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对有效教学研究的审视与反思

作者:李艳艳




  有效教学是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要研究主题之一,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了积极而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试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期待能为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借鉴。
  
  一、有效教学相关问题典型观点例举
  
  1.对有效教学涵义的理解
  综观国内外学者对有效教学涵义的界定,较为普遍的提法是:有效教学是指教师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为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活动。也有不少研究者用“教学的有效性”来表述有效教学的意蕴,指出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效果中体现出来的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变化并使之符合预定目的的特性[1]。从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前人所界定的有效教学基本上是把教学活动取得某种结果、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作为教学是否有效的价值判断标准。在这种价值取向下的有效教学包括以下三重意蕴:(1)有效果。判断者以某种预期的目标(或标准)去衡量学与教的结果,最关注的是结果的好坏(即结果的方向是否与人们的愿望一致)和效果的有无(即教学结果与教学既定目的、目标的吻合程度),也即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2)有效率。这种教学有效观要求学校教学减少“投入”,增大“产出”,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3)有质量。即“有质有量”,其目的在于使教学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2.对有效教学的标准的界定
  如何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国内外也有大量的研究。综合起来看,国内的研究往往是从这样一些方面来衡量教学是否有效:(1)是否能把握教学内容的量;(2)是否注重个别差异;(3)教师的表达是否清晰;(4)是否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5)是否能灵活运用、选择和编制教学计划;(6)是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如开放性提问、适当的幽默、鼓励冒险精神等);(7)课堂教学能否体现互动的要求,老师能否尊重学生,唤起学生的自律意识;(8)是否具有科学思维和创造性[2]。
  国外对有效教学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文献,不同的流派对此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但对有效教学的衡量标准也逐步达成一些共识,他们主张从以下方面来审视教学的有效性:(l)师生是否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2)是否注重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3)是否注重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4)教学是否有挑战性,是否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5)是否重视通过对话进行教学[3]。
  3.对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有效教学应如何来实施?怎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国内外不少研究者对此作过专门研究,也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有的研究者提出了实施有效教学的基本途径:(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积极参与的欲望;(2)指明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3)重视学法指导,主要侧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4)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5)注重师生身体素质的提高[4]。有的研究者提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对策:(1)教学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2)教学要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率;(3)教学要增加学习内容的机会;(4)教学要“搭建脚手架”(指巧妙地组织教学环境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5)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掌握关键的知识;(6)教学应有助于学生组织、存储和检索知识;(7)教学要成为策略性教学;(8)教学要清晰;(9)教学要重视一致性[5]。
  
  二、对有效教学研究的现状述评
  
  综合分析上述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虽然研究者的视角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整体来看,仍然有共同的特点呈现出来,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把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作为衡量有效教学的核心,把教学有效性的实质看作是教学目标的达成,认为教学有效性最终应表现在教学结果的有效性上,表现在能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上。也就是说,要把客观的教学效果作为检验教学行为的标准,评价教学行为,要看它的实际效果好不好。的确,在现代社会,质量、效率是各行各业追求的目标,教学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之一,也应以质量和效率为自身存在的根据和价值。然而,在追求目标达成之始,叩问目标本身的合理与否更应值得关注和研究。
  2.关注学生学习的收获和进步
  许多研究者都把学生学习上有无进步和收获看作是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在他们看来,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标准,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教学有没有效益,不一定是指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而是要看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相对于过于注重教师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倾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果仅仅把教学有效局限在学生有形的、可观的、短期的收获和进步上,这样的“效”的意义和价值,值得怀疑。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不少研究者主张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检测教学的有效性。如将教学行为(自变量)的研究同教学效果(因变量)联系起来,采用系统化的观察方法,全面、客观地记录、测量课堂教学行为。同时,对学生的学习结果通过标准化测评作出相对准确的评估,确定教学行为(过程)与学习成绩(结果)之间的关联,进而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等等。应该说,只要不是绝对量化或过于量化,把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可以作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方法之一,但是如果过于夸大其功用,或者作为仅有的手段来检测教学效果,则有失偏颇。
  
  三、有效教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教学实践,作为人类社会实践之一,存在两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教学”和“怎样教学”,实质上即教学的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问题。应该说“有效教学”研究首先需要确证“什么才算是好的教学”,但现在很多研究者轻视了对有效教学的理论探讨与内涵挖掘,多数是径直讨论“如何实现”的技术问题,这就等于悬置对现有教学目的合理性的怀疑,而默许并接受既定目的而对其不懈追求。如果这个目标本身不合理,那么,即使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没有什么意义。同样,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如果是不恰当的或者不具有教育意义甚至是反教育的,那么,即使这个教学目标实现了,也是低效的或者无效的,甚至是负效的。因此从价值层面对有效教学进行研究,是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的。
  1.有效教学价值定位有待提升
  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把有效教学的判断标准定位于教学效果的好坏和教学活动效率的高低,而且这种教学效果更多地倾向于学生认知目标的实现,教学效率也倾向于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应该承认,教学效果与教学效率确实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是高效还是低效的重要标准。但是,除了重视技术与方法的应用,加强知识环节的设计,教学似乎还缺点什么。教学活动的纯粹标准在哪里?或者说,知识、经验和技能传递之间的师生的心灵体验、生活意义何在?是否教师按照预设的教案完成讲解任务、学生认真接受并顺利通过评定就是有效的、成功的教学?凡此种种,已经指向了一种对教学存在目的论的考证。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如何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铸造功能融合起来?因此,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应该从价值层面进行重新考量。
  2.有效教学研究视角有待更新
  在有效教学研究的切入点上,不少研究者倾向于研究教师“教”的有效性,而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得不够;后又有论者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学习中心论”,提出“学”是“教”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集中高效的“学”,也便没有“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总之,这种研究思路基于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应该说,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的活动,二者相对而成,地位同等,缺一不可。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有效教学进行审视和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选择。
  3.有效教学研究应凸显动态生成性
  从现有资料看,以往对有效教学的研究大多只是围绕有效教学的某一个层面进行研究。譬如,要么是笼统探讨有效教学的本质、标准,要么是具体阐述有效教学的原则、方法,甚至细化到规定每一分钟如何分配才能保证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样的研究表面上看似乎有很强的操作性,但显得零散、不系统,更重要的是由于其视野的局限,研究结果并没有广泛的适应性,即这样的一套标准、方法、模式对某个学校、某位教师、某些学生可能是“有效”的,但对其他对象来讲也许就是不适合的。尤其是,由于教学实践发展的历史性和动态生成性,以往的有效教学研究未能顺应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来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研究成果缺乏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现实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顾之川.论教学的有效性.上海教育科研,1995(5).
  [2] 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1).
  [4] 诸葛宏.有效教学策略探微.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4).
  [5] 唐晓杰.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