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

作者:李兴武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提出要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现状,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面对化学新课程的要求,广大教师积极投入,不断探索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措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遇到不少困惑,如设计的探究式学习,学生不能深入探究;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学生合而不作等现象,使教学设计不能落到实处。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引导,培养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对于推进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1.培养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
  传统的应试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讲授,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结论的记忆,轻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究,逐渐使学生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和依靠老师的不良习惯。受高考指挥棒和升学率的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就是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对学习没有兴趣,没有激情,不知道学习对自己终身发展的重大意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必须从终身教育、未来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出发,让学生放眼自身的全面完整发展和成长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通过提出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取系的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例如当学生开始高中化学的第一节课“走进化学科学”的学习时,教师要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引导他们关注化学与今后自身的发展,不断地检视和反思自我,形成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2.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教师那里获得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技巧。如合理分配注意,正确处理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学习中边学边思,不仅动眼看、动笔记、动脑想,还要善于总结重点内容,摘录要点,及时记下心得体会,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对比,发现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或同学讨论来解决,不轻信现成的结论等。
  要让学生掌握各类化学知识的学习规律,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学习,要联系实验现象,弄清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法之间的联系和规律性;对理论性内容要注意有关概念、原理的产生过程和应用范围等。对公式推导、计算过程、化学方程式等,要动手尝试自己独立地推导、计算和书写。
  3.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独立钻研的能力
  我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蜻蜓点水地读点表面文字,就是求助于死记硬背,遇到不懂的问题不加思考就问别人。看起来很虚心、认真,实际上掩盖着一种思维惰性,他们缺乏科学意义上的多问和勇于探索的主动进取、独立钻研的精神,这样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极为不利。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问题逐步引向深入,让学生多问多思:为什么会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又将如何?并进一步自我追问、主动钻研,使学生的思维经常处于“问题——思考——再提问——深层次思考——更深更全面回答问题”的积极循环状态。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真正教给学生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4.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让学生逐步养成自己收集、选择学习材料、确定学习任务、学习重点、学习要求、学习程序和学习方法的习惯。指导学生在每一章结束之际将其中的知识内容进行分类归纳,消化吸收,形成自我的知识认知结构,获得系统、网络状知识体系。定期写学习心得或小结,回忆、反省前一段时期学习情况,养成课后及时复习、整理、归纳的好习惯。对已学过的知识运用纵向或横向的统摄整理能力,来查找学习上的不足,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当学生解答问题之后,教师不仅要告诉学生答案的正确与否,还要培养学生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这道题巩固了哪一个知识点?解题的思路是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法?同时,也要借鉴他人的方法,校正自己的失误,从而获得有益的启迪。
  
  二、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1.让学生认识合作学习的意义
  让学生认识到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每个人不可能全面掌握各类科学知识,人与人之间需要互助与合作。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学实例,让学生认识合作的重要性,了解当今社会重大的发明创造很多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纵观诺贝尔化学奖百年获奖历史,在1901~1930年间共颁奖26次,授奖28人,其中合作获奖的只有1项;1931~1960年间共颁奖26次,授奖35人,其中7项为合作授奖;1961~2000年间共颁奖40次,有69人获奖,其中19项为合作授奖。我国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两弹一星”、“神六”等的开发试验和成功发射更是许多科学家集体合作的结果,通过这些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合作的意义。
  2.引导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别人
  因每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存在差异性,在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上会有所不同,要引导学生尊重别人,学习倾听,取长补短。例如,在学习“离子键”的概念时,学生往往把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理解为阴阳离子之间的“静电引力”,或者根本说不清楚这种静电作用到底是什么。此时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对此问题的理解,每个人都有表达和质疑的机会,最终达到对这一概念的准确理解。这样学生便能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学会欣赏别人的长处,特别是学习他人的思维方法,养成善于听取他人观点的好习惯。
  由于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的不同,会造成小组内发言不均衡的现象。有些学生胆小或有自卑心理,不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激励他们不要怕暴露错误。只有突破羞于发言的心理障碍,才能获得平等参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而有些学生则过分好胜,唯恐自己落在他人后面,还没有经过认真思考,就抢先发表意见,这时要提示他们学会尊重他人,注意欣赏别人的优点,以此建立良好的互帮互学的合作学习关系,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
  3.创造机会,开展合作学习
  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比如,多安排一些合作性较强的实验或探究性的课题,这些任务单凭一个人很难完成,需多人参与合作,让学生在合作中体会到合作的重要和乐趣。经过多次训练,形成团结向上,乐于合作的学习氛围。如在实验室中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由于该实验所用到的仪器较多,且操作复杂,要引导学生加强合作,做好小组内部的分工,互帮互助,学会合作的技巧,这样不仅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使每一个人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假设、实验、表达、质疑、讨论等活动,自主寻找问题答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为前提,让学生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的探究学习中,教师要为学生设置探究的情境,创造探究的氛围,引导探究的方向,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教会探究的方法。
  1.激发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
  教师不能满足于学生有观察化学实验现象的兴趣,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思考实验现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原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思、疑、问,主动地进行探究活动。
  2.敢于放手,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师要启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引导他们找出与众不同的答案,鼓励学生主动设计实施方案,自己去观察、尝试、探索和实践。对学生在探究中遇到的疑难,教师不必急于解释,要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还无法解决时,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一步一步地加以引导。
  3.按照科学探究的过程规律,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要抓好发现问题、确定课题、提出假设、收集资料、进行验证、形成结论、讨论交流等环节,注意引导学生总结科学探究方法,重视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态度的教育。
  以上从三个方面谈了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一些粗浅认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成为当今教育界的共识,如何在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广大教师的不懈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蓝伟华.高中学生学会学习的调查与对策.化学教学,2005(8).
  [2] 苗深花.化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及合作意识、能力培养.教育研究,2006(8).
  [3] 刘知新主编.化学教学论(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李兴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探讨.中学生数理化(教研版),2007(3).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