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普通高中学校和谐管理的实践路径
作者:徐晓伟
1.学校管理知识基础的分裂与片面性
不容置疑,学校管理必然要从传统的经验管理走向现代的知识管理。科学的学校管理知识观要求学校管理的知识基础应具有整合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基础上的学校管理整合论也认为,科学的学校管理知识既来源于事实,又来源于价值,学校管理知识的本质是整合的、全面的,是关于事实知识和价值知识有机统一的全面整合[1]。事实与价值分离且各执一端的学校管理科学论和学校管理价值论都是片面的,理论上的片面亦必然导致实践中的失误。这种对学校管理知识基础的割裂与片面性、对事实的推崇和对价值的排斥,导致了学校管理中无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漠视被管理者的合理要求和公平机会与权利。以控制、服从、压迫代替人的平等、自由与解放,必然造成了学校管理的模式化、不公平等种种弊端。
2.现代学校管理理念的异化
现代学校管理需要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它不仅包括科学的效率观念,更应以人的自由生命为本,重视被管理者的情感需要、自由个性、尊严价值和道德信念,重视受教育者成长为人的特殊需求。但是反观现实,现代学校管理理念却被异化,主要表现为经济功利意识的膨胀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市场经济最终以经济效益决定荣枯兴衰的观念也融入了学校管理中,教育沦为经济的奴隶,教育领域已经成为追求利润最激烈的竞争场所之一。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发主要通过奖金、福利等物质性刺激以及罚款、下岗等危机式的威吓来实现,以利益奖惩为交换条件诱导教师从事工作,更加膨胀了人的物欲,最终造成教师的自然本性中向上的、成就自我的精神生命的窒息。现代学校管理中经济功利意识的膨胀和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已使学校管理理念异化为功利性的学校管理观。在这种异化理念下,我国现行的学校管理失去了其科学理性,而更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盲目理性和漠视人的精神世界的非理性,这也必然导致学校管理审美价值的缺失,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破坏公平、压抑人性的混乱状况。
3.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管理体制是学校管理机构与学校管理规范的结合体或统一体,它是由学校管理的机构体系与学校管理的规范体系所组成的”[2]。之所以普通高中的学校和谐管理难以实现,现行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组织机构存在缺陷。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行政机构重叠,垂直领导,上下对口的行政机构越来越多,造成政出多门,令基层学校无所适从;学校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也不甚合理,决策、咨询机构薄弱,指挥、执行机构庞大,监督、反馈机构疲软,以致学校许多问题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查、查而无果、扯皮推诿、推卸责任,严重影响了学校管理效率的提高。
其次,制度规范存在缺陷。学校管理的制度规范指的是保证学校管理机构正常运转的各种规章制度。任何教育制度都存在着某种缺陷,教育制度的缺陷导致了教育秩序的僵化,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在学校管理实践中,严格的规章制度对人的自由的制约。制订“交易式”[3]奖惩制度管理已成为我国学校管理的普遍性特征。不可否认,这种制度在学校管理中的确发挥了重要的刺激作用,它满足了教师本能的对物质需要的合理追求,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它却忽视了教师内在的、游离于物质利益之上的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层面,异化和抑制了教师的内在精神需求与专业发展的内部动机。
4.“人”的主体性缺失
人的主体性的规定性从根本上讲,是人在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坚持主体性,实际上就是重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统而言之,学校的和谐管理主要是指教师的和谐管理和学生的和谐管理。而在现实学校管理情境中,情况却不容乐观。
二、普通高中学校和谐管理的实现路径
1.树立“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理念
人本管理不同于“见物不见人”或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传统管理模式,而是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归根到底,建构和谐教育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校管理中也要体现“以人为本”,意味着一切应从人出发,充分依靠和重视人,调动和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这也暗示着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必须转变视角,从视教师和学生为“物”转变到把其当作具有鲜活生命的人,从他们的实际出发,尊重其身心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对他们充分关心、理解和信任。在人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的当代社会,面对人的主动自觉的发展、丰富多样的个性以及强烈的自我实现倾向,我们应把学校管理真正立足于人,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始终。
学校管理应重新认识教师和学生在高中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师和学生应当直接或间接参与学校管理的决策。学校可以成立多种以教师或学生为主体的组织机构,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与一般管理不同的是,学校管理不仅要强调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核心和动力,发挥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突出人在管理中的中心地位,而且要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完成受教育者自我成长和自我教育的管理目标。从而,学校教育中的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则是把管理的目标定位在育人上。因此,学校管理的理念必须是充分人性化的,必须依托于“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点。
传统的学校管理基本上是按照垂直管理的模式,由校长行使家长式的管理权威。而现代意义的学校管理,则大多数是按照行政职能和科层管理模式,由上一级根据权限向下一级实施控制和管理。而在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观念中,管理者首先必须是教育者,而教育者自然也是管理者,因为教育与管理的惟一对象和终极目标是学生和学生的成长。所以,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必须体现“以教育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和“以服务为本”这样四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管理理念。
2.以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校管理者应注重人文关怀,加强情感管理,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挖掘教师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满足他们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普通高中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他们中的多数人荣誉感强,极力追求事业成就感。所以,实现学校的和谐管理,就要抓住对于教师内在激励的有利时机,挖掘他们的内在潜力,积极为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和事业成就感打造平台。教师的需要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实行激励机制的基础条件。了解和掌握教师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激励,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3.积极弘扬、确立、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其一,注重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突破狭窄的专业教育观念,从而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增强学生适应性;突破单纯的知识传授观念,注重素质教育特别是文化素质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更加重视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其二,注重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应变讲授式、封闭式教学为灵活式、开放式教学,强调教学过程的多样性、丰富性和个性化;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应重在教师设计和实施中的创造性程度和个性化水平;衡量教学效果的好坏应重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体人格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品质的优化。
4.营造友爱和谐、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核心是组织成员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组织特色的态度、价值观、思维程序和行为方式。具体地说,它包括学校的办学理念、教育目标、校园环境、校风学风、人际关系以及以教育为特点的文化生活、教育设施、学生社团组织、学校传统习惯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人财物管理等内容。学校文化具有导向、传承、凝聚、激励、约束、教育和发展功能。
学校文化不仅是当代文化思潮与学校管理方式交叉的结晶,还具有文化的精神性、社会性、集合性、独特性和一致性的特征。学校文化的实质是尊重人,以人为中心,不但强调学校组织目标的实现,也重视人自身的发展和需要。因此,对于学校的和谐管理而言,营造友爱和谐、健康向上、品位高雅的学校文化具有重大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科.和谐管理理念对中小学管理的启示.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7).
[2] 孙绵涛,康翠萍.关于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管理观的探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1).
[3] 陈永明.教育行政新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江源.论教育制度的缺陷与创新.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
[5] 张天宝.主体性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