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阐释

作者:陈庆朋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活世界、科学世界、教育世界等词语经常出现在教育问题的讨论中,对教育与生活的关系也提出了各种看法,如“生活即教育”,“教育要回归生活”等,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样关注学生生活的作用,如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了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要求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索日常用品或新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调查等科学实践活动”。虽然“教育回归生活”和“从生活走向物理”都强调生活在教育中的价值,但其含义有所不同,目标趋向也不同。从生活走向物理认识到了生活与物理的不同,强调的是“走向物理”。它只是把生活作为学习的出发点,而不是目的,它首先要走出生活,而不是回归或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但强调生活对物理知识的意义,更强调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过程中科学方法和科学思维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规律和物质结构的学科,生活中的现象与物理知识密切相关,特别是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家用电器的广泛使用,通信工具的日益普及,所有这些都使学生有了对科学的初步感受,学生的生活经验包含着大量的与物理有关的现象或者问题,例如:用煤气灶和电热炉都可将水烧开,微波炉可以加热食品;拧螺丝要用扳手;变速自行车用快档时费力,用慢档时省力;刀磨得越锋利切东西越快等等,这些经验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基础。从生活走向物理,不但要通过丰富多彩、变幻神奇的自然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应引导学生善于从习以为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探究科学问题。只有带着好奇观察世界,才会从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从常识中总结出规律。苹果落地是人们经常见到的现象,也是人们认为很正常的现象,但没有人去追问为什么苹果会落地,牛顿却要思考苹果落地的背后原因,并把苹果落地和行星的运动联系起来,从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从生活走向物理,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可以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的常见现象中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运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从生活现象中提出科学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也是进行思维的动力,但我国物理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物理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接受的往往是现成的知识成果或结论,至于知识是怎么来的,知识产生的过程是怎样的,教师很少介绍,更不用说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了。对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学生不喜欢物理的理由如下:
  1.每堂课老师都要讲到底,经常拖堂,上厕所都没有时间。
  2.课本上的许多实验老师都不让我们做,也不演示,即使做实验,每个小组8-10人,很多同学都只好旁观。
  3.老师说,学物理就是要多做习题,老师还让我们买各种练习册,还说,否则就考不上高中,我们不愿做解题的机器。
  4.老师课堂上讲的物理都是公式和题目,离我们的生活太远。
  可见,物理远离学生的生活以及缺乏必要的实验,是学生不喜欢物理的主要原因,如果物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长期处于分离状态,容易造成学生生活经验与物理知识的分离,尽管学生学习过物理知识,却不会用物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也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往往凭经验去思考问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参与物理知识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不再感到物理学抽象和枯燥,有利于改变物理教学“概念干,理论空”的状况,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和乐于探究的意识。
  
  二、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物理科学不只是一种认识成果,更是一个认识过程,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抽象思维、类比、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既是物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又是学生学好物理知识的条件,所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构成物理课程的三维目标。科学方法教育不能独立于物理内容之外,物理课程标准把过程和方法合在一起作为课程目标,在教学方法上倡导探究学习,就是意识到科学方法需要通过科学知识的发现和学习过程来掌握。脱离物理知识单独介绍科学方法,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科学方法的内涵,也难以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数据收集——分析和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探究环节总结出物理规律,在这些环节中需要使用不同的科学方法,实验设计中要用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等,理论分析中有类比法、归纳法、理想化方法等。
  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学生不但要经历科学探究发现科学规律,还要形成科学概念并用科学概念来表达科学规律,科学概念不同于日常概念,科学概念是在建立科学知识体系和科学界交流中使用的,所用概念有严格的定义和清晰的内涵,具有简洁、精确和抽象的特点;日常概念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所用概念往往没有严格的定义,正如爱因斯坦指出的:“形成概念的科学方式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形成概念的方式,这种区别是本质上的,而且在概念和结论上有更为精确的定义,需要对实验材料进行更费力、更系统的选择,也需要更大的逻辑上的简约性”。教学过程中科学概念的教学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从常见的现象出发,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另一个阶段是通过抽象思维形成科学概念,如日常生活中力对应着推力、拉力、举力、压力、重力等,这些具体的力可以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要形成力的概念还要分析这些力具有的共同特征,经过抽象思维形成力的概念。在学生学习科学知识之前,已经形成了对自然现象的一些理解,这些理解是使用日常概念表达的,这种理解和表达既可成为学生学习的基础,也可能形成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从生活走向物理,学生先用日常概念表达自己对经验的理解,然后应用分析、对比弄清哪些是概念的本质的因素,哪些是次要因素,通过突出本质因素,舍弃非本质因素达到对概念的理解,这样既可以分清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形成科学概念的方法。
  
  三、有助于养成学生科学思维的习惯
  
  习惯是通过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条件反射,思维习惯是一种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自动的思维活动方式,它与动作和行为习惯一样,是经过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反复练习而形成的。科学思维不同于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是一种以经验为出发点,使用自己的亲自感受或自己以往所接受的传统观念来进行思考,以认识和把握具体事物的现象及其外部联系的思维活动。经验思维获得的认识是零碎而杂乱的,缺乏自觉性、系统性,无法真正领略事物的本质。科学思维是一种建立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具有讲究精确性、重视实证等特点。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过程体现了科学思维的特点:(1)在讲求精确方面,从生活走向物理就是追求生活经验的精确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对一些现象有所认识,有时还知道如何应用,但并不知道其定量关系,如用钳子可以夹物体,用铁撬可以撬起很重的石块,弹簧拉得越长弹力越大,这些生活经验是定性的,他们并不知道杠杆省力与力臂的定量关系,弹力大小与形变的定量关系。从生活走向物理,需要学生经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找出不同因素的定量关系,例如,通过测量阻力臂和动力臂的长度,比较阻力和动力、阻力臂和动力臂四者之间的关系,得出杠杆原理。(2)在重视实证方面,从生活走向物理包括了证实和证伪两种情况,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大胆的的猜想,实际的科学探索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猜想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但对其猜想的证明过程却需要逻辑推理,进行逻辑论证和实验检验,如果证明猜想错误,就要勇于接受事实,分析错误的的根源,这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重视实证的思维习惯大有裨益。由于受知识中心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认为花费精力去检验错误的猜想不会获得知识,是浪费时间,所以干脆只检验正确的猜想,这样的探究表面上节省了时间,能使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但体会不到失败的挫折,只注意教学的短期效果,没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探索过程,运用科学思维方式,经历去伪存真的实证体验,才能真正养成科学思维习惯。
  从生活走向物理不是以降低对物理的要求为代价,而应该以提升生活意义的方式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意义不仅在于科学知识,还在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保持对科学的探索兴趣,通过长期的探究实践养成科学思维习惯,通过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领会和掌握科学方法,在解决问题或作决策时自觉运用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廖伯琴,张大昌.物理课程标准解读.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