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信息网络环境下语文拓展教学研究

作者:刘梦琴




  信息化网络条件下的语文教学应以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为目标,语文课程改革,说到底是语文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传统语文教育思想方法上存在很多问题,例如以单一目标抑制多向度思考、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偏重显形目标、偏重技术分析、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的知识系统、削弱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不恰当地强化课程的抽象性和客观性,忽视语文作品的形象性和阅读中个人感受的独特性等等。这些问题,大都缘于不能正确对待学生,忽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语文教学在从“满堂灌”到“满堂问”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学生长期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很多自由舒展的空间和机会,这样的课堂质量必定不会高。孟子在《离娄下》论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他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自求自得。“生本教育”是新课改理念的精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它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其出发点是充分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信息化网络条件下的语文学习以学生独立探索为主要形式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的协商学习两种模式,恰恰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的集中体现。
  
  一、建立虚拟课堂,让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相辅相成
  
  网络条件下的语文拓展教学,就是利用网络,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网络所提供的资源中查找适合自己的内容进行阅读,并通过平台与教师实现网络上的交互式学习,也包括利用网络进行信息检索、搜集以及信息发布的学习活动。在现实课堂里进行学科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能保证传授知识的系统性和统一性,能明确学科教学的某些基本要求。但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实施个别化教学,这种方式的不足也十分明显,有限时空与多样需求的矛盾难以克服。
  建立虚拟课堂,让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相辅相成,方法就是用虚拟课堂整合实体课堂。虚拟课堂可以采用这样的形式:在网络条件下创建班级学习网页,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信息页面;有一个共同的班级学习论坛,教师以发主题帖的形式构建教学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以跟帖或发新帖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达到信息共享和交互,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占有学习资源。虚拟课堂最大的优势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虚拟课堂与实体课堂相辅相成,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则势在必行。虚拟课堂互动交流不受时空限制,教学更加开放、自主,因而学生在搜集、获取大量信息时,获得意想不到的新知,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开拓了学生思维的广度,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又利于教学由点到面得到拓展。实体课堂教学是“只取一瓢”,环境集中、统一,因而,获取精华信息,开掘思维深度,应该是它的重要功能。虽然学生从虚拟课堂获取的大量信息中,对某些问题的认识比较深入,但还有一些问题,学生不仅有争议,而且头绪不清,错综庞杂,这就要由虚拟课堂转为实体课堂。实体课堂尤为关键的就是,对虚拟课堂的重要信息进行梳理总结,去伪存真,实行“拿来主义”,使多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准确,在此基础上把多数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体课堂是基础,虚拟课堂是延伸,延伸主要体现在:根据学生在虚拟课堂的学习情况,生成实体课堂的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可推动实体课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主要体现在:对学生出现知识概念的错误,或模糊不清的认识,及时纠正或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对于学生分析问题时出现的争论和矛盾,特别是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的点拨要力求准确深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体课堂不是教学的终结,而是虚拟课堂学习活动的导引。实体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更多问题的思考探究还要通过后面虚拟课堂来解决。把实体课堂又引向虚拟课堂,引向丰富、自主的空间,这样使学生能够继续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从而真正体现出过程化学习的特点,它是教学的又一个起点。
  
  二、利用网络语文教学的优势在于可以达到“一石三鸟”的目的
  
  好知不如乐知,学生的心灵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让他们燃起对语言文字的崇敬,用网络语文教学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激趣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利用网络技术为学生营造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交流顺畅的教学氛围,可使学生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能促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学习的认知活动,主动探索知识,大大激发其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其主体积极性。网络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声画并茂,能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气氛,激发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的思想共鸣,可使学生不再将学习视为沉重的负担,使他们从单调的填鸭式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逐渐形成自我控制、勤奋学习的习惯。网络教学实现了功在课上,效在课下新的良性循环。把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有机整合,有效创设优越的教学情境,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例如在语文教学中的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甚至古文的教学,有了多媒体就为阅读创造了需要的声画并茂的背景和文学氛围。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陶渊明的恬淡,在这种背景之下学生理解起来就轻松得多,而且记忆准确,容易形成感性和理性认知。其次学生有了自己的活动平台。学生之间的分歧促进了思维的活跃和讨论的深入,大家集思广益,互相借鉴,互相点评。观点上的冲突和交锋营造了互动的氛围,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互动中不自觉地跨进了自主学习的殿堂,登上了自主学习的舞台。同时,利用虚拟课堂,让个性自由张扬,为自主学习的延伸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和成就感,由不愿说而变为积极参与、主动阐释。在学习课文之前,先上网查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比如作者、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等,把资料放到论坛上,共享阅读,这样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网络语文教学为语文拓展阅读教学奠定了基础,大大拓展了学生的阅读空间。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计算机媒体,规定阅读文章,也可以利用网页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现的内容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感的画面图像,创设出与阅读内容相关的情境或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审美共振,帮助他们迅速而正确地理解,同时受到美的熏陶,积淀文化,促进人格的培养,传承汉语精华,积极引导学生体味汉语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其次可以建立交流平台,让学生多角度质疑,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再次,对诗歌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乃至古文阅读很多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分析。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由于阅读量不足,阅读不得法。而网络教学解决了这一问题。操作时自由灵活又有规范性。例如阅读后可以要求学生写读书心得,以帖子的形式放在统一的平台实现广泛交流和资源共享。在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就可以轻松实现同类散文的比较阅读和同一问题的不同文本阅读。这样有利于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理性认识,在评价时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轻松得知学生的症结所在,讲解时就可以有“问”可解、有章可循。
  班级网页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的表达欲,对写作也有很大的裨益。首先解决无源之水的苦恼,大量的阅读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成为自己的腹中锦绣。很多学生抱怨没有生活积累,没有真情实感,作文实在是无病呻吟。其实美文来自感动,来自迫切的表达欲。大量的阅读使学生真正触及文字的真谛和美,帖子的发放形成有机的竞争,写作也就由被动走向主动。其二发帖子讨论本身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作文考察的是青年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独到的见解,无病呻吟和卖弄文字必将被淘汰。他们需要感知的是社会的脉搏,他们需要的是以文章体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和对问题的探究精神以及张扬自己个性的魅力。这样学生的写作才能真正的走向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网络带给了学生丰富的知识,深刻的体验,带给学生的是源头活水,有了网络就可以让思想自由地驰骋。
  
  三、结束语
  
  网络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目的与意义不在于让学生拥有一份详细的语文知识清单,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文教材文本所谓的“语文知识”的介入,将自我生命体验和历史文本生活有机融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意识和欲望,即一种尽自己所能的亲近与触摸中国文化遗产的主动意识与强烈欲望。这样,学生就不会只是满足于“占有”一定数量的语文知识,而是转知成识,将他遇到的语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文素养,并且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尽可能多的语文知识。学生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教师对语文知识的教学不应该是一个灌输行为,而应该是一个激活与播种行为。这里的“激活”是指教师激发学生的生命体验从而活化语文知识的生命意义;“播种”是承接“激活”而来的,学生因此能够将自己主动建构出来的语文知识意义深深地植入自己的心灵世界中,他们关于语文知识的探索欲望因此会一天天茁壮成长。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