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体育教学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作者:王 珺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学习、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在新情境中的运用,并促进新知识的掌握和新技能的形成。我们通常所指的运动技能形成三阶段,其本质也就是迁移的过程。这种迁移的过程极可能是积极的,即一个情境的学习对另一个情境的学习起促进作用,这种迁移称为正迁移;如果影响是消极的,即两个情境的学习互相起干扰作用,则为负迁移。只有正确掌握和合理运用迁移规律,采取卓有成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排除干扰,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体育教学实践中的观察和研究认为,要全面解释学生在学习环境中产生迁移的现象和实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来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识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相同或相似的动作技术结构,一定量的共同技术要领,为迁移的产生提供条件。
  (2)迁移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即前后两种学习活动相互影响。当学生在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往往因某些技术细节或完成动作技术顺序上的不同,产生阻碍作用(负迁移)。反之,如果两种技能在对学习者大脑皮层的刺激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时,其影响作用则是积极的(正迁移)。
  (3)学生认识结构中动作技能概念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摄性和辨别性的高低,对学习迁移产生影响。学生在学习中,某种动作技能形成时的条件往往有一种相对稳定的趋势,当学习另一新的动作技术的条件达到足够相似时,这种“定势”就会发生作用,促进迁移的产生。
  (4)体育教学有着特殊的规律性,教师的示范讲解是一种有意行为,其本身就是一种技能。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和指导学生在新的学习情境中去从事学习锻炼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帮助学生形成迁移能力的过程,而有效的教学方法,则是教师实现教学迁移的重要条件。
  (5)运用迁移规律中加强各项目技术间的横向联系,优化教学组合,提高教学效果。学习迁移的范围和迁移效果的大小,往往取决于学习对象间的共同因素在两个相似的学习情境中,在刺激和反应两个方面,先前的学习与后来的学习之间包涵着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就越容易发生,后继的学习也会变得更容易。
  教学中,只有通过反复练习,加强学生对所学技术的体会理解,并注重学生对学习情境间相同性或相似性知觉和辨认能力的培养,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积极的迁移能力是体育教学的目标之一。因为,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培养学生这一能力,促进他们由知识型向智力型和创造型转变。
  一、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
  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一般来说,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学得越好,掌握得越扎实,其大脑认知结构观念的储存就越丰富、越牢固,产生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加之,各种动作技能之间又或多或少有一些共同的要素和原理,当学生学习新的动作技能时,在大脑中可供他们利用的概念就越多,提取的共同要素也越充足。体育教学实践证明,一些学生对田径项目中的跑、跳、投基本技术掌握较好,在球类项目的学习中动作技能形成也快。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由于原有知识与新学动作技术之间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而产生积极迁移的结果。
  当然,迁移的本质是要分析、概括新旧知识之间本质的联系,如若没有对已有知识的牢固掌握,那么就不可能运用原理、方法去概括新知识的本质性,也无法形成新旧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积极的学习迁移自然难以产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学生对已掌握的动作技术理解水平越高,其积累起来的认知结构概念层次越分明,概括性越强,分析度也越清晰,掌握新动作技能的速度也越快。因为,教学内容中必须要以那些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与原理以及基础性的内容为教材中心,如基本身体素质、基本运动能力等教材。这样,不但可以起到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知识、技能的迁移。
  二、改善教与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知识类化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能否把知识经验概括为原理,使知识经验在应用过程中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与知识类化有关。所谓知识类化,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把握住知识经验的实质,找到与之相应的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新的知识类化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在遇到同类问题时能尽快予以解决。
  相同的要求是实现迁移的主要条件,但是,为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避免出现负迁移而产生更多的正迁移,教学中应该尽量使学生已掌握的动作技能与新授教材中的一些典型的动作技术事例之间形成一定联系。要实现这种联系,改进教学方法成为十分重要的内容。一般来说,教师可用两种形式来组织“引导材料”:一是陈述性的,即用精深语言为学习者提供新旧动作技术之间的类属关系;二是比较性的,即向学习者着重接受新旧动作技术之间的异同。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如下一些教学措施和方法。
  1.在教学内容上要将同类和类似的教材归纳在一起安排。这样可使学生在学习、理解新动作技术时,运用已知的、熟悉的知识和技能与之比较,对新旧知识、技术加以辨别,从而产生积极的迁移。
  2.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概括方法、思维方法、应用原理和科研方法的讲授。教师应使每个学生明确练习每个动作技术的同时,了解其练习的作用,并对有联系因素的教材进行比较、辨别,达到积极思维的目的。
  3.最好是完满结束了先前的学习,比较牢固掌握了动作技术后再转入下一种新动作技术的学习。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理解一种新的动作技术时对新旧知识之间有一种比较、辨别的过程,而这种比较、辨别只有在已学到的动作技术得到强化,并理解了它们的内在联系之后,才是清晰有效的。否则,这种辨别易含糊不清,产生混淆和干扰。
  4.对于学生已学习掌握的知识技能,这种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愈高,则实现学习新迁移的可能性也就愈大。例如:学习体操的踺子后空翻动作与撑竿跳高的起跳腾空动作,在已具备掌握体操动作的水平上,再学习撑竿跳技术,更利于新技能的形成。因此,在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上,为了实现有效的迁移,教学中必须首先将技术的概念、原理和原则落实在中心位置上,切实抓好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和在不同学习情境中合理运用技术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工作。
  三、克服思维习惯定势,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思维习惯定势,影响人们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所谓思维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对另一活动的特殊心理状态。它有时有助于人们对问题的解决,即所谓“轻车熟路”,可促进正迁移的产生;有时会使人的思维活动出现惰性和呆板状态,当这一情境发生时,“定势”就会防碍采用新的解决方法。为了克服定势的“功能固着”(即认为某种事务只有一种解决办法或有限用途),必须培养学生思维德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激发学生对问题多进行“辐射思考”。所谓辐射思考,是指对一个问题展开各式各样的、为数众多的思考。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新授动作技术要侧面或逆向设问题,让学生挣脱思维定势的束缚而展开迁移的翅膀,让思考之闸打开,新的观点、新的方法和新的设计不断涌现,促进创造力的发展。学生思考时,教师可采用语言暗示和引导的方法,减少学生解决问题的盲目性。当学生思考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可给学生提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启发他们在思考问题时采用更科学的方法。
  2.训练思维的灵活性。要消除思维习惯定势,减少对迁移效果的影响,应加强思维灵活性、随机性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最好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学习,以培养学生在分析新的动作技术时,抓住问题的本质特征和灵活运用基本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学习滑步推铅球动作技术时,教师讲解示范后,要求学生尽快地举出与这个动作技术有关的技术,如掷铁饼、投标枪等技术,说出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点。学生在教学中经过多次这样有意识的训练后,对克服思维方式的固定化、呆板化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合理运用迁移规律,可缩短练习时间,加速教学进程。学生学习知识和技术的目的在于将这些知识和技术有效地运用到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去。体育教学中,学生无论是对知识、技术的学习,还是技能、态度的形成,无一不受迁移规律的影响和支配。我们研究、认识迁移规律,在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使学生能把已经学到的知识、技能合理用于不同的情境之中,从而更好地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汝田.论体育教学与技能迁移.安徽体育科技,1997(01).
  [2] 柴建设,邵丽君.对技能迁移规律的对比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3] 吕宏宁.运动技能迁移理论在篮球教学中的应用.继续教育研究,2004(05).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