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作者:余良田




  汉英文化大相径庭,文化的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差异。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语言,而没有注意在教语言的同时教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教学应该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使学生能准确、地道的进行口头和笔头表达,具备对异文化的适应能力及处理技巧。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谈谈这方面的问题。
  
  一、词汇文化特征的差异
  
  由于汉英文化是在完全不同的社会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因此,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也必然存在词汇文化负载的差异。例如:在写作课做自我介绍时,出现了这样的句子: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Cock.My younger brother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Dragon.“cock”在汉语中是雄鸡的意思,而在西方,“cock”这个词常常使人联想起“cocky”(傲慢自负的),“cockeyed”(疯疯癫癫的)之类的词语。因而,他们认为rooster更合适。教师在讲解的同时,应进一步阐述因文化因素的不同所造成的英汉词汇的差异。“龙”在中国历史上象征至高无上的皇帝,是为人类带来雨水的雨神。而英语中的“dragon”则是“凶险、邪恶”的象征。《圣经》中的恶魔撒旦是the great dragon,dragon是西方人心目中凶恶而丑陋的象征,是一吐火伤人的怪物。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切忌望文生义。“yellow books”(黄皮书),“black tea”(红茶)等常使他们感到困惑,翻译出不伦不类的词语。英汉在颜色词方面,极其明显地体现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汉族人民自古以来就用“红”象征“幸福、昌盛、幸运”,因此,每有喜庆必有红色,红喜字、红灯笼、大红花,等等。而在英语中“red”表示“极端危险、紧急、愤怒”。如red alert(紧急报警)等。学生在表达思想,描述人物、事情方面容易生搬硬套。有一位学生在写作练习中这样写道“At home I put in order the third.”很明显,她想表达“In my family I am the third child”(在家中,我排行老三的意思)。因受汉语逐字翻译(汉式英语“Chinglish”)的影响,从而忽略英语道地的表达法。在课堂教学中,应反复强调,加强练习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差异
  
  了解背景情况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如中国人普遍认为“大河无水小河干,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而西方人一般认为,“小河无水大河干,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这种世界观的差异可以从语言中不同的词序上反映出来:汉语中不同层次的概念总是大的在前,小的在后;而英语正相反,英语忌讳“头重脚轻”,在“it”做形式主语、形式宾语、强调句“it”结构等都可体现出来。在思想表达方面,一种是外向的,一种是含蓄的。西方的文化大多是外向型的,他们表达自己思想的时候尽可能简单明了,以利于传播或交流;而中国人在表达思想方面,不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更多的是含蓄地阐述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各国的地理位置以及风俗习惯等知之甚少。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更看重“人情”,而西方人更看重“隐私”。西方人见面时常说,“It is a fine day,isn't it?而中国人见面时说:“吃饭了吗?”“上哪儿去?”以表示打招呼、友好的问候语。在外国人看来,“Have you had your meal?”(吃饭了吗?)会认为对方想请他吃饭。外国人见面是绝不会关心对方有没有吃饭。当被问到“Where are you going?”(你去哪儿?)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嘛。)当问及对方年龄、婚姻状况、收入等涉及个人隐私的问题时,在英美国家会被认为是对别人个人空间的侵犯,是不尊重对方的行为。通过学习,不仅让学生懂得如何与外国人打交道,而且也让他们了解英汉之间的文化差异。
  
  三、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的差异
  
  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由于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及语言习惯等原因是很难完全划上等号的。在Step by Step听力教材中,出现“face the music”(承担后果)这个成语并详述其典故。为了让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有更深刻的了解,教师要有目的地进行补充,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to move heaven and earth.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与汉语的“翻天覆地”颇为类似。但它的英文注释为:make every possible effort(尽一切努力),后面接动词不定式。而汉语成语“翻天覆地”却是形容变化巨大而彻底。
  (2)to eat one's words.从字面上看与汉语成语“自食其果”完全一样,其实不然,它是指admit to have said something wrong(承认自己说了错话),take a statement back(收回已讲过的话)。汉语成语“自食其果”是指“自己说了话不算数,行动违反自己的诺言,”相当于英语的另一成语“to go back on one's words.”
  (3)a friend in need.此成语似可译为“患难之交”,实则不然,a friend in need的意思是“a true friend who comes to help one in trouble”(在别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帮助的人)。汉语“患难之交”是指共过患难的人,经过患难考验的朋友。a friend in need却完全不是如此。比如说,一个富翁在某穷人急需的时候接济过他,可以称之为“a friend in need”,却谈不上“共患难”,所以,两个成语不是一回事。
  
  四、英汉思维差异
  
  历史、地理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各异的民族,其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中国人倾向于整体思维,强调整体到部分、整体定位、整体与部分和谐统一;英美人强调个体思维,强调从部分到整体、个体的独立。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英美人重逻辑推理。中国人重含蓄和迂回式的思维方式;英美人重直率和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具体表现在语言上,汉语重意合以及人的悟性,结构松散,迂回曲折,内容完整,点睛之笔落于文末;英语重形合和人的逻辑推理,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开门见山点出主题。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去发现他们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人们总是通过听、读来理解和摄取语言,然后通过说、写来运用语言。这四项基本语言交际技能中,写的层次最高。要达到最高层次,必须首先通过大量的客观实践储存一定量的语言材料,并在此基础上反复加工和处理这些语言材料。正是在摄取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各民族的思维因受到不同客观实践的制约,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模式和语言。因此,学生们在运用语言进行写作时,也大大受到思维模式的影响。
  英语思维呈直线型;东方语言思维呈圆周型。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的,语言表达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以主题句(论点)开始,层层展开主题论述,一般先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再揭示其中的内涵,让读者对主题一目了然。例如:Some kind of planning is essential. For one thing it reveals whether you really have enough to say on the topic you have chosen while there is still time to change to another topic. It is also important because it stimulates your ideas and helps to fix them in your mind. Without some notes to help you, you may find that you begin writing with several ideas in your head but you forget some of them as you are writing.这是一段按照英美人的思维习惯写的语篇,其结构严整,通顺流畅,一目了然。整个语篇分为论点部分(第一句)和论证部分。作者在第一句话就亮出论点:Planning is essential(做计划是必要的),然后紧紧围绕这一中心论点提供细节加以论证。同样的主题如果根据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来写作,其结构就不同了,读者很难从第一句话中断定文章的主题或主题范围,因为中国人往往用说明形势、阐述重要性或使用范围来为主题作铺垫,经过一番转合,文章才切入正题,螺旋式地前进。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差异影响到语言表达的各个层面。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习语言,还要教学生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以便提高学生对一般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 白景水.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3).
  [2] 郝永辉.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9(3).
  [3] 施宏红. 浅谈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15).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