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基于网络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路

作者:王红卫




   目前,国内很多学校经历了以硬件投资为主的校园网建设之后,在应用需求的拉动下,开始了新一轮注重软件建设,以“强调应用”为主题的校园网升级改造的“数字校园”建设热潮。
  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各学校进行校园网升级改造,建设各自的“数字校园”时,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由于过去建设校园信息应用系统时,缺乏整体架构观念,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建设,导致同一对象属性描述不统
  一,各部门之间没有数据接口,数据无法传输,并造成数据冗余;系统开发采用的技术平台不同,开发人员变化等原因,导致校园内已建成的应用系统形成大量“信息孤岛”,各个应用系统之间不能进行信息交换,用户操作繁琐,业务数据不一致,流程难以实现自动化,给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现阶段又苦无良策进行集成整合。
  此外,由于校园网内大量计算机缺乏有效管理,校园网成为计算机病毒滋生和泛滥的温床,经常发生病毒发作导致网络瘫痪、系统崩溃等严重问题,给用户使用,系统管理造成了非常大的障碍。
  
  一、“数字校园”的整体功能框架
  
  针对学校进行“数字校园”建设面临的这些问题,这里从整体架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数字校园”的整体功能框架,供各学校在进行“数字校园”规划和建设时参考。
  我们把大多数“数字校园”中存在的应用层面和支撑层面的信息系统抽象出来,可以看到,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字校园”整体功能框架一般包含以下功能模块。
  
  1.统一的基础架构服务
  作为各业务应用系统的支撑,提供统一的用户管理,数据管理和消息协作等三大类服务功能。
  统一的用户管理为上层各应用系统提供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服务,管理校园内各种人员在各个信息系统中的数字身份信息,使得各应用系统不再需要分别建设各自的用户管理模块,既提高了用户在使用这些应用系统时的简便性,也是实现用户权限集中管理,应用集成,单点登录的基础。
  统一的数据管理实现校园内各种信息资源,数据的统一,集中管理和维护。
  消息与协作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邮件和即时消息,除了给用户提供邮件与即时消息服务之外,同时也和各应用系统进行集成,实现应用系统给用户的任务通知和消息提醒等功能,实现用户与系统之间的互动,帮助用户更方便地使用各种应用系统。
  2.应用集成与信息交换平台
  为了解决和避免“数字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必须实现校内多个异构和异种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和数据交换。
  由于校内应用系统的数量比较大,不可能为每个系统分别开发连接其他所有系统的模块,解决问题的现实方法是在校内建设一个应用集成与信息交换的平台,各应用系统只需经过少量改造之后,即能遵循开放的标准,通过这个平台,与其他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应用集成平台是实现校内应用系统整合、系统间无缝信息交换的核心。该平台通过运用消息队列,XML和Web Service等技术,在遵循国际通行的开放标准的前提下,在各应用系统之间扮演了一个消息交换中间件的角色,各应用系统通过应用集成平台与其他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在建设应用集成平台的过程中,应根据相关的国际标准和国内教育管理数据标准制定学校的应用系统和数据接口规范,新建系统只要遵循这些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就能很好地集成到现有“数字校园”的框架当中,从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
  3.校园信息门户
  在“数字校园”中,通常都存在数量众多的应用系统,用户在使用这些系统时,往往需要访问不同入口,接触不同的多种界面。
  建立一个完整有效的校园信息门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分立系统的不同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信息服务功能入口,并利用相关的门户技术,整合学校的后台业务应用系统,减少信息孤岛的存在并降低重复投资,为用户提供更加完善的信息服务。
  通过建设统一的校园信息门户和运用单点登录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易于使用的信息服务访问入口,用户登录门户之后,再访问其他应用系统和数据时,不再需要重复输入用户名、密码。通过集成化的门户,校园网用户可以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访问相应的信息和应用系统。
  同时,统一的校园信息门户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可定制的平台,可以方便、灵活地为学生、教职员工、各部门建立各具特色的信息窗口,真正做到将适当的信息传递给适当的人,并且各取所需。
  4.安全管理系统
  随着因特网技术和校园信息化应用的发展,“数字校园”的应用系统不只局限于校园内部,还需要通过因特网与校外应用系统进行信息交换。
  为了防止网络上的各种黑客攻击行为、病毒、蠕虫、垃圾邮件、恶意软件等危害校园网内部的应用系统和用户计算机系统,必须建设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管理系统,保证“数字校园”正常、健康、稳定地运转,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5.运营维护系统
  要建设一个安全、整洁、井然有序的校园环境,校园内部的基础建筑设施一定需要物业管理服务。同样,为了建设一个能够正常运转,稳定发挥效用的“数字校园”,其中数量众多的信息化应用系统也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营维护服务。
  要做好“数字校园”的运营维护工作,除了要制定科学高效的操作规程,还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建设一套服务器系统的监控、预警和排错的系统。
  
  二、“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建设策略
  
  要建设一个能体现学校特色,功能丰富的“数字校园”,最终还要依靠各种业务应用系统来实现。因此,应用系统的建设是各学校最为重视的工作之一。
  应用系统是给用户直接提供功能服务的信息化系统,如图1所示,在当前学校“数字校园”的建设当中,比较常见的应用系统包括教学资源、网络辅助教学、办公自动化、数字图书馆、校园一卡通、校务(教务)管理等多种系统。
  从用户体验的角度而言,一个“数字校园”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这个“数字校园”是否能够给用户提供丰富且方便易用的应用系统功能。
  1.“数字校园”应用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1)根据“按需要建设,打补丁式”的思路开展应用系统的建设。由于缺乏整体规划的指导,相当数量的学校在建设应用系统时采取“打补丁式”的建设思路。要么是随大流盲目跟风上项目,要么是看当前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上什么系统;而且各个系统分属不同职能部门,独立建设,独立管理,造成了校内应用系统“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信息孤岛。
  (2)过于依靠学校自身的开发力量进行应用系统的研发。由于学校是高素质、高智商人才聚集的场所,其中又以信息技术的开发人员最多。所以很多学校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在建设应用系统的过程中过于依靠学校自身的开发力量进行研发。虽然能保证比较低的开发成本,但同时带来了很多严重的问题。例如由于学校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不熟悉,对开发过程的管理不熟练,开发效率很低;由于开发人员过于相信自己的开发实力,对一些基础应用(例如电子邮件,即时消息,门户系统等)也自行开发,但是又不具备相应的技术积累和需求经验,导致开发出来的系统可用性很差;开发人员缺乏系统的整体架构观念,开发出来的系统相互独立,普遍不能实现互联互通,并且延长开发周期。
  2.“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建设应用系统时应充分利用“数字校园”整体功能框架中“软件基础架构”层面提供的各种应用支撑能力,如用户管理,数据管理,消息与协作,应用集成平台和信息门户的能力。
  同时尽量使用一些成熟的语言开发环境,采用目前市场上较成熟的产品,产品不能提供的功能可以依靠学校内专业人才自行开发加以完善。
  这样才能保证各应用系统的建设能够与现有系统融合为一个统一整体,并且能缩短建设周期,提高建设效率,保证建成一个系统,即能成功应用一个系统,而不是把投资浪费到漫长、低效的开发工作中去。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