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作者:孙金莲 于 银 王环宇




  语感主要指人们在阅读活动中对书面语言的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多方面敏锐的综合感知能力,以至于在说话时我们可以脱口而出,提起笔可以信手拈来。语感可分为口头语感和书面语感,语感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语境感、语艺感等。不同个体由于语言感觉能力和语言实践量不同,其语感也存在着差异。语感的形成和培养对语言学习至关重要。正确认识语感和语感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努力寻找语感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重视语言积累,加强语言习得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语言学习包括语言习得,它是指主体通过接触大量看似杂乱无章的言语材料,以一种我们至今难以解释清楚的语言学习能力抽绎出复杂的语言规律并据此去运用语言。因而,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广泛接触并积累语言材料,理解语言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多听、多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的教学原则,上课尽量用英语授课。另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辅工具,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听到纯正的英语,为他们营造出学习英语的良好环境。在课外,可鼓励学生多看英语电视节目,多听广播,还可听一些自己喜欢的英文歌曲,这样娱乐与学习兼备,又培养了良好的视听英语氛围。在反复听的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抽绎出来的英语口语规律以知识的形式内化,转换为自己的语感图示。
  广泛阅读不仅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主要手段,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从阅读中,学生可以感知文章巧妙的构思、严谨的句子结构、生动而流畅的造句、准确的用词,从而提高对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重视以下两点:一是坚持课文整体语篇教学。课文整体教学是提高学生语篇理解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避免学生理解文章时断章取义。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不应只停留于词句语法的讲解和课文的翻译上,更应着眼于全篇,从布局谋篇、中心思想、写作特征等方面进行理解,并适当进行复述评论训练,增加课文信息输出率,培养学生完整、全面的理解思维能力,从而在整体上提高学生语言感悟能力。二是让学生多接触各种题材的文章,尤其是有关英美国家社会文化方面的。学生阅读面广了,词汇量就会进一步丰富,而且通过阅读可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风俗、人情地貌以及西方的思维习惯,学生视野得到开拓,知识面不断扩大,很自然其阅读能力会随之提高,语感也会随之增强。
  
  二、注重诵读教学,培养语感
  
  诵读可以说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大量诵读所学英语教科书和典范文章,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规范语言、陶冶语言,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思维、情感的发展。著名语言学家朱光潜说过:“我觉得初学外语者与其费那么大劲去死记单词,做那些支离破碎的语法练习,倒不如精选几篇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文章作品,把它们懂透背熟,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营养,这样就会培养其敏锐的语感。”可见诵读对语感培养的重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诵读英语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把别人的语言手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手段,把现成的英语形式内化为活的英语形式,从而获得语言、掌握并运用语言规律。
  林语堂先生说,学习英语者必须“口读、耳闻、手写、目视,不断地仿效与熟诵,在整句地仿效,整段整篇地揣摩中,学习者会不知不觉地将其句法、音调整个吸收,从而达到像孩子学说话般地脱口而出的境界”。这种不知不觉的“脱口而出”就是对语言的一种整体感知、整体理解,也就是语感的作用。反复诵读可以增加和巩固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将原本是显性的语言知识转化成为隐性的语言知识,学生的语感也就会因此而形成。随着背诵输入的不断增加,学生对所学的目标语语言现象的敏感度会不断增强,隐性语言知识将不断得到扩展,语感也将不断增强。可以说,朗读和背诵作品的语言表述、遣词造句方式和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所领悟和接受的过程,也就是经过作品的语言积淀而形成学生语感的过程。
  采用诵读教学法时,首先,应注意诵读材料的选择,所选材料除了要具有知识性以外,还应该具有实用性、趣味性、琅琅上口等特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注意防止诵读流于形式,诵读大多可以在课外进行,但一定要有相应的检查或考核机制;再有,要注意对诵读形式的改革创新,使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强化会话写作实践,深化语感
  
  根据外语教学理论,语言学习实质上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过程。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大量的“听”、“读”输入有利于输出的流利、准确和多样化,但如果学习者只是一味地获得语言知识而不注重运用,那么他们所掌握的也只是大量彼此毫无联系的、孤立的语言形式或外壳,不具备语言的应用能力。只有结合听、读内容,进行大量的说、写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促进语言知识的内化。
  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口语交流活动是有效的语言实践。语言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英语语言的过程,它会迫使学生进行句法加工,选择正确的方式,用正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它能激活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词汇、句型的能力。而且在语言交际活动中,学生能更轻松、更快捷地使用语言,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发挥自主性。当他们能非常熟练的运用语言时,会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自动地选择语言,判断使用语言的正误。口语交际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组织口语交际活动时,教师要精心布局、调控整个交流活动,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讨论。首先,教师要设计具有真实交际特征的口语活动,选择的话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通过引导学生参加朗读、演讲,或指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转述等,来深化感悟。
  Halliday说:“语言在用笔写下之前一直是潜意识中的东西。”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和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练习形式所替代不了的。但英语写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缺乏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高效的写作技巧,在写作训练时存在着紧张、焦虑、担心、惧怕和厌恶等不良的写作心理;并受母语的束缚,在写作过程中套用母语的思维方式,出现了大量的“中文式英语”。因此教师要重视英语书面表达的基本功训练,有针对性和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倡导记忆,加强平时积累,夯实语言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进行原始积累,记忆一些重点词汇、典型句式、精彩段落和重要章节,提高词汇量,增加知识储备;同时学会对词汇、句型、段落、篇仿写,学会各种体裁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从而达到学会遣词、造句、组段、谋篇,逐步获得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做到厚积薄发、思如泉涌。
  
  四、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营造英语环境和氛围,完善语感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英汉两种语言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和结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所以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是极少见的。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如果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就不能做到准确理解和正确表达思想,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经常输入英美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多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等对于学生学习英语有重要作用。
  我们在坚持上述方法的同时,还应注意避免陷入以下两个误区:首先是理解等于感悟。语感训练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符号去感悟作者在语言表达中的情和意。但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误以为讲深、讲透,学生就能理解,就能感悟。这种以分析理解代替感悟的现象是造成学生语感不强的最大原因。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切忌用语言文字的理性分析代替学生的自我感悟。其次是放任式教学。有些教师认为,感悟是个体的心理过程,它受学生主体原有的智力背景、生活积累、情感认识等因素制约,学生的感悟不尽相同。所以,有的教师感到学生的感悟不可捉摸,于是采取放任式的教学,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结果影响了学生语感的形成。其实,感悟应先有所感,才能有所悟。而感的重要方式就是读,只有目有所视(文字),耳有所闻(朗读),获得了“感”的印象,并和已有的感知经验碰撞、接通,才能有所“悟”。由于学生受年龄、阅历等条件的限制,在阅读中,很难自发地“悟”。因此,教师在承认和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语感主体的同时,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创设语言环境,引导学生感悟、品味、体验,从而获得情感的熏陶,个性的发展,语感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武绪颐.重提英语朗读、背诵与翻译的重要性.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58-60.
  [2] 吴一安.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94-299.
  [3] 李渝华.林语堂的意念教学法.外语教学,2000(1):81-83.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