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体育教育的逻辑起点

作者:唐 军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由于人们对体育认识的局限和出于某种功利性目的,学校体育常常以扭曲的形式被运作,甚至出现异化。因此,欲对学校体育进行文化解构,那么追寻其历史源头,审视其质变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正如皮亚杰所说:“我们必须反躬自问。”现代学校体育是在文艺复兴时代体育活动走向教育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17世纪的德国将体育作为学校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开始了近代体育教育的进程。我国从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中所设体操科为标志,中国的学校体育在蹒跚中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百年风雨历程,几经彷徨,几经探索,终于成了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一门日臻成熟的学科。然而,站在新世纪起跑线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化的时候,人们不禁要问:体育成为一门学科登上教育的大雅之堂之后,作为第四大课时科目的课程,究竟给了学生什么?体育进入学校的初衷和价值是什么?体育进入教育后的得与失是什么?……如此种种,不能不引起人们深思。
  
  一、体育文化的的缘起研究
  
  就学校体育的本质而言,它以完善人为根本目的。学校体育首先是成年一代向年轻一代传授某种新的能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陶冶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的过程,并通过学习者的个人感悟、体验、思维和创新,使学生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和谐发展。
  学校体育为何而存在,就在于此。然而,“并非每一种教育都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教育的关键在于开启学生的心灵,使他们能够充分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最高价值……那么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进入了现代(甚至后现代)社会之后,是否达到了这个教育目标了呢?综观当前世界各国的教育,我们暂时很难得出这种乐观的结论。”同样我也在思考,学校体育现状究竟如何,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在传统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中,对体育的理解是一种教化、一种工具,是体质、技艺。在这种理解中,人是不存在的,是一种无“人”的体育。体育人文精神与人文价值的丧失,使得在学校体育中把人当作没有自我发展生长能量的“物”,把人的变化或发展只看作是外力支配和推动的结果。学校体育注重的是外部影响,注重的是“施教”,注重的是灌输和强制,或是把人看作是与其他生命没有区别的存在,它只能为生理、心理客观规律所规定,教育所遵循的就是自然的客观规律。人只有在既定、给定的状态中生长发展,人的生命的超越性就会被抹煞,人的生命形式就会被异化。“这种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其实只能算是教育的一个方面,而且是初级的层面。如果以之为教育的全部,那么这种教育其实只是教学,而根本不是‘教育’。教育必须要触及人的灵魂,而不仅仅只是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我们不妨把这种扭曲和异化称为“人的失落”。也就是说,如果体育不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无视人的生命的生成性、独特性、超越性、整体性的特征,不以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在体育过程中缺少人性的关怀。
  
  二、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的关系
  
  从学校体育的发展史看,对学校体育的认识也存在着这样几种眼光,即健康教育的眼光、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文化建构的眼光。它们分别构成了学校体育研究的三种视野:健康教育的视野、科学理性的视野和文化建构的视野。这三种视野标志着学校体育的三个阶段。当然,这三者之间不是绝对分开的,三个阶段的分界也不是绝对明确的,它们互有渗透。但是,这三种研究视野各自带来的学校体育理念的区别是显然的:健康教育视野强调体育是对身体的教育,体育是政治伦理教育的手段。而科学理性视野其核心内容认为:“科学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而科学方法是所有学科中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惟一的方法,科学知识的价值崇高性正是其方法惟一的产物。”学校体育则通过对体育进行科学理性的审视,使人们发现了体育的“育体”本质,而对本质的追问就获得了“工具”的理念,进而导致对学校体育研究作出纯理性、纯逻辑、纯形式化的叙述和处理,把学校体育等同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而学校体育的对象是人,它不是纯客观性的东西,是一种复杂的充满许多不确定性的、主观色彩特别强烈的活动状态。甲骨文中的“人”字标划的是人身体侧站的形状,也就是说,汉语中的“人”字原始意义乃是指“人的身体”。由此可见,汉语原始思想,首先认识到人是肉身实体,是肉身实践者。其次,它也认识到此一肉身实体是包含着实践驱力的实践者—身体。当长期以来人们对身体的片面认识导致学校体育弊端越来越显著时,人们开始了对学校体育的更深层的文化反思。
  1.学校体育因该是一种精神文化。具体表现在:体育是一种亲和作用独特的文化,对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有重要作用;现代体育对培养学生健康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有着重要意义;体育是一种超越,意味着丰富的文化;现代体育能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学会公正、公平的观念,远离弄虚作假,形成诚实的品格。什么是体育精神?人们从不同的学科对其有不同的理解,包括什么是人文精神(从哲学、文学、伦理学、文化学、人类学和日常生活层面的理解和应用),如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存在的思考,体现人的终极价值;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精神价值或价值信念,也可以价值创造;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切人文学术的内在基础和根据;有的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一种新的“道”,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整和提供意义系统和沟通规则,或将其与现实精神、自由精神、道德精神、文化精神、时代精神、人类精神等重和;有的则将其与民族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现代性精神相比照而言,形成了广阔论域。体育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运动不是简单的强体操练,不是纯生物的身体改造过程,“在体育运动中,我们仍发现和感觉到某种毕竟是伟大的东西弥漫于这个事业上。体育运动不仅是游戏,不仅是心灵的创造,也同样是一种升华,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恢复。”体育精神“是体育的整体面貌、水平、特色及凝聚力、感染力、号召力的反映,是体育的理想、信念、精神及体育知识、体育道德、体育审美水平的标志,是体育的支柱和灵魂。”
  2.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文化。体育文化既是一种精神文化,也是一种行为文化,行为指人们如何行动,特别是与人们合作的有关行动。体育运动对人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有着调节、控制和引导的功能,它在人和社会的关系中起协调、稳定的作用。有一句谚语:“英国的贤明政治家都是从他们的运动场上培植出来的。”依据学习的迁移学说,运动的发达可以影响到政治的修明,培养优良的政治人才。”马约翰指出:“透过体育教学培养民主精神乃运用了‘迁移运动’,在体育活动中培养的诸美德能否迁移至生活中,从生理学家的神经元学说、心理学家的知觉与概念等解析,已得知这种迁移确有可能,而且颇能影响吾人的行为,因此,只要学生对运动发生兴趣,时而习之,并获得他人赞赏,日久当可获得一种良好的体育道德效果。”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普及,现代体育已成为现代主流文化的具体文化,对道德和法律规范之外的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的调节、控制和导向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使不同价值观、道德观的人,甚至是不同意识形态的人汇集到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体育价值观之下,实现社会矛盾的缓和和协调。
  3.体育教育应该是一种审美文化。美育也有价值的问题,但美育价值首先是非功利的,它超越功利而在一定条件下有了功利价值,这是文化的特点之一。从本质上来说,体育应该是一种艺术的形态,应该在美的层次上得到理解。亚里士多德在论及体操的目的时说:“最重要是优雅的魅力,而非野蛮的力量,体育的目的在给予一种自由的教育,而不是训练人的体力。”斯杜德尔认为运动的艺术就是体育美学。他指出:“可以想见,追求美的源泉有两种,即情感的艺术和动的艺术。所谓情感的艺术,就是试图通过绘画、雕塑、音乐等唤起人的情感而获得美的努力,所谓动的艺术,就是试图将人引入运动之中而发现美的努力,这个运动包括某种行为的速度、爆发力和娴熟的技术等。”顾拜旦提出“运动即生活的美”,认为“美与尊严在我们今天进行的最重要的体育比赛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他曾满怀激情地问道:“我们难道不应该完全确认艺术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即肌肉力量与创造性的想象力,是人类生活两极的完美结合吗?”
  总之,文化源于人的存在,故此,体育最根本的原点只在于人的本身。学校体育以具体的、现实的人为对象,就是要以人为本,直面人的生命,关怀人的生命,提高人的生命。学校体育的完整功能应当是生、群、德、真、善、美、自的统一。学校体育只有忠实于人的生命存在,只有从人类的这种本性出发,才会是健全的、进步的和生机勃勃的,学校体育的文化视野,更有助于整体性体育探微,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促成人的潜能发挥,这正是学校体育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 伯特兰·杜林.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及教育.体育文史,1994(10).
  [2] 申相星.论体育文学.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3] 那正.当代人类发展与人学研究.学术月刊,1996(1).(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