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多元文化视域下学校课程文化重构的再思考
作者:李 娟
第五,否定之否定课程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我们要正确认识这些矛盾,把课程的内部矛盾看成是课程发展的动力。通过否定之否定,使课程内部各因素越来越优化,课程发展的整体水平呈螺旋式不断上升。
3.在课程实施中,从控制型走向对话型文化转化,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
把课程只是作为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设定的目标、计划或预期结果,必然会导致把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非预期性因素排斥于课程之外。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规定之一是人是创造的主体。当特定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的时候,这种教学情境的进行过程必然是富有创造性的,必然存在许多非预期性的因素。正是这些创造性的、非预期性的因素拥有无穷的教育价值。因此,人们开始走出预期目标、计划的限制,关注教学情境进行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强调“过程课程”。这并不是不要目标、计划,而是把目标、计划整合于教学情境之中,使之促进而不是抑制人的创造性的发挥。片面强调课程作为目标和计划的时候,必然导致教材等同于课程、教材控制课程的现象。当强调课程作为学生的经验、强调教育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的时候,必然会把课程视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情境。课程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念的重大变革。
4.教师文化的重构
教师发展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关键。教师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等方式。课程文化建设的条件就是促进教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1)教师的教育观念。一是表现为对学校文化传统积淀和办学价值观的认同感;二是体现为对学校有着强烈的归属感;三是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四是具有高层次的职业境界;五是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六是具有自我发展的强烈意识和责任。
(2)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准。教师的专业水准对学校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改革不是单靠教学方法的改变所能奏效的,也不是单纯靠教材编写的作用。它意味着教师的课程管理的根本变革,而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就是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课程观、价值观的根本变革。教师不是单纯的书本知识的传递者,而是课程文化的创造者、教材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行为文化。包括教师的仪表、服饰、风度等外部形象文化和教师的内涵、文化以及教师的教学行为。
(4)教师的合作文化。在课程改革中必须建设合作的教师文化,突破学科教师个人主义的藩篱,进行协同合作,形成一种同事合作的文化氛围。要构建教师发展的大平台,引导教师在合作中进行课程改革,借以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让教师在专业建设改革与合理的评价机制中多元发展,形成探究合作型的教师群体。
5.学生文化的重构
在重新审视课程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理解、文化创新也是尤其重要的。学生文化是学生群体具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其核心是共同的价值观。学生文化建设主要有:以学生“自主学习、促进个性发展”的学习文化;以学生个体、班级面貌、宿舍的外在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文化;还有礼仪文化以及活动文化等,建设积极、健康的学生文化,形成“自主学习与促进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学风,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6.根植于课程文化之上的课程管理
(1)课程管理走向权力分享。在开放民主的文化氛围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管理中来,将课程管理权力整合到最佳状态。赋予走进新课程学校和教师以课程管理的权力和空间,充分调动学校和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集中所有人的聪明与智慧,让他们关注课程、了解课程,在分享课程管理权力的同时,也主动承担促进课程发展的重任。
(2)课程管理趋向对话交流。要承认有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不同观点交流与碰撞,有不同意见才能有创新、才能有发展,才能形成一个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合作氛围。对话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与交流的手段,将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宽松的环境。我们要就课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协商、讨论,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不断发掘出课程发展的生长点,保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管理渠道的畅通,形成良性循环与反馈,拉近课程决策者与课程实践者之间的距离,使他们能互动起来,相互为对方以及课程管理的发展注入活力,让课程管理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3)课程管理需要科学决策。实现课程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对课程管理进行深入的反思与研究,让课程管理的工作过程同时成为一个不断研究的学习提高过程,这样就能避免按部就班的低水平简单重复。把课程管理建立在扎实的课程研究基础之上,走出低头实践的怪圈,抬起头来走路,明晰课程管理的发展方向,用创新的精神指导我们,不断地开拓进取,进行科学化、合理化的课程决策,就能大大提高课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
(4)课程管理重在服务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理念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是更高层次的、更具时代特点的管理。简单地发号施令已经成为落后的管理规范,这样的管理会把许多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扼杀掉。一种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需要加大管理力度,以保障其尽快落到实处,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我们的管理理念,明确与充实管理的内涵,管理本身还是一种服务,是一种建立在规范之上的体系化的服务。以人为本的文化落实在课程管理上,就是要为课程实践者们提供各种及时、全面的服务,让他们的课程行为在厚实的人本化的管理平台上进行。我们要为课程管理增添新的内容,管理者们要通过适当有效的管理,为基层的课程实施提供各种便利的软硬件条件,为他们提供各种关于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条件。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责任编辑孙晓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