学习。如果教师按课的不同要临时调整课桌椅,改变课堂空间,是不符合实际的。
四、在秧田型空间构成进行合作学习的主要方式
那么,我们在秧田型空间构成里能不能进行合作学习呢?我认为是完全可以的,方式有三种。
1.前后桌进行合作学习
即把前后两桌或三桌的4位或6位学生分为一个小组,位置不变,只改变前面学生的方向。这样安排既不用重新调整、摆放课桌椅,省去麻烦,又能使分组型空间构成的特点得到很好的体现,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2.让学生组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即在上课前或上课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或自己自由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但课桌椅的摆放仍呈秧田型空间构成,学生只需快速调动一下位置即可。由于每个小组学生之间有相似或互补的特点及固有的人际关系比较融洽,因此,这样的合作学习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
3.同桌之间进行合作学习
即同桌的两名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这种方式虽然交流对象只有一位,信息量有限,但方便,并且同桌学生关系一般都比较融洽,因此,合作学习质量高,效果好。
五、改变教育观念,选择恰当课堂空间进行合作学习
今天,合作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的基本途径,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方式,在教育教学中要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学习,课堂空间的格局是可以变化的,各种课堂空间格局也是可以相互结合,取长补短的。但不管课堂空间格局如何变化,教师的位置都不应固定在讲台上,而应在教室里流动起来,担负起管理和调控职责,使教师均匀地分布他的各种信息,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亲近感,使教师更好地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与学生分享合作的快乐和合作成果。然而,课堂空间格局的变化固然有利于合作学习,但要进行合作学习并取得好的效果,只靠课堂空间格局的变化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要有新的教育理念并把它渗透、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中,把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假教学变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它需要教师要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来设计并组织好合作学习,灵活机智地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它需要学校、教师不断的努力,创造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和条件。因此,那种认为改变了秧田型空间构成格局就是合作学习的观点是错误的,认为秧田型空间构成格局是不能进行合作学习的观点更是错误的。
参考文献
[1] 傅道春.新课堂中课堂行为的变化.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人民教育出版社师范教材中心.心理学教程(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