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基于英语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建构

作者:易绍春 徐采娥




  在当今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为最终目的的外语教学中,使学生具备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极其重要,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用英语思维(think in English),而没有母语的介入,或者说母语的介入被降到极不明显的程度。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尤其是初入门的时候,英语教师要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用英语来思维的习惯,即直接借助于外语语言材料(书面或口头的)进行思维。只有外语与思维直接联系,才能真正掌握外语。
  
  一、模糊课内外界限,将教学引向广阔的生活,营造英语氛围,创设交际情景,培养学生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使学生时时沉浸在外语的海洋中
  
  1.教学生活化。教师必须尽可能用英语组织教学,努力做到用已经教授过的英语,或者没教过但学生能听懂、理解的英语进行教学,尽量少讲汉语。对于初学英语的人来说,汉语思维和英语思维常常是相互交叉的,如果教师用汉语进行英语教学,初学者会按照汉语的思维习惯去学习和理解英语,极易在两种语言中产生混淆,引起负迁移,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如果让学生置于一种真实或准真实的语言环境,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英语,他们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就能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感觉和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他们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就能得到锻炼和提高。有些英语词、句用汉语很难解释,甚至会出现越解释越难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给出一些包含该词、句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去猜测、理解。所给出的语境应尽量和该词、句所处的语境相似,而且是学生熟悉或容易接受的,这样既可以给学生的理解以铺垫,达到帮助学生理解掌握词、句的目的,又能增强语言实践的分量,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如果有条件,教师应充分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师生双边活动,运用录音机、投影仪、语音室、多媒体等创设外语听说情景。幽默地道的原声录音带,生动有趣的画面,特别是多媒体教室的动态画面,能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听说积极性。
  2.生活教学化。学习语言,课堂45分钟的效果是有限的。教师应该充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资源。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平时鼓励学生课后多听外语原声磁带,多看英语电视节目;课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谈尽量用英语进行;多参加英语角等活动,进行自由会话、趣味游戏、英语讲座、听力比赛或小品表演等活动;还可组织诸如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等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并使用英语,促进了外语思维的形成。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他们多读多看;注重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积极探究英语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在实践中学习英语。要告诉学生,实践才能出真知。学习英语就像游泳一样,只懂理论不下深水是不行的。那种认为死记硬背单词就可以学好外语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多朗读,多听多说。在老师精讲之后学生就应该大胆实践,在练中学,学中练。变讲台为学生表演的舞台。
  2.要重视学法指导。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利用英语释义,而不用母语作为中介的翻译。即使使用,也应该加强分析、对比,并尽量在大量呈现后再鼓励或引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要避免让学生从“中文→英文”的翻译过程中获取信息或语言知识,而要鼓励学生从英文→英文的直接英语思维中提取语言信息,并在一定语境中通过强化、运用形成良好的语感。如在教单词“mother”时可用“Mum”一词解释,教“father”可用“Dad”来解释,教“All right”可借助“Yes”等词表示,教“see you”可借助“Good bye”一词来释义。
  根据学生好胜心强,好奇心切的心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调动他们思维活动的自觉性与积极性。比如,孤立地去记单词或词组,往往比较乏味,我们可以指导学生按照英语构词法一串一串地连缀起来。
  
  三、精心组织学生阅读
  
  阅读是语言与思维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有助于学生积累英语语言经验,开阔眼界,获取文化背景知识。阅读材料要精泛并举。尽可能多读英语原著小说。只有通过阅读英文原著才能为自己创造一个虚拟的“英语世界”,才能进入地道的英语世界,对语汇、语法、句型及文化背景等的理解和掌握才有了生机。
  1.假如我来写。在看到一本书的书名或一篇文章的标题时,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有了一定的方向,并对阅读内容进行了估计和预测。如果他们发现某个书名或标题较有吸引力,就会不断地想象、假设、提出问题,假如我来写,我会写什么?并急于知道该文会写什么,预测是否与实际内容相符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每读完一段,就把原先的预测与文章实际内容作比较。预测若与内容相符,学生继续阅读该文的兴趣肯定会大增;预测若与内容不一致,学生就会注意对比两者之间的差异,这样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养成用英语思考的习惯。
  2.大胆推断词语含义。一般来讲,词汇量不足会成为阅读的绊脚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的联系和英语语境来大胆推断词语含义。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技巧。一些有经验的读者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快速阅读时,揣摩到了某个生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却无暇顾及具体如何用汉语表达,这样就为学生用英语思维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3.交流讨论读书心得。撰写读后感是检查学生阅读效果的有效途径。可以在阅读结束后,让学生对所读文章的篇章结构加以分析,并陈述自己对作者所持观点的看法。学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说服别人,必然会引起讨论。要较好地参与这一活动,每个学生都必须开动思维。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方式,进行讨论或者辩论。在各小组中每个参加者都可以陈述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并从文章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依据,其他人有权与之争论,并陈述自己的理由。各组达成统一意见后,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言。各代表发言后,其他组的成员可以提问并陈述不同意见。这也是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有效环节。
  
  四、组织开展跨文化讲座
  
  生活产生语言,语言体现文化。语言意义的理解很大程度上依赖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了解,语言的习惯和文化的领悟相互补充。东西方文化虽说相通相融,但确也存在很大差异。由于历史演变、地域风貌、社会习俗、宗教信仰等不同,各民族间的思维观念、价值取向、人际交往等方式亦不相似,文化差异反映在各自的语言上便产生了语言表达方式的相异。了解英汉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养成自觉的英语思维习惯。
  例如,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吃过了吗?Have you had breakfast(lunch,supper)?到哪去?Where are you going?其实,这些并不是外国人在见面问候时会问的问题。如果见面就问外国人“到哪里”,人家会以为你要了解人家的私事,对你会产生反感。外国人喜欢问:“你好吗?”这句话可以有不少表达方法,如How are you?How do you do?How have you been doing?Hello!Hey!等。用哪一句来表达你的问候,取决于你与被问候人的关系密切程度。总之,这一类的问候语,如果按照汉语思维进行,不可避免地就会陷入尴尬。
  不仅如此,不同的民族对许多客观现象甚至会采取相反的态度。比如中国人看到白色可能联想到丧礼,而西方人看到白色却联想到婚礼。如果教师开展专题文化讲座,指导学生尽力避免以本族的思维模式去理解和解释西方文化现象,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总之,英语思维不足是制约众多学生英语成绩提高的瓶颈所在。如果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能够按照以上建议组织教学,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让英语鲜活地走进学生的生活,让英语思维成为习惯,就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薛京生.英语思维教学初探.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04).
  [2] 王玉晓.英语学习中母语的负迁移.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03).
  [3] 陆影.英语思维与英语教学.台州学院学报,2001(04)(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