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大教育观视野下隐性课程体系的构建

作者:谢 华 苟 萍




  隐性课程是现代课程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开发并充分利用隐性课程,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已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隐性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人们对它的理解众说纷纭。美国学者Martin认为,隐性课程是学校或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中,产生的某些结果或副产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但未公开宣称为有意产生的学习状态。国内学者王霞认为,隐性课程是学习者从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社会、文化环境)中习得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或态度。
  不管如何定义隐性课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都揭示了“隐性课程”的内涵,即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显性课程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各种教育因素(学校、家庭、社会因素)的总和。本文从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来构建隐性课程的主体框架,并对隐性课程的全新体系作了一些尝试性的探讨。
  
  一、构建和谐校园,优化学校环境
  
  和谐校园是文明、向上、创新的校园,是宽松、协调、包容的校园,也是师生工作和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花园。构建和谐校园,物质环境和谐是基础和保障,文化环境和谐是纽带,人际关系和谐是关键。
  1.改善办学条件,优化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善办学条件,建立自然和半自然的生态环境,如花园式的校园、博物馆式的学校、宽敞明亮舒适的教室,这些无疑会以一种健康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物质形态对学生产生有形无形的影响,这些优美、舒适的环境对学生良好的个性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学校应对整个校园精心设计,巧妙安排,使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能够体现优美和谐的美感和富有感召力,具有教育意义。例如:设计新颖、别致的教学楼,功能齐全、美观大方的综合楼、实验楼以及图书馆等,以暗示学生去渴求知识、向往科学。同时,为了真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必须利用好学校的一切物质资源,完善学校的自我建设,形成学校自我的物质个性。总之,良好的学校物质环境,以其“润物细无声”的功能,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学生的发展。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学校的整体文化,主要指师生和其他员工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环境中所形成的与社会的主流文化有一定差异的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优美、高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是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要创造一种精神氛围,创造一种积极的育人环境。为此,学校应致力于建设符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和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校园文化。例如:校风、校纪、班风、学风等等,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3.改善师生关系,优化人际环境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校风、教风、学风的整体反映和最直观的反映,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实际上,师生关系本身就蕴涵着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具有潜在的课程开发价值;而且,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主动自觉地改变传统的角色,成为引导者、指导者、激发者,改变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真心诚意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合作,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的任务。因此,要真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最重要的是教师必须尊重、理解、关心、相信每一个学生,这也是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总之,学生健康的成长不仅仅取决于显性课程的功能,也取决于包括学校物质、文化、人际环境在内的隐性课程的功能,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搞好社区教育,优化社会环境
  
  社区教育是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协调发展。社区教育在本质上是学校教育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向社会的延伸与发展,是教育的社会化与社会的教育化的统一。而从最广义的角度来理解隐性课程的内容就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1.开展健康的社区教育活动,协调育人环境
  社区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它的核心是“育人”。社区教育主要是通过社区图书馆、博物馆、青少年宫、影剧院、体育馆等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社区相关部门举行的各项活动(例如书法比赛、体育竞赛、棋类活动等),对青少年(特别是学生)进行教育。学校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把学校教育纳入社区的大系统中,改变了学校教育的封闭保守状态,使学校与社会融为一体,共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学校要利用好社区的一切优势资源,如建立德育基地、实习基地、学习基地、体育活动基地等等,使学校的办学条件得以改善,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德育社会环境,为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开辟实践途径。
  2.净化社区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人不仅是教育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社区环境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首先,应加强社区的自然环境建设,可以动员社区居民治理脏、乱环境,种植花草树木,绿化、美化社区,消除环境污染,为学生的成长创造有利的外部社会环境。而且,还要通过社会力量消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设施和场所,减少诱发学生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净化社区育人环境。同时,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大众媒体(特别是互联网的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使育人环境日益复杂。为此,我们必须加强监督和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向上、温暖的成长环境。
  
  三、注重家庭教育,优化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个体社会化的奠基教育。孩子从出生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就是家庭,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家庭教育的发展不够理想,仍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现在的独生子女问题、单亲家庭问题、隔代教育问题、留守儿童问题,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应注重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1.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1世纪的今天,家庭教育在我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受到如此的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多,家长花在孩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逐渐增加,家庭教育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家长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应具有现代的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发展观,懂得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来实施教育,彻底改变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主观性。作为家长,既要重视孩子的营养,又要加强孩子的身体锻炼;既要重视子女的物质生活,又要重视子女的精神生活;既要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又要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关心、理解孩子,切实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2.榜样示范,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父母的以身作则、榜样示范。因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点,父母与孩子相处,况且父母对子女还有血缘伦理的权威性,其一言一行无不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时时刻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同时,家庭是孩子情感停泊的港湾。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像无声的语言,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彼此之间心心相通,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往往有难以置信的教育力量。家庭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尊重、理解、关心、信任。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自觉按照正确的道德行为规范行事,使子女过上幸福、温暖、轻松、和谐的家庭生活,从中学会做人,学会共同生活。实践证明,在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一般具有开朗活泼的个性,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因此,创设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不仅需要家庭人际关系的融洽,还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家庭生活制度,加强家庭文化建设,这不仅使家庭充满快乐,而且还能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为孩子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条件。
  综上所述,应从广义的角度来思考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学校、家庭和社会构成了现代教育有机的整体,形成了学生生活的整个环境,这三个方面的教育以不同的空间形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学校要主动地协调好家庭、社会的关系,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环境,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应是当今隐性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课程·教材·教法,1993(6).
  [2] 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3] 顾明远.小学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 阎德明.现代学校教育管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 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6]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