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激励机制在教学管理中的运用与创新

作者:叶树铃 詹 雯




  激励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个单位或部门如何科学、规范、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这与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工作业绩能否不断提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谓激励,就是管理者遵循人的行为规律,运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就是通过建立激励机制,使教职工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各项教学任务,以确保学校各项目标的实现。由此可见,激励机制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一、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学校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管理手段之一的激励机制,其科学性、规范化的要素必不可少。因此,在建立科学、规范的激励机制体系时,管理者必须系统地分析、收集与激励相关的各类信息,积累经验,全面了解和掌握教职工的思想状况、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环境等情况。结合学校或部门的实际状况,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征求和充分吸收教职工意见及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既科学规范,又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体系。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激励机制要与其他规章制度配套执行,以发挥其最佳效能,例如激励与考核相结合。这样不但激发了教职工的进取意识和竞争意识,同时也将激励的作用转化为一种教职工自我要求、自我努力的动力,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以保持和发扬,为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物质激励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手段,鼓励教职工更加努力地工作。因此,以绩效为基础的津贴、奖金、晋级、加薪等物质激励,既是对教职工工作业绩的一种肯定,也是教职工成就感的体现。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促使他们为实现学校的奋斗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物质激励虽然作用不小,但也不是万能的。事实上,人们除了物质需求外,还需要有精神上的鼓励。精神激励是从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出发,对人的心理施加必要的影响,促进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如嘉奖、记功和评优等。精神激励作为激励的一种重要手段,有着激发作用大、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在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时,要坚持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二者之间既缺一不可,又不能相互代替。管理者在合理运用物质激励的同时,从满足教职工的精神需要,特别是个人发展和个人目标实现的需要出发,进行必要的精神激励。如在制定《人才培养与激励办法》、《教学奖励基金管理办法》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教师讲课比赛、课件评优、技能比武等活动,以及在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学生科技活动指导、合理化建议、专项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成果,业绩比较突出的教职工,采用物质奖励加精神激励的方法,给予相应的奖金和荣誉。对于一些付出了辛勤劳动渴望得到赞同的教职工,我们同样肯定他们所取得的成绩并进行鼓励,以激发和保持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互结合,相互运用,二者之间相得益彰,可以使激励机制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激励应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激励应坚持公开原则,提高透明度。首先,在制订激励政策及方法之前,要充分听取教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并得到大部分教职工的认可。其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媒体,公开宣布受到奖励或表扬的教职工,大力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起到树立榜样、弘扬正气、鞭策落后的激励作用。激励要坚持公平原则。公平不等于平均,平均等于无激励。平均主义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吃“大锅饭”不利于培养教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还会挫伤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在激励中坚持公平原则,需要建立激励与绩效挂钩的科学的评估体系,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对每一位教职工的德、能、勤、绩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拉开分配差距。对业绩突出的教职工相应地在收入、职级、待遇等方面给予激励,让教职工感受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组织的承认和回报,从而激励教职工向着更高的目标去奋斗。激励要坚持公正原则。首先,管理者要做到率先垂范,廉洁奉公,坚持按章办事,通过展示自己的工作才能、管理艺术和良好的职业素养,去影响和感染教职工,为教职工作出榜样,以增强教职工的凝聚力。其次,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工作中紧紧依靠、信任和团结全体教职工。对待教职工要一视同仁,不任人唯亲,要任人唯贤,善于发现和评价教职工的成绩,及时进行表彰和奖励。从而进一步激发教职工的竞争意识,使外部的推动力量转化为一种自我努力工作的动力,充分发挥每一位教职工的潜力和才能,促使他们为实现学校或部门的目标而勤奋工作。
  
  四、变惩罚为激励
  
  在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往往都会采用激励和惩罚两种方法。激励是通过激发人的工作热情来提高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目标;惩罚是通过处罚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们在制度约束下集中精力搞好工作。激励和惩罚是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激励和惩罚两者并用,缺一不可。只有做到赏罚分明,才能使先进者受到奖励,落后者得到鞭策,形成人人争先的竞争局面。惩罚是管理中一种必要的手段,但是当教职工出现违纪违规的时候,惩罚并不是惟一的选择。如果运用惩罚的手段起到激励的作用,将惩罚变为激励,甚至可以达到单纯奖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既然教职工违反了规章制度,就必须进行处罚。不然,就等于有错不纠,赏罚不明。但如何罚,要讲究处罚的艺术性。我们对于犯错误教职工的处理,在必须处罚的前提下,首先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与他们进行坦诚的交谈和沟通中,使他们有被尊重的感觉,他们就会把自己的想法充分诉说出来。通过交换各自的看法,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教育,既肯定成绩又指出错误,使他们真正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由开始的反感、不满、抵触、消极到理解、认识、接受和改进,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化抵触为信任。这样,处罚的效果就大为改观,这就是处罚的艺术性。处罚本来是反面的教育,而运用正面教育的方法,将单纯的处罚变成对改进错误的鼓励,既能达到激励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只有将激励与惩罚科学运用,形成一种合力,才能真正发挥其激励的作用。
  
  五、激励机制的创新
  
  1.需要激励
  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原动力。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并存在着由低到高的不同层次。人们总是渴望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以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目标,这样就必然促使自己不断成长,不断进步。管理者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职工,并根据每个教职工不同的特点,在人才培养和使用方面,有所区分和选择,尽可能与其本人的学历、资历、技能水平相适应,做到人尽其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满足教职工合理的需要,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使他们在各自的教学、工作岗位上付出努力,在为实现学校或部门目标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2.情感激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情绪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管理者在依靠物质手段激励教职工的同时,也要十分关注教职工的情感生活,要多为教职工着想,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创新,增强工作的挑战性,采用各种方法去激励他们,促使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工作之中。激励,就是对人的激发和鼓励。管理者要实行人性化管理,就应该与教职工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使教职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待教职工要亲如家人,给予充分的信任和关怀,在教职工碰到困难时给予帮助,遇到挫折时给予信心,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使教职工真正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以营造一个能使教职工勤奋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机会激励
  教职工对能够从事与自己的专业特长和自身兴趣爱好相符合的工作,有一种比较强烈的期望心理。在对各岗位的工作特点、性质及任务进行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岗位聘任实施办法》,结合教职工各自的业务素质和技能特长,对岗位实行合理的动态调整。尽可能地给每个教职工提供能够实现抱负和理想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另外,要给予教职工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积极鼓励教职工参加各种培训、进修、深造和再教育学习。也可以安排一些业务能力较强的教职工参加全省或全国各类竞赛,从中得到锻炼,取得经验。教职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既改善了师资结构,促进了教学工作,同时也使教职工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
  激励的方法还有很多,如竞争激励、目标激励、个性化激励等。总而言之,激励机制运用得好,可以形成一种奋发向上、团结进取的气氛,使教职工更加“爱校、爱生、爱岗”,更加兢兢业业地工作,出业绩结成果。这样在管理中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创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的近期工作目标和长期战略目标,都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丁振平.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激励机制.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2).
  [2] 吴孟宝.以人为本,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企业经济,2005(9).(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