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学校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作者:郭建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1972年起,先后发表报告,呼吁教育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会生存”,也要“学会关心”。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文教育却受到巨大的冲击。这突出表现在追求利益的短期效应上,学校重理轻文,重术科轻文科,按市场需要培养学生,只注重学生眼前利益,而不为学生未来生活着想,使得人文教育严重失落。社会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将人文教育纳入教育之中。因为人文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求学生要懂得做人之“情感”,遵守做人之“道德”,做一个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人。所以,人文教育既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在道德教育方面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所以,人文教育可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助于学生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汲取丰富的文化内涵,促进全面发展。而学校体育教育的使命是陶冶人性,铸就健康的体格和健全的人格,所以把人文教育纳入学校体育教育就显得势在必行。
  
  一、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辨析
  
  学校教育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科学与人文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各自具有独立的价值与功能。科学的本质是求真,是研究和解决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问题;人文的本质是求善,是解决对人类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对于人才的培养,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人文教育的主干是传统意义的文、史、哲、艺学科。这些学科的知识常常凝聚、整合为一个民族和国家的人文精神之精华。它的发展水平以及国民所具有的文、史、哲、艺素养的高低和普及程度是一个民族生命精神的集中表现。一个民族和社会有时会出现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思想,这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依靠科学技术、宗教信仰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必须求助于民族人文精神的勃兴与重塑。缺乏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的支持,社会将在巨大的变革面前失去方向和适应能力。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素质教育,旨在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素质教育是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更加注重人才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根据这种理念,学校培养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素质的高度和谐与完美统一。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而言,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更多的是解决如何‘做人’。只有将做事与做人有机地结合,既教学生如何做事,又教学生如何做人,才是理想的教育。因此,必须把学校教育中的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体育教育主要包括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能力的培养、运动技术方法的培训、体育精神和体育美学的陶冶几个方面。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两者是相融的和一体的。其一,人文精神和体育精神都依赖于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两者都有内在的同一性。体育精神求实,人文精神求善、求美,两者结合就是真实、善良、美好的统一。其二,体育与人文都十分重视思维与能力的培养。人文中有体育的基础与珍璞,体育中有人文的精神与内涵。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是科学、技术、社会和教育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其三,体育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其实是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大原则,是人类整个实践认识活动的发展所包含和体现出来的重要的带根本性的原则和准则。
  体育教育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的必然。一个民族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文化、心理和品德素质,而体育在这些素质培养中起着长期的、全局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体育在培养学生的竞争能力、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创新、进取、艰苦奋斗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荣誉感等方面与人文教育目标相吻合。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对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并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其地位将日显重要。
  
  二、新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应加强人文教育
  
  学校应高度重视人文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呈现出相互交叉渗透的趋势,这对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开始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促进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是客观世界的知识,人文知识是精神世界的知识,是人文文化融会贯通的能力。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人文精神。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人文素质、人文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才能适应经济时代和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要求。
  1.转变教育思想,确立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
  教育观念决定和影响教育行为。推进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要转变重技术、轻人文的观念。人文教育教人“安身立命”,对人“终极关怀”,使人成为“完善的人”,忽视人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要转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学校的培养目标是把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人格的完善结合起来。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所说:“把一个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这就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必须把人文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起来,确定人文教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地位。
  2.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构建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相融合的教学体系
  优化体育学科结构,规划体育教育的整体发展布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使人文与体育学科协调发展。拓宽学校体育教育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健全体育理论内容体系,优化体育课程实践内容结构。增加体育史、奥林匹克史、奥林匹克文化、国防军事教育等课程,增强学生的体育知识和爱国主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储备终身受益的能力。
  3.促进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教学各环节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学校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师德的培养。德为师之本,师德的核心是奉献和责任,要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高尚的楷模。其中要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学习,在强调专业研究的同时,重视扩大知识面,常言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可这一桶水不能老用多年前的陈水、死水,而要不断更新,才有活力。再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人文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自觉性,将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体育教育的始终。体育教育的技术课程和理论课程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体育教师在授课时,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对文化素质的养成所起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于学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体育教育的优势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使广大学生在娱乐中丰富情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提高文化品位,锻炼意志。如各种球类比赛、文艺汇演、拔河比赛、文学沙龙、辩论赛、风筝比赛、长跑等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活动过程中,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转化。
  在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教育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必然选择,它标志着学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的转变,其目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为主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锻炼,充分体现了当今体育教育的新使命。这一主题在新世纪背景下,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时代意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在现代科技“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除了要通过加强知识、技能的训练来培养开阔的胸襟和敏锐的判断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高尚的情操。人文教育重在对人的培养和塑造,它有助于开阔眼界、开启智力和陶冶情操,有助于鼓舞斗志、凝聚力量和激发活力,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人文素质是一切素质的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需要站在人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文化进步的高度,把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精神的熏陶结合起来,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
  
  参考文献
  [1] 覃毅.新世纪发展人文社会科学体育教育的思考.山西体育科技,2007(1).
  [2] 祁彬.人文——新课程理念下体育教学新的方向.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5).
  [3] 陈仲平等.对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本质特征及途径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4] 覃波.人文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科技资讯,2006(26).
  [5] 钟秉林.进一步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中国高等教育,1999(23).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