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研究

作者:王官诚




  “倦怠”(burnout)一词在一般的字典中指失败、耗尽、精疲力竭。1973年美国临床基础心理学家H.J.Freudenberger在《职业心理学》杂志上首次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特指由于从事连续、紧张、大量的工作而又无法获得预期目标或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身心耗竭的状态。
  《四川省农村地区教师队伍现状调查及分析》课题组用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对四川省10个贫困县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调查研究,并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资料进行变量的频数分析和交叉分组下的频数分析。本文以调查样本县之一的雅安市芦山县为例,从教师压力着手,分析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产生原因及预防、消除的措施。
  芦山县地处四川盆区西缘,邛崃山脉中南段支脉地带,青衣江上游,幅员面积1364平方公里,下辖6镇9乡,共有80个村及586个村民小组,有汉、藏、回、彝、满、蒙古、纳西等民族,共12.33万人。芦山县是一个农业小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
  解放初,全县共有小学44所,教职工95人,在校生2582人;初中2所,教职工仅28人,在校生135人。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90%左右。解放后,芦山县把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基础工程,实行公办、民办并举,幼儿、小学、中学并行,教育事业得到很快发展。截止1995年,基本完成青壮年扫盲。到2006年,全县有幼儿园43所,教职工136人,在园儿童4600人。小学61所,教职工668人,在校生11094人。中学14所,教职工496人,在校生5233人。
  
  一、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课题组在全县范围内随机选择了12所中、小学的教师46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有县城里的高完中,城郊的中小学,还有一些乡中心校和村小。调查内容主要涉及教师对自己生活与工作状况的切身感受和自我认知,教师对自身职业性质与地位的认识与态度以及教师对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理解和信念等方面的问题。
  1.身体健康状况欠佳,情绪耗竭。人长时间处于较大的压力下,若得不到有效的缓解和消除,则很容易出现生理能量耗尽的情况,如疲劳、体质虚弱、抵抗力下降、内分泌紊乱,易患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衰弱、失眠等病症。情绪上耗竭主要表现为烦躁、易怒、过度敏感、精神不振、情绪紧张等症状。在贫困地区,医疗条件落后,健康观念淡薄,娱乐设施欠缺,加之教师既要从事各门课堂教学,还要批改课外作业,更要从事农村生产及家务劳动,身心状况欠佳的情况更为突出。
  2.职业成就感和认同感降低。教师职业是使学生获得知识,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但当教师的劳动价值受到蔑视,教师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情况下,教师就会降低工作的努力程度,士气低落,进而降低职业认同感,甚至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表现为丧失工作信心和热情,减少工作投入,教学呆板,缺乏创新,对学生冷漠,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与其合作,对学校环境和管理牢骚甚多,只注重个人待遇和福利。在我们的问卷中,教师们对其子女从事教师职业的趋向程度一问,仅有28.8%的教师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从事教师职业,而不愿意的则占了71.2%。这一结果同各级各类大学毕业生对高校、城市中小学趋之若骛的现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一个侧面反应了贫困地区教师职业认同感的低下。
  3.教师职业性格解体。性格解体一般通过减少和断绝与学生的联系表现出来。如教师减少与学生接触,不理睬或拒绝了解学生,给学生取贬损性的称呼、外号或给学生贴标签。随着情况的恶化,还有可能产生放弃教师职业的想法,此时的工作失去了最初工作时的意义,工资就成为维持勉强上班的唯一动机。
  
  二、导致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压力因素分析
  
  压力与教师职业倦怠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在我们的问卷和访谈调查中发现来自社会、工作环境和个人等方面的重重压力,是导致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第一,社会给予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与其劳动付出的不对称等带来压力。社会地位不高、工作条件较差、福利待遇低以及劳动强度大是我国贫困地区教师的最真切的描述。据调查,芦山县90%以上的教师月收入在600—1200元之间,这样的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但其家庭人均收入比较低,58.7%的教师家庭人均月收入不到500元,其中300元以下的还占了24.3%,教师的生活压力相当大。此外,他们还要完全自己承担接受继续教育的费用,这让他们在经济上更加不堪重负。然而,相对于微薄的收入,教师付出的劳动是很大的。除了8小时以内的正课和坐班,还有早晚自习以及利用休息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搞科研等大量繁重的工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使得教师疲惫不堪,心理负担加重。第二,现今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高要求也给教师增加了压力。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已经全面展开,新的课程标准、先进的教育教学和课程理念、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学历和素质要求,而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和教学技能普遍较低,使他们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职业危机和生存挑战。第三,“一刀切”的上级教育评估体制让贫困地区教师倍感压力。现行的评估制度是以文化成绩为主,以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市、县、乡、村等各级同类学校的教学质量。比起城市的教师,贫困地区的教师在条件差、生源差的情况下,要付出大得多得多的努力才能达到城市学生相同的成绩,这让他们的压力相当大,同时也觉得很不公平。
  2.工作环境因素。第一,学校管理工作的偏颇带来的压力。由于受整个教师评估制度的影响,大多数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也是以他所教学科的成绩为主,以量化考核的排序结果作为评判优秀、选拔先进、确定骨干、晋升职称、发放奖金的依据,以此来管理和制约教师,这就把教师置于一种被监督、被管制的地位。此外,校务、财务的不公开、“领导说了算”等不民主的管理方式也会造成教师的不满,加重其心理负担。第二,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脱节,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今天,社会对学历的高要求使人们对高等教育趋之若骛,但是,在教育质量低下的贫困地区,高等教育对绝大多数子弟来说还是一种奢望,他们看不到初、中等教育带来的利益和希望,使家长的教育意识变得淡薄。而且,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媒体的影响,学生“违规”现象与日俱增,无形之中为中小学教师工作增加了管理上的难度,大大增加了他们的工作负担。第三,不良的工作环境压抑教师的情感。
  3.教师个人因素。如果说上述来自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压力是导致教师职业倦怠的外在因素,那么由教师个人原因产生的压力则是其内在因素。主要有教师的多重角色期待、能力素质和对压力的感受力。第一,多重角色期待的矛盾压力。教师是一种与人打交道的职业,不同的对象对他们会产生不同的期待,使教师成为一个多重角色的扮演者。学校眼中,他们应该是兢兢业业,努力完成升学指标的工作者;家长眼中,他们应该是自己子女优异成绩的创造者;学生眼中,他们应该是同忧伤共欢乐的知心朋友;家人眼中,他们则应该是好丈夫(妻子)、好父亲(母亲)。但实际的工作、生活中,这些角色往往会产生很大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他们心理疲惫和失败归宿,进而给他们带来诸多的烦恼和痛苦。第二,过低的能力素质为其职业安全感带来极大的压力。根据调查,虽然芦山县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已通过各种方式的继续教育达到了规定的学历标准,但是有51.1%的教师认为继续教育的效果并不好,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定职称需要去读书的教师不在少数。第三,过强的感受力会产生较大压力。教师是否感到压力及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感受力。压力因人而异,具有很强的差异性。通常“完美主义”者对压力比较敏感,过高的自我期望不能实现,就会有很强的挫败感,从而感受到很大的压力。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