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个性化教育初探

作者:吴 强




  随着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应该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即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以及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实现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一、个性化教育在计算机基础课中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已像外语、数学一样成为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学生已越来越感受到计算机的重要性,学好计算机的愿望也越来越强。通过数年的实践,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的位置上,注意发现和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实现个性化教育。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的因素,学校教育还是注重效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明显的刻板划一性,突出标准的统一性和目标的一致性,过分强调共性而忽视个性。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了这些弊端,逐步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因材施教为我国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支持了社会建设。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注重人的和谐发展,我们更应该结合实际,践行个性化教育,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计算机课程中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内涵
  
  所谓计算机个性化教育就是在辅导学生上机的同时,正确处理一般与个体的关系。要从实际出发,承认差别,区别对待,因势利导,兼容并包,使之扬长避短,各得其所。根据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情况,可分为以下三种方法。
  1.对熟悉基本操作开始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对于熟练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并开始学习文字处理软件的同学,常犯的错误就是只会打字却不会排版,常见现象是在WORD操作时出了问题不知所措。那么我们必须告诉他其软件系统的结构并设置正确操作,使他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消除对软件使用的恐惧和神秘感,为以后掌握图片处理软件打好基础。
  2.对学有余力并主动汲取课外知识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常常有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他们主动学习一些课外知识,学习一些比较流行的软件系统,如动画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他们出现的问题就是使用一种定性思维和习惯性方法来学习新东西,过多地借鉴别人的东西,缺乏创造性思维,这样由于自己做出来的东西得不到别人的认可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这时他们更需要的是鼓励,教会他们不急于求成,把相应资料认真研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愉快地学习。
  3.对有明确目标并自己开发个人网站的同学使用的方法
  随着计算机知识的积累,有的同学会动手给自己做一个个人网站(一般都是男生,女生则喜欢直接使用博客),他们会采用HTML编程或者ASP。对于这些学生,他们的主要问题是参考资料较少,我们就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些资料,或者帮助他们通过互联网查寻一些相关内容,开扩其视野,使他们学有所长。
  
  三、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性都很强,迫使学生重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便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高的学习效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调动,学会了以多种方式进行学习,最终是要构建以“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确立以学生为本,多种辅导形式多种教学媒体综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互动的自主化学习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施教与求知的和谐”。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特点,构建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这是构建和谐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和对学习活动支持服务下的自主学习。就目前而言,就是“双轨制,多元化”的和谐教学形式,就是在教学中采用“课堂面授辅导+学生个别化+小组讨论+实践训练”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之一是要提供全方位的高效的支持服务,这是保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与学之间达到和谐的重要手段。教师通过面授辅导、信函、电话、网上答疑、电子邮件咨询、视听阅览室、图书资料等形式提供支持服务,以适应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地选择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并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进度。在课程设计方面,从学习者的心理特点和便于学生接受、自学的指导思想出发,做到深入浅出,方便自学。充分体现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交互性原则,把教师在面授课中为学生提供的各种反馈、咨询、答疑、鼓励融到网络教学资源中,减少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这种高效的学习支持服务,充分体现了学生与教师、教与学的和谐要求。
  在实际教学中应努力使学生建立起“计算机意识”,也就是让学生有利用计算机解决面临实际问题的强烈愿望。要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问题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什么问题要依靠人脑来解决,而用计算机来解决又应该以什么工作方式来有效地使用计算机这个现代化的工具。
  四、计算机个性化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普及是一个快速的过程,所以应该给予教师支持和帮助,鼓励他们进行尝试,使教师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要始于教学目标;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必须和课程目标、课程结构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的使用必须和评估系统相一致;只有在教师可以有效使用的情况下,技术才能起作用;教师需要持续的教育学和计算机技术支持。只有教师教学方法和个人水平能力与学生实际需求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必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现在我国各校基本上都拥有了多媒体教学技术,而且随着校园网的建设,利用先进的Internet技术,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特点有:(1)利用多媒体技术,使用图文并茂的电子教案已成趋势;(2)学习资源和环境数字化,利用校园网这个平台,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全面信息化;(3)课堂教学互动可以使教师直接演示操作,学生可同步感受运行过程,而远程教学、答疑大大加快了授课进程。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授课,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直观性大大加强,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课堂压力的加大。诸如学生思考时间不足、课堂笔记难记、教师操作过程过快等问题也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需要通过一些渠道加以解决,否则知识巩固和理解的问题将直接导致多媒体教学的失败。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校园网空间,教师可以组织网上答疑,将自己的教材教案放到网上供学生浏览,必要的内容不能只操作不讲解,先进的教学手段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中板书、语言描绘、模型、实物演示等做法。企图用屏幕来代替黑板的所有功能,缺乏必要的板书、手势比划的做法,将会是事与愿违的。
  学习资源的利用就是建立开放的校园网络环境,许多学校对学生上机上网进行种种限制,这样做是有碍学习的。利用Internet搜寻相关知识,一方面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顺应开放发展教学模式的举措。由于网络是一个获取最新信息的十分有效的途径,学生可以追踪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状况,从而利用计算机这个工具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的实际需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新理念
  因为计算机是个新兴的工具,学生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是多种多样,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要能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加强自己对所讲内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区别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属于教授范围内的,一定要给予圆满的答复,超出课程内容的,应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和知识,这样才符合学校教育的特点。(1)计算机知识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应紧跟新技术。这一观点在一段时期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教育界人士还是认为,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周期的不断缩短,在新的应用技术面前,过去成千上万句程序语句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可能只需要点一下鼠标就解决了。所以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必然带动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而计算机教学只能是动态跟踪。(2)教材编写。对于计算机基础教育不同层次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定位准确,选材得当,在此基础上形成体系。在编写教材时,还应配备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络教案、上机实验、考试练习题库及答案等配套内容,形成完整的教材体系。(3)计算机知识更新和教材选用的矛盾。再好的教材也具有时效性,特别是从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来看,教材应保持其先进性和时效性。比如前两年笔者带学生上机时还用的是Windows XP,但现在很多电脑都装了Windows Vista,这个操作系统更为方便,而且色彩鲜艳,更能进一步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计算机知识更新和教材选用上要做到与时俱进。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