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试论教师的“专业自我”

作者:陈龙图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有这样的负面事件见诸报道,如某小学二年级有一些学生没完成作业,班主任便勒令他们脱了裤子在教室里转一圈。某中学初一年级班上有几个学生在上英语课时私下讲话,英语老师和班主任不仅动手打学生耳光,罚他们站立一个多小时,还强令几个学生啃教室里面的木头(宣传栏)。类似报道屡见不鲜,人们不禁要问,老师哪来这么大的火?教师为什么会表现出与其专业身份大相径庭的行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认为,要充分了解教师的专业行为,需要全面分析教师是如何认识自己身份的。
  
  一、教师“专业自我”的构成及意义
  
  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获得、保持以及发展自己身份的“自我感觉”。“自我”是一个复杂、多维、动态的表现体系,它是人和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影响着人们对具体工作条件和要求的心理感受和行为方式。“专业自我”与个体对自身专业活动所持有的知识、观念和价值有关,具体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自我形象,这是个体对“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等类似问题的回答,属于教师身份的一般性自我描述。二是教师的自尊,这是教师的评价性自我体验,是教师对自身专业行为或素质进行的个体评价。有学者把教师自尊看成是教师的现实自我形象与理想自我形象的比率。三是教师的职业动机,这是促使教师个体选择教育教学职业、留任或离任的动力。四是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这取决于教师对其职业情况的满意程度。师生关系、家长的评价、同事关系以及领导支持态度等都可能影响到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五是教师对工作任务的觉知。这与“教师必须做什么”、“优秀教师必须做什么”等问题有关,专业发展的要求往往会使教师从“严厉”转化为灵活适应特别的学生群体,也即从关注和强调认知和纪律转化为关注和强调价值、家庭情感和快乐学习。六是教师对未来前景的觉知,这是教师对其职业生涯和工作情境未来发展的一种展望。七是教师拥有的教育理论。教师对具体教育情境所做出的不同反应,表现出其专业知识场景中具备的独特专业自我,它显著地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效果。
  
  二、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因
  
  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现的内部动因主要是指来自教师专业结构的本身,如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信念、专业能力、专业自觉、专业自主等都是教师专业的内容,它们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自我实现重要的内动力。
  1.教师的专业性不容替代
  教师的专业性主要指职业教师要有较高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需要长时间的专门职业训练。现在教师的通病是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本体性专业知识十分狭窄,条件性的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专业理论知识更少,实践性知识也只有经验性知识,尤其是在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的策略性知识奇缺。这样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专业性不容替代。这样使教师不得不主动关注自己专业的发展。
  2.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动因
  教师的自我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成长的起点,自我意识是人成为自己发展主体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不管其教龄有多长,其真正价值是经验的重复,充其量是个老教师。可见教师专业自我的发展,会促进教师自主性教学行为的提高。只有自我发展意识强的教师才会审视他人的经验、审视正在使用的方法和设定活动的目的,并会根据学生需要去调整自己,使自己在智力和能力上具有高度灵活性,不断地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行业方式,才能适应社会与教育的改革。显然,教师自我发展意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动因。
  3.教师教育信念是专业自我发展的重要动因
  一般地说,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有关教与学现象的某种理论、观点和见解的判断,它影响着教育实践和学生的身心发展。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着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内驱力。信念一旦确立后,就会给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以深远的影响,决定着个体成长与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教师的教育信念不是教师头脑里固有的,它是教师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是通过对已有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审视、反思和辨析,经过自己潜心的总结,并不懈地确信、恪守、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教育信念。
  可见,教师的教育信念的形成需通过学习、反思和实践,因此教师教育信念成为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重要动因。
  
  三、职业压力下专业自我失落的表象
  
  从“专业自我”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压力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自身职业形象的不正确认知。教师职业总给人一种“神圣”、“崇高”的形象,“好教师”必须比一般人要好,必须超脱人性的弱点,自始自终显得公正、关怀、同情,具有完美人格。相当多的教师在内心支持这种“好教师神话”,认同教师应该是“完美人格的化身,永远不犯错误”,结果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远不及此,从而显得极其沮丧。其次,社会对教师工作的不合理期望,容易导致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过低。在社会、学校、学生以及教师自身等诸多因素施压下,教师会逐渐滋生职业厌倦心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工作士气,造成师资流失、教学水准严重下降等不良后果。第三,教师专业发展的欠缺,也容易导致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下降。不少人内心深处都存在一个所谓的“好学生神话”,期望学生都能无条件地尊重老师、好学不倦。事实上,师生关系并不像人们理想中的那样,绝对地表现为相互尊敬和相互热爱。遇到这种情况,师生之间往往容易发生需求和目标错位的强烈冲突。这种冲突的长期存在,使彼此间充满埋怨和不满,最终令教师充满失落感和失败感,对教育失去信心。第四是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缺失,令教师在职场中处于迷思状态。组织对教师的生涯发展缺乏关怀,以及教师自身对职业生涯和工作情境少有积极的愿景期望,都容易令教师在遭遇职业困惑时畏惧不前,失去创造性地解决难题的驱动力。
  
  四、专业自我的回归
  
  教师教育不只是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首先要唤回他作为教师的人的尊严、人的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其改变角色定位,重塑专业尊严。这具体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1.确定合理的期望值,降低教师工作中的挫折感
  从社会期望来看,社会对教师的实际期待与教师实际地位往往不甚相符,教师职业角色现状的感受与实际生活中的教师角色容易产生矛盾冲突,如师生关系的恶劣、不合理的家长期望,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以及组织管理的缺陷等,都容易使教师感受到对其职业角色的明显挫折感,从而出现职业角色扮演的疲惫。从教师自身的角色适应来说,需要教师个体树立恰当的职业形象,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如有所为,有所不为;接受失败;不对自己过严、过度),善于倾听自己的声音。过高的自我期望不仅不能成为职业的驱动力,反而会加大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距,久而久之,使教师产生职业厌倦心理。
  2.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提升个人的职业效能感
  积极的教师培养过程,实际也是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教师教育可促进和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从而增强教师职业的乐趣以及价值感和尊严感。对此,美国教育家舒尔曼认为教师的职业成就感源于教学的成功,这就需要知道如何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转换为学生能理解的表现形式。基于这样的理念,他把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分为七大类:学科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育学知识、学生及其学习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和教育目的与价值的知识,如对教育是以提升个人品格还是以升学为取向的认识等。
  3.做好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有效维护教师的职业动机
  有效的生涯管理,可以有针对性地发挥教师个体的潜力。教师的职业生涯是个人与组织相互作用的结果,组织对个人的接纳、认可和支持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学校组织要尽可能沟通教师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信息,创造良好的条件激励教师做好工作,允许教师发挥与发展自己的职业技能。而教师个人对工作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困惑与危机,则需要教师个体进行自我调适,始终保持一个成功教师的信念和态度,设定适当的个人发展目标,并愿意为目标的实施付出必要的努力与代价。如此,职业活动中的轻松感和创造性才得以表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理念·制度·课题.教育研究,2001(12).
  [3] 刘芳.教师专业发展之策略.教育探索,2003(9).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