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主体性体育教学课程观探索
作者:霍治海
笔者认为,主体性教育要找到主体性与教育之间的结合点,这个结合点就是“充分尊重、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也就是以主体性教育培养主体性的人。所谓主体性教育,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认识和实践的社会主体。
一、主体性体育教育观
关于体育本质的理解在美国上个世纪中经历了十分深刻的变化。最初重视体操和健美操,并强调其军事目的,与教育哲学思想的演变关系密切。现在,体育课程中除了包括身体锻炼的成份之外,还增加了多样性的竞技、非竞争性的运动教育活动、竞赛和舞蹈。体育课程已经把各种水平的健康概念纳入进来。
体育的目的从严格的身体发展转变为培养完整的个人。课程内容的种类千变万化,但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包括锻炼、舞蹈、竞技运动(sport)、游戏和高水平竞技(athletics)。体育的核心是实现人的身体发展、形成自我概念、促进情绪和社会发展,完成认知、情感和动作目标。
范迪恩(C.LynnVendien)、尼克松(JohnE.Nixon)认为,体育是关于有目的的、自愿的人类运动的科学和艺术,它强调人类有目的的、自愿的运动的经验层面。体育研究所有形式的运动,集中于研究身体竟技活动(sport)、舞蹈、体操、水上运动和身体锻炼。它既是一个学术领域,也是一个专业领域。体育是完整教育过程的一个方面,关注个体自愿的、有目的的运动能力的发展和运用:关注个体的心理、情绪和社会发展。个体通过体育学习,以运动行为为中心实现行为的稳定改变。竞技运动哲学家托马斯(CarolynE.Thomas)认为体育的意义是在各种基本竞技活动中发展人的体能、技能;在短跑和韵律运动中获得认知发展、审美发展;在参加竞赛和游戏活动过程中实现心理发展;解决有关身体活动的问题。
布克沃尔特(K.W.Bookwalter)认为,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参加活动过程中实现个体的发展和适应。体育是包括大肌肉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积累运动经验。根据社会规范和卫生标准选择和实施竞技活动、韵律活动和体操活动,使个体在有指导的教学和全身充分参与过程中实现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最优化的整体的发展与全面适应。
关于体育是身体的教育的观点,有三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认为体育是增强体质的教育,认为身体教育、体质教育和体育是同一个概念。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林笑峰先生。第二种理解认为体育是完善人类身体的教育,即把人的自然身体化为社会理想的身体。这种观点是日本佐藤臣彦提出的。第三种理解,岸野雄三等人认为体育是通过身体运动增强体力和提高运动技能的过程。
关于体育是身体运动的教育的观点,又划分为两个派别,一派是追求运动技能、运动项目的完整性,也就是正规竞技运动教育,以美国西登托普的竞技教育、英美的运动教育课程为代表;另一派是提倡非正规竞技教育,强调身体运动无外在的目的,以人人参与运动为目的,重点在于身体运动过程之中的体验和乐趣。这种思想直接来源于杜威的教育哲学。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杜威的教育哲学使教育引起了巨大的变革,对体育也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体育是一种是通过身体运动并以发展身体为特有目的的、注重主体体验过程的教育活动。
体育发展的进程中,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性思想。自19世纪开始,游戏性身体活动进入学校体育。体育课程内容游戏化本身标志着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和肯定,也意味着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体育过程中的提升和发展。另一方面,当代的快乐体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健康第一的体育指导思想。德国的自主运动行为能力开发思想、日本培养自我运动的积极态度和能力的思想以及创造生命活力的体育思想,都是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并尊重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的。这些体育思想的共同特征是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体育动机,培养学生自主的身体运动能力,重视自我身体锻炼习惯的养成,把体育作为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弘扬学生的主体性是这些体育思想的共同价值追求。
二、主体性体育的本质及其学生观
1.主体性体育的本质
主体性体育是一种体育哲学思想,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它主张重视人、尊重身体、把体育运动作为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认为体育运动与运动体验是一体化的,只有以个体体验的方式才能真正投入到体育中来;在认识论意义上,它认为体育活动是人类沟通个人与世界的桥梁和渠道,是认识世界万事万物、与他人交流建立关系的独特视角,要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投入到体育之中;在价值论的意义上,它体现了体育的一种价值追求,这种思想强调的是承认并尊重学生在体育中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使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完整的个体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体育活动关注到学生的情感体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主体性体育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
从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来看,具体地说,在社会主义经济价值体系对人的要求来看,主体性体育是时代精神在体育领域中的反映,体现了现时代人对自身的一种价值追求。从现代人的健康观来看,主体性是实现身体健康的基石,因此,我们说主体性体育是人对自身、对既有的体育思想、对体育事实反思后所提出的一种体育应然状态,是改造既有体育的一种理论设想,它的思想重心是注重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运动过程中享受快乐,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主体性体育的思想要想真正落到实处,就要找到主体性与体育的结合点。我们认为主体性与体育的结合点就是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所以主体性体育要强调学生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具体表现为学生在体育中的选择性、自主性。
2.主体性体育的学生观
(1)选择性
突出表现在对学习对象的选择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从学习目标、学习方式到学习手段,无一不是选择的结果。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随便将什么内容都作为学习对象来对待,他总是选择那些自认为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内容;学生对外界信息的接收、加工、整合和改造都要经过过滤、筛选和优化组合。马克思说过,“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同时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选择同任何人的选择一样,都是有条件的,如果他要进行选择,他也总是在他的客观条件所允许的范围里面选择。学生的选择性要求体育要适应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要满足学生个人的需要。
(2)自主性
学生的自主性表现为,在一定条件下,具有独立意识,积极自觉的态度,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在体育学习过程中,学生自主性的标志是个人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客观条件来设计、选择、参与体育活动,能够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体育行为,自觉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
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的层次上来看主体性体育,它必须是以身心统一论为基础的。因为,在理性主义二元论那里,人是理性的动物,理性高于一切,身体是无足轻重的。理性主体论是不完整的主体性、是没有身体的主体性,对体育而言也就无所谓主体精神。在经验主义二元论那里,身体是沟通世界的桥梁与纽带,从认识论的层次上把身体当作训练的对象,否定人的心灵对自已的身体的积极调节作用,也不是主体性的体育。在机械唯物主义那里,身体是一部机器,只是比机器少了几根弹簧而己,所以体育也不可能成为主体性的体育。因此我们认为,应该把身心统一论作为主体性体育的基础:身心统一性是主体性体育的核心。
参考文献
[1] 顾渊彦.域外学校体育传真.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 季浏等.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 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杨文轩,林笑峰等.体育学原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