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教育信念:提升师德素养的关键
作者:邵广侠 徐贵权
一、教育信念制约着师德目标的层次
教育信念是教师的思想追求,精神支柱,它制约着教师师德目标追求的层次。一般而言,教育信念坚定的教师,其师德追求的目标高远。因为教育信念坚定的教师,认识深刻而全面,情感热烈而奔放,意志坚强而勇敢,行为自觉而积极,而这些都是一个教师追求高尚师德与工作卓越的基本保证。如果一个教师缺乏教育信念,他就难以有高层次的师德追求。
坚定的教育信念,是教师追求高层次师德目标的精神动力。追求师德的崇高,需要教师必须具有宽广的眼界,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而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一个教师开始走上工作岗位时,对自己将来的成就心里是没有什么底的,但他一旦立足于自己的岗位,生成并坚定了自己的教育信念,他追求师德目标的层次会不断攀升,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中,最终会达至师德目标的高层次。
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就有了坚强的意志力,从而能够克服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困难,促使自己成为优秀的人民教师。陶行知先生所以能够放弃大城市优厚的生活条件,投身于乡村教育,就是因为他有《我的信条》,要“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位优秀教师曾这样描述教育信念对她追求高层次师德目标的重要性:有了教育信念,自己就千方百计地去钻研业务,如饥似渴地去补充自己的知识,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有了教育信念,个人的安逸,家庭的幸福,如有必要,自己都能牺牲;有了教育信念,什么样的屈辱自己都可以忍受,什么样的磨难自己都不怕。可见,坚定的教育信念,对教师师德目标追求的层次提升产生了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
如果一个教师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仅仅当成谋生的手段,认为教育工作与社会上其他工作没有什么两样,在此情况下,他从事教育工作受个人利益的因素影响就比较大。工资的高低、奖金的多少、荣誉的得失等,对他的师德追求都有影响。这种人属于职业型教师的师德目标层次;如果一个教师能够注意自身的专业发展,对教育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注意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这种人进入了专业型教师的师德目标层次;如果一个教师把教育工作视为自己一生可以为之执著地追求、奉献且无怨无悔的社会活动,自己整天沉浸于教书育人之中,沉浸于诲人不倦之中,他已达至事业型教师的师德目标层次。
对于有事业心的教师来说,教育事业就如无形的磁铁,有了它,就会自然而然地、默默地甚至疯狂地去追求,去奋斗,去付出自己的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哈工大的教授马祖光,淡泊名利,倾心学术,严谨求是,无私奉献,培养梯队,执著钻研、勇攀科技高峰,用他的生命给我们树立了一座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师德丰碑。郑州第22中学女教师吴玲,痴情教育,爱生如子,视校为家,癌症晚期还惦念学生,让温家宝总理感动并指示“应该广泛宣传”,谱写了鞠躬尽瘁、献身教育的信念之歌。教育信念是一个教师以德从教的灵魂,教育信念制约着教师师德目标追求的层次。
把教书育人当作一种可以寄托自己精神和生命的事业,忠诚于它,执著于它,这就是一种“大道”,一种“大信”,一种高尚的师德追求。一个教师一旦具有了这种献身教育的坚定信念,不管外部环境多么复杂,教育“产业化”如何运作,工作多么劳累,机制如何不畅,只要教育信念在,事业心就在,就有不断攀升的师德目标追求,就会踏实地履行事业赋予自己的神圣职责,教书育人的活动自然会成为一种自由和谐的生命活动。
二、教育信念影响着师德行为的取向
在教育意义上理解师德时,我们不能不把师德与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联系在一起,师德只有在这种意义上才能体现其价值和时代感。教师的教育信念支配着自己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说,一个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行为,他首先必须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教育信念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教育信念制约着师德行为的取向。
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相信学生,能善待学生的过错,宽容学生的无知,理解学生的心情,极有耐心地去帮助学生,引导学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能,不断激励学生进步,把严格要求学生与关心爱护学生结合起来,不断创造出教育中的奇迹。而缺乏教育信念的教师,他只会相信一部分学生,而放弃另一部分学生,他总觉得自己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从而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放弃对班上后进生的教育。甚至对这部分学生表现出冷漠,有少数教师可能还会有体罚或变相体罚的行为相随。
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对教育事业抱有极大的兴趣,他对探寻教育的规律、探寻学生的成长规律,饶有兴趣,乐此不疲,对教育工作,他有足够的精神支撑,乐意把个人的一切都无私地奉献给自己热爱的事业,这样的教师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总会表现出奉献、拼搏、进取等高尚师德行为取向;相反,缺乏教育信念的教师,由于失去内在精神的支撑,他对教育没有多少兴趣,也没有多少感情,对工作总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备课不认真,上课不努力,不安心于自己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一有机会就想“跳槽”。
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崇尚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平时既做“经师”,又做“人师”,着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四有”新人。而缺乏教育信念的教师,在工作中往往只教书不育人。他总会错误地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向学生传授专业技术知识,把自己工作的范围仅限在课堂里那几十分钟的知识传授上,认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身心素质培养、心理障碍的排除、促进个性的发展、关心生活上的冷暖等,是党团干部、学生辅导员的事,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闻不问,对学生违纪行为视而不见,甚至对少数学生还会歧视。
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处处注意为人师表。他们深知,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而缺乏教育信念的教师,有的仪表不整,着装不够得体,举止不够文明,上课吸烟、接手机;有的接受学生或家长的宴请或“心意”;甚至有个别教师自由主义思想泛滥,口无遮拦,在课堂上发牢骚,传播小道消息或错误言论。他们中有些人的行为已经越过了师德伦理的底线要求。
三、教育信念规定着师德修养的程度
师德目标追求层次的高低,师德行为取向的正误,都有赖于教师自我修养的自觉程度。虽然说高尚的师德需要“教育”与“修养”的相互结合,但就二者在师德中的地位比较而言,自我修养则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自我修养是丰富、完善和提升师德境界的保证。“教师只有通过主动自觉的自我修养才可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新时期合格的、优秀的教师。”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离不开自己教育信念的支撑,教育信念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内在动力,它规定着师德修养所能达至的程度,因为师德修养贵在主动。如要解决教师与教师之间传统的“文人相轻”的观念及其带来的种种制掣行为,要提倡和发扬一种团队精神,一种协同进取精神,光靠外力强迫是难以有大的作用的。缺乏教育信念,被迫进行的修养,难以达到较高的程度。有了教育信念,他就会把师德修养当作自主的要求去追求。教师有了坚定的教育信念,就会在主动加强师德修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从而能够客观地理解环境和自己,能够不断明确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愿望,并满怀热情地执著追求自己的愿望。他也能够直面时代的挑战,自主进行调适,激活个人的热情和潜能,从而勇敢地为较高的师德目标而行动。
自我反省是进行师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而教育信念是促使教师自我反省的内在力量。具有教育信念的教师,会自主反思,忠实地继承和发扬“吾日三省吾身”的优良传统。当他感到自己的行为符合师德要求时,就会产生一种快乐、欣慰的情感,并能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进而产生新的力量和信心。因此,坚定的教育信念能使教师在工作中具有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不断产生做好教育工作的信心、勇气和毅力。他们以桃梨满天下为荣,并把它当作一种骄傲,当作一种莫大的慰藉,促使自己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因为对于师德素养的追求,他们也相信那样的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参考文献
[1] 季放.斯霞和她的教育实践.江苏教育,1986(7-8).
[2] 周济.大力加强师德建设 努力造就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人民教育,2004(19).
[3] 朱小蔓.教育职场:教师的道德成长.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