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王占锋 冯艳红 许冀伟 杜海莲




  “任务驱动”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笔者从近几年的计算机教学经验中,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根据计算机课程的特点,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一、“任务驱动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方法建立在“传递——接受”教学理论和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基础上,主要特点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是知识的灌输对象。“任务驱动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上发展而来的。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认知的主体作用。形成鲜明的“双主模式”。其特点是改造“传递——接受”传统的教学活动进程,而在整个过程中,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并非自始至终。学生有时处于传递——接受学习状态。但更多的时候是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主动的思考与探索;计算机有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这些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如下特点:
  1.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这个具体的任务进行。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掌握学习内容。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主动参与意识
  传统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情绪容易疲劳,也容易养成上课就等着老师教的依赖心理。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每节课教师都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具体任务,学生在思想上就有紧迫感,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紧跟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这样的教学,完全打破了“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由于教师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己具体操作,容易体会到自己探索的成功感,这样,就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应用的能力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一个具体任务进行的,这个具体任务将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是学习教学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教学内容的过程。在学习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提出实际生活中所希望实现的功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例如:在讲到EXCEL电子表格时,有些学生就完成了全班学生期中考试成绩汇总表;在讲到PowerPoint幻灯片制作时,有些学生主动完成了一个“圣诞节”作品。
  4.培养学生注重掌握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创新
  在布置任务后,教师不限定实现任务的方法和思路及完成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这就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和自由创作留有充分的余地。这样学生的作品也就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没有雷同,学生不但掌握了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和方法、而且在很多操作细节上还能举一反三、灵活变化、自由发挥。真正实现“授人以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教学目标。我们提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其神,略其形”。在此,“神”,是指方法,思路;“形”,是指具体的操作步骤。
  
  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实践应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我在近几年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任务驱动、教学互动的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就是按照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学时安排,设计若干包含教学内容的任务,由学生思考并用各种方法来完成该任务,在课堂上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形式。
  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分析知识点,根据下次课要讲授的内容精心设计若干任务,提前一节课布置给学生。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参考书,网络,软件的帮助系统等资源,在实验课上寻找解决方案。下次上课时,教师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方案在课堂上讲解,让同学们讨论不同方案的优缺点,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且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采用课本中没有介绍的新方法。
  例如:在讲述文字处理软件Word时,教师可首先向学生展示用Word编辑的刊物,通过分析,具有文字、图片、艺术字、表格、文本框、公式等几部分,可以形成文字处理、表格制作、插入文本框、图片、艺术字、公式等几个阶段的任务。“文字处理”阶段的任务又可分为文本的输入、编辑与修改,字符的设置、文档的排版、分栏、段落的边框和底纹、首字下沉、项目符号和编号等小任务。“表格制作”阶段任务可以分为表格的插入、表格的编辑修改、表格的修饰等“小任务”。其中,图片的相关处理(如图片大小、位置的改变)、使用“图片”和“绘图”工具栏的工具对图片进行修饰处理、文字环绕、图层等任务是重点。对文本框、艺术字、公式等操作则放手让学生通过自己摸索来掌握。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操作之间的共性,使学生在操作其他软件时能大胆试验、自我探索。当然,有一些“分任务”还可以进一步细化,比如“字符设置”的分任务还可以再细化为字体、字号、字形、颜色、字符的边框底纹等更细小的任务。此外,文档的排版还分为自动生成目录、页眉页脚的添加等小任务。这些任务在教师提供的报刊中都有体现,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任务,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精心设计任务
  与传统孤立的知识点式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不同,任务驱动教学不是孤立的介绍各部分的概念、作用和操作方法,而是将所有内容设计成一个任务。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涉及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统筹兼顾,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协作交流的过程中完成任务、获取知识技能。一个典型的任务应具有目标明确、真实有趣、实际可行等特点。
  2.因材施教、照顾差异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首先,在设计任务时要面向全体,任务难度具有层次性。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差异、能力差异采用分层次教学。对于基础好的同学,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自主探索空间,鼓励不同见解和创造性思维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对于基础差的学生,采取补课的形式为其奠定必要的基础。这样,水平高的同学不会感到“吃不饱”,水平低的同学也不会“跟不上”。
  3.任务驱动和传统讲授相结合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并不是完全摒弃教师讲授的环节。教师的讲要做到精讲、少讲,可以分为布置任务时讲,任务进行中讲,任务完成后讲三部分。布置任务时,主要讲任务所用到素材,涉及到的旧知识点,要用到的新知识点,可以采取的方法等;任务进行中,教师根据学生解决任务时遇到的问题,起到引导方向、指点迷津的作用;任务完成后,教师讲解出现的问题,较有创造性或独特的方法,进行系统概括并提高。
  4.自主探索、积极合作
  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为学生完全解答任何问题而不给学生留有任何思考的余地。教师可以为学生搭起支架,做适当的指导,要注意好分寸,做到引而不发,点到为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共同探讨解决问题。
  在培养自主探索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合作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多与同学交流讨论,共享有关的资源和经验,集思广益,多角度多途径的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精心设计任务,学生的探究欲望被激发起来,主动学习,探究新知识,通过自主探索完成任务获得了成就感。“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教学系统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肖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教学与管理,2006(7).
  [3] 刘梅.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教学需注意的问题.当代教育科学,2005.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