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多媒体教学的隐忧与解决途径

作者:张高德 赵正明




  目前,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作用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解。多数人以为计算机辅助教学一定就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
  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到底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节省学习时间、提高学习速度、提升教学效率;能增强理解和保持记忆;能激发学习动机,结论是百利而无一害。而另一方面的研究则提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简单地评价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好坏,这样的对比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传统教学的效果孰优孰劣,要受教学软件、教学方法和教师所花的时间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笔者在外出参观学习中,发现部分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隐忧。
  
  一、多媒体教学的隐忧
  
  1.课件制作缺乏通用性方面的考虑
  通用性是考察课件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标准。某些教师制作课件,出发点不是为整体的教学服务,只是为了偶尔上公开课的需要。课要好看,要充分显示出“运用了最先进的教学手段”——这就是大部分教师运用计算机上公开课的心态,为此花很多时间(可能是半个学期,也可能是一个学期)来制作课件。因为这个课件从一开始就是为了某一节特定的示范课而设计的,从一开始就决定了它不可能用在别的课上或者不能用在别的教师的课上。这样做出来的课件大部分都是很好看的。这种课我们最常听到的评语是:课件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课堂气氛很好,信息量很大,效果比传统教学方式好等等。“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能说是好处吗?假如这些时间精力花得不值得呢?“课堂气氛很好”,学生不是天天在多媒体课室上课,一年才上这么一次两次,感觉新鲜,又加上是公开课,有那么多的教师来听课,注意力能不集中吗?课堂气氛能不好吗?“信息量大”、效果好”,大多数的多媒体公开课,信息量确实比普通课大,这是事实;这个课是花了几十甚至上百个小时的艰辛劳动弄出来的,效果当然会显得好一点。但这就等于效率和效益提高了吗?笔者认为大部分老师都不会赞同的。
  2.课件制作简单地以计算机代替一切
  计算机是功能十分强大的工具,传统的教学手段似乎都可以由它来代替。于是有人觉得有了计算机,黑板粉笔也可以不要了,投影仪也都可以不要了。在不少人的眼里计算机就等于是多媒体的同义词,多媒体课就是用计算机上的课,结果多媒体课成了“独媒体课”。计算机确实拥有较好的功能。但计算机能代替一切吗?录像机放录像很方便,把带子往机子里一塞就好了,干吗非要把录像资料转到计算机中去呢?计算机转存影视文件要花很多时间,考虑到效率和效益,这时间花得不值得。
  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中,常有一些人怕操作失误,或者为了图方便省事,运用了“一键定乾坤”方法,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自动“播放”下去,这样的课便是“流水课”。究其根源,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只不过更强化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
  3.课件制作不能体现计算机的优势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在于超文本功能、人机相互功能和网络功能。目前许多已制作出来的课件,大都不能体现这三大功能,它们只不过是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罢了。与其花那么多时间、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录像来得方便省事。总之,计算机课件必须至少体现上述三大功能的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是不要用计算机的好。因此,计算机要么不用,要用就得用在点子上。
  4.不顾实际,忽视条件是否可行
  目前我国的教育,总体上还是相对落后的。除了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多数普通学校,其落实的设施让多媒体根本无用武之地。大多学校只拥有一两间专用的多媒体教室,如果真的提高了多媒体制作的“普及率”,其结果还是僧多粥少,难遂人愿。
  由于客观条件和个人素质等因素的制约,学科教师很少有人熟练制作多媒体课件,而帮助其制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大多对教学内容不熟悉。熟的不会,会的不熟,就很难达到内容与效果的最佳结合。有的教师在讲课中处理不好与多媒体的关系,要么先看画面后讲解,要么只顾讲忘了换,造成讲解内容与多媒体画面的不同步。这种人机“两张皮”,很大程度上使上课变成了“看电影”,教师成了“解说员”。
  此外,如火如荼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还直接影响着“评级”、“评优”等各项考核,那种“非多媒体(课件)者一票否决”的不科学规定也导致了诸多矛盾和隐患。众多教师心有不满却也无可奈何。总而言之,教学情况千差万别,不能单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衡量一切。调查显示,当前多媒体教学在基层已形成热潮,但却只热了教师一头。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有必要做成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一哄而上,势必带有盲目性。多媒体终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要正确处理教师与多媒体的关系,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而不能本末倒置,陷入误区。
  
  二、多媒体教学中误区的解决途径
  
  1.教师要克服对计算机的焦虑感,并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
  据了解,在大多数学校,一般只有教计算机课的教师懂计算机,其他任课教师不仅对计算机知之甚少,而且存在普遍的计算机焦虑感。甚至有人认为自己人到中年,还有必要学吗?等等。因此,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教师培训工作,第一步就是消除教师的计算机焦虑感,使他们认识到,他们只需初步了解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知识,了解一些常见的应用软件,就可以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了。为了让更多的教师都会灵活的使用计算机配合教学活动,可以专门为教师开办相关的计算机培训课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办公软件的应用(主要是Word文字处理软件、Excel电子表格软件和PowerPoint幻灯片软件);网络技术及应用(Internet基础及邮件使用);Authorware课件制作等等。通过培训学习,可以让部分教师克服心理障碍,不分年龄不分层次地积极学习、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制作课件,运用到课堂教学中。
  2.计算机在课堂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要与教师的教学思想相联系
  计算机应用于课堂,不仅仅要求教师掌握计算机基本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点和思想。如果教师和教学思想一成不变,教师就会把计算机当作传统教学方法的附属物,不能很好地发挥计算机的独特潜力,只能用它作演示或练习用。这实际上是用新瓶装旧酒,必然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如果教师的教学思想更新了,那么教师不仅能用计算机去完美实现传统的教法,例如,课堂讲演、课堂问答、课堂讨论和课堂自习等;而且能创造或完善新的教学方法,例如,真实性问题解决、发现和探索、合作学习以及模拟和游戏等。
  3.在教学活动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不能“以教师的活动代替学生的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在于应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刺激和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必须注意不能让电教媒体挤占学生的探索、分析、思考的时间,必须把学生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意不能“以人机对话代替师生对话”。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和反馈,来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如果盲目地依赖于计算机,只注重人机的对话,而忽略了师生之间的信息反馈,那么就会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单向的信息系统,无法摆脱“满堂灌”的模式。
  4.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的特点之一便是实时动态交互,即计算机不仅能呈现多媒体教学信息,而且能接受学习者对指定问题的回答,并对回答做出判断和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可以随时地相互交换信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认知,促使学生有效地学习。
  但是,现在教师自己开发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大多是展评式的,很少有互动式的,缺少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课堂教学效果看,计算机只是黑板和粉笔。有的教师由于多媒体掌握的不熟练,被程序所控,只会机械地点击鼠标,影响“主导”作用的发挥;有的教师由于较频繁地操作计算机,忽略学生的课堂学习反馈效果。
  因此,课件设计应注意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交互性,设计灵活的对话形式。友好的交互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笔者看过一些失败的多媒体课件,很多主要有下面的情况:课本搬家,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教案搬家,演示型模式,结果媒体的作用变成老师的演示工具,而不是学生认识的工具。而友好的交互环境,应该搞好各个方面,包括菜单的设计、按钮的设计、窗口的设计等等。
  当今网络技术的发达,我们也可以在自己暂时没有能力的前提下,先共享使用其他教师创造出来的优秀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他们的超前意识,提高自身的制作水平,何乐而不为呢?无论哪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他媒体无法替代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