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文教学艺术探微

作者:李 铮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进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要追求语文教学的艺术性。尽管各种电教手段广泛应用于语文教学,但创设教学艺术中教师情感的投入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这样说:没有情感的语文课绝不会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与作者一道去热爱,去憎恨,去感觉,用艺术去感动学生,去点燃学生,去鼓励学生。
  
  一、导课艺术
  
  导课艺术从内容上看,主要是五个方面。一是导之以情,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激发学生情感。二是导之以趣,打比方,引事实,说笑话,撩拨学生兴趣。三是导之以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审题释义,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吸引学生攀登新的知识高峰。四是导之以智,通过提问、质疑、讲述、描摹、比较、探索等种种手段,引起联想,激发想象,启迪思维,课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智力活动引向热点。五是导之以能,朗读、复述、正音、辨字、分析、练习,从训练能力入手导入新课。一般来说,遵循以下原则:
  1.启发原则
  成功的导入,在于富有启发性。不仅引导学生理解知识,自觉地运用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学习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他们掌握这把能够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这在语文课的教学中主要通过设疑来实现。
  2.迁移原则
  学习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若影响起促进作用的,称为正迁移,反之则为负迁移。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学习迁移作用,把它作为一个教学原则,提出“为迁移而教”不是没有道理的。有经验的教师,每次导入时正是遵循迁移原则而设计导入,把学生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概括同类知识的特征,形成类化,从而达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新奇性原则
  喜新好奇是人类的天性。导入要成功,首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有意注意经常是由无意注意引起的。在导入中,掌握这一条规则非常重要。引入新课时,如何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呢?在语文课堂导入中,引起无意注意的方法可以有醒目的标题、感人的内容、离奇的故事等,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学生就会急于要听下去。
  4.整体原则
  整个课堂教学是个整体,为了达到各种因素的最佳组合,必须做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条件的统一;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教师在导入时,把自己的感情、动作、神态、内容糅合在一起,就能使学生得到艺术享受。导入时应对整体教学全盘考虑,不能仅仅强调某一部分或某个环节的重要性。忽视了系统性、整体性,是不能收到最佳效果的。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导入时要尽量联系学生的实际导入新课。由于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书本知识对学生来说又是间接经验,因而书本知识的教学应当特别注意联系实际。在导入时,要认真贯彻这个原则,正确解决教学中的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讲与练、学与用的关系,使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牢固地记忆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保证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二、提问艺术
  
  提问就是通过巧妙的激疑设问,使学生心中产生疑窦,引起积极的思考,而思考是学习深入的源头,启迪知识的钥匙,沟通智慧之路的桥梁,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是鼓舞学生追根溯源、掌握知识真谛的动力,是点亮学生智慧之花、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启辉器”。
  1.直问式
  直问,就是为引起学生的思考而进行的直接提问,如就某一个问题而作的明确发问:“这篇课文属于什么体裁,文中的主人公是谁?”这种方式应用十分普遍。但是,这种提问直来直去,缺少趣味性,在一堂课中若运用太多而无变化,往往较枯燥,不容易活跃课堂气氛。
  2.逆问式
  逆问,就是不直接问为什么,而是以相反的方面提出假设。一般问问题总是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而逆问则这样问:“不这样写行不行?”这种问法揭示矛盾突出,刺激性强,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钥匙,是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有效方法。
  3.比较式
  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对比、反比、类比等方法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思考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认识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分析的习惯。
  4.层进式
  层进式提问,就是各个问题上下相连,环环相扣,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两个或几个问题在知识上是层进的。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便于引导学生一步步地触及文章的内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5.创造式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去探索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等,启发学生想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提问是根据课文的内在因素设计的,因此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这种提问方式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6.绕道式
  走路常常遇到高山江河阻隔,这时如果没有渡越的条件,人们便绕道而行。在教学中往往遇到类似情况:问题一搁浅,再“启”也不“发”,讲又很费劲,我们便可以采用这种绕道式的提问方法。
  7.搭桥式
  上课时,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学生答不出来,这常常因提问的难度大、坡度大,这时教师就可在此点和彼点间搭桥引路,让学生经过一番努力后顺利地解决难题。教师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架“桥”,培养学生去发现事物之间新的关系和相似性的类推能力,是产生高度创造性成果的必由之路,其效果往往是我们始料不及的。
  
  三、评价艺术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必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启发自信心,激发进取心,调动积极性,鼓励自主性为主,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调节、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1.准确客观地评价学生,启发内在的自信心
  课标强调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因为自信心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所以,我们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时必须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引导,增强主动发展、奋发向上的内部动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力求最佳的学习效果。
  2.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群体的进取心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语文教育的这个特点,首先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其次,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是一群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特个体,并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情感体验。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其答案不是老师期待的,但确实也是学生通过思考而得出的,并且不无道理。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不能简单地给以否定性评价。如果回答的内容有新意、有创新,就更要珍惜学生这种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我们在评价时应加以肯定,甚至鼓励、赞扬。
  3.巧妙运用激励语言,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表扬也要讲究艺术性。一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表扬方式。二要适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对问题的认识存在差异,教师应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三要适度。既不能言过其实,又不能轻描淡写,要根据学生的发言,作出准确的鼓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到客观公正。四要适当。表扬语避免过于单一,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评价,力求表扬形式多样化,使学生始终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
  4.综合调度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单向评价,往往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使学生成了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要让学生处于与教师平等的对话地位,教师真正成为平等对话的引导者,我们就应该适时地把评价的权利教给学生。这样,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再次思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要求考虑得更成熟一些,并由此看到自己的优点,从而激发自己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