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策略

作者:陈文琦




  近年来,基础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各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已相继出台,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内容相对较少,而且争议较多,绝大多数中学受升学、就业的压力,对心理健康课程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表面重视,内心忽视”的现象,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前进步伐明显落后于其他课程,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以科学发展观审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设策略已十分必要。
  
  一、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课程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但时至今日,这门课程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很多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处于虚设状态,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科学态度,存在明显的问题:
  1.一些学校的教育目标重社会规范,忽视学生主体需要
  我国学校开展心理健康课的历史仅有20多年,作为一门年轻的课程,仍有很多的学校对其教育目标的认识模糊,将这门课仅仅理解为一门教育课程,过分强调课程的教育性,希望通过这门课使学生成长为一个样板、成为教育者所希望的具有共同的社会规范的个体,但这种忽视学生年龄特点和主体特点和需要的教育目标指导下的教育效果却不尽人意,很多学生表现出了更强烈的逆反和叛逆,甚至出现师生的关系紧张,教育成效性受到威胁。
  2.教学内容缺乏渗透性、系统性和连贯性
  中学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我国学校课程建设的进步,但一些学校由此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将所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推给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在其它课程教学中忽略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内容,将学生当成了任意灌装知识技能的容器,这种众多教育课程心理教育渗透性的缺乏既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动力,也导致心理健康课程在教育过程中孤军奋战,缺少了心理教育理念和应用的支持,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是本课程建设的一个突出问题。到目前为止,全国关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有几百种,各省市(区、县)校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差别,很多学校过于追求及时回报,教学内容因时、因事、因人而随机实施,不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各层基础教育学校之间的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心理教育的科学性无从谈起。
  3.课程模式单一
  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课程模式上多遵从单一的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而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主要解决的是学生认知范畴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表现在过度注重知识性,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忽略心理健康课程应具备的可操作性、愉悦性、渗透性、实用性、针对性等特点,使心理健康课演变为一节心理卫生课或政治课,甚至成为学生新的学习负担,这背离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初衷,更不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可见,中学心理健康课程需要摸索具有心理健康特点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4.任课教师专业水平低
  我国中学心理健康课任课教师的专业性不强,从心理学或教育学毕业的心理学任课教师明显不足,很多中学忽视心理健康课程的科学特点,认为谁都可以承担这门课程,很多的教师是从其他岗位转岗而来的,如校医、政治教师、以及其他小科教师等等,且常常不经过心理学知识培训就直接上岗,其薄弱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在知识传授、心理辅导和咨询中都暴露出了很大的问题,甚至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了负面影响。
  
  二、以科学发展观建设中学心理健康课程
  
  积极建设中学心理健康课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心理健康课,认识到他对于中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对知识传授的重要意义,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同时,我们也应充分认识到,这门课程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是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来建设的。
  1.科学确立教育目标
  中学生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变化非常巨大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协助学生适应中学的物理和人文环境,并做好心理准备。
  (2)使学生接受自己的性别特征,并努力塑造健康的性别形象,能够进行积极健康的异性交往。
  (3)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能够认识和协调理想自我、现实自我、主观自我和客观自我的差异,形成健康独立的人格培养意识。
  (4)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树立理想,以促进其身心的正常发展。
  (5)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和技能,学会主动调节自我情绪,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生活,具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坚韧性。
  (6)促进学生增进职业技能,培养职业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生活目标,了解择业常识,为明智地选择升学和就业方向奠定基础。
  2.科学规划教学内容
  (1)在学科课程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内容:我国基础教育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这需要各门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体现相互和谐和助长,一方面,个体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支持和保障,另一方面,各门课程都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以呼应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与渗透教学在时空方面处于趋同状态,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时候,学生心理品质也在逐渐形成,也更好的促进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在中学生成长中更好的发挥作用。同时,所有的教育者也应在教育和教学中自觉体现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行为,这既可以促进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自身发展,又可以促进学生在和谐的课堂师生关系中主动发展和成长。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体现连续性和科学性:在基础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应具有衔接性。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变化和发展时期,是自我意识高涨和同一性形成的时期,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关键的,在延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教育、性心理教育、人格教育、学习心理教育、能力训练等的同时还应重视性心理教育、考试心理引导、升学和就业指导教育、消费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同时,对一些延续性的心理教育问题,应结合各年龄特点和本校实际情况,有的放矢。
  3.科学运作教学模式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既是一门独立课程,又要充分服务于其他课程,因此,其教学模式应既有独特性,又能融合其他课程教学特点,同时应始终传递给学生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学生保持愉快心态。目前已有实践成效的教学模式有这样几种:
  (1)传统学科教学模式:即以知识为核心,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注重以检查、导入、讲解、巩固这样的流程进行教学,这种模式是广大教师最为熟悉的一种课程体系,有利于学校心理教育课程的普及。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基础心理知识的传授,不适于情感和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
  (2)团体训练教学模式:即以某个专题为核心,以班或小组为单位,以团体训练的模式,通过认知、操作、讨论、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形式,以指导学生参与为主线,以学生自我成长为目的,最终促使学生交往技能、情感自控等方面达到更高一层的心理水平,如:团队协作训练、同伴交往等社会适应技能都可以以这种形式进行。
  (3)活动课教学模式:即以某种活动为核心,给予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产生深刻的体验,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并练习在某些特殊情景下的反应范式,以作为实际生活中类似情景的参照,并迁移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如“盲行”活动课,就是通过学生对盲人角色的体验,来感悟信任和彼此的扶持在生活中是多么重要。
  4.科学组建专业教师队伍
  (1)严格考核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健康课的教学内容是围绕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和进行的,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目的,关键的一点是,他需要运用心理科学的相关知识内容和心理规律,如: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心理咨询与技术、心理卫生与健康等等,并在教育与咨询中自觉和有意识的遵循这些学科的自身规律。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心理学积淀要求较高,学校的心理健康教师应该也必须由专业的教师担任,切不可随意应付。
  (2)形成专业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教师应形成一个教育队伍,而不是单兵作战,其原因有二:一是,在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员工、学校领导,这是一个庞大的受教育群体,只有拥有良好心理氛围的教育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的功效才能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根据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分为若干层次的教育,有的需要团体疏导,有的需要个别咨询,有的需要心理健康课堂上的知识教学,仅凭一两个教师的工作必然无法照顾到更多的求助者。因此,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团队,不仅有助于教研组内专业知识的彼此助长,更有利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普及。
  
  (责任编辑陈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