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新时期学校德育多样化发展与创新
作者:支戈壁 江传月
一、德育领域的广泛拓展
在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思想指导下,学校德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外开放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与环境,广泛地向各个领域扩展,形成了各个领域各具特色的德育内容与方式。
第一,德育向社会领域的扩展。德育向社会领域的扩展,实际上是向宏观领域的扩展,包括两个社会层面,即德育面向社会和德育面向世界。
德育面向社会,就是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为德育的主题,贯彻到德育各环节中。德育广泛涉猎社会素材,充分利用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成就以及在各条战线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的事迹,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帮助学生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同时,学校德育日益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交叉、融合。
德育面向世界就是德育向国际范围的扩展。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学校对外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研究等方式日趋多样,学生与国外的接触日益广泛。
第二,德育向心理领域的拓展。德育的心理领域,相对于德育的宏观领域而言,是德育的微观领域,即德育工作者与德育对象的主观领域,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思维等方面。它是运用心理学知识,从认知、情感、意志、信念、思维等多层面、多视角,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第三,德育向网络领域的发展。德育向网络领域发展,是新时期德育多样化的典型标志。网络为人们开辟了虚拟空间或虚拟社会,成为学习、交往、生活的新平台。网络作为一个新的领域或社会,对学生具有正面与负面的双重影响;网络作为一个新的载体,为德育提供了新的场所与平台。因此,学校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上,通过德育课堂、虚拟学区、网上咨询、在线讨论、网上家长学校、网上德育基地等方式开展德育,这就形成和开展了网络德育。网络德育中,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交互性、多样性尤其明显。
第四,德育向未知领域的进展。德育向未知领域的进展,包括德育面向未来和面向不确定因素。德育面向未来,一是指德育要培养适应未来需要的人才,为未来社会发展服务;二是德育要为实现尚未到达的目标而努力。德育面向不确定因素,一是指德育要在社会快速变化中善于抓住机遇,有效开展教育;二是德育要适应现代社会风险增大的形势,善于预测、预防、回避、转化风险,争取德育的主动性。新时期的德育,不管是面向未来还是面向不确定因素,都试图克服过去德育的事务性、经验性、滞后性倾向,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思想形成、变化的规律,进行思想、行为的预测,尽可能降低对未来发展趋势和未知因素认识的无知程度,尽量减少工作的盲目性,避免曲折和损失,争取教育主动,使预定教育目标能够实现。
二、德育功能的多样发展
第一,德育的预测预防功能的发展。德育的预测预防功能是德育导向功能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过去,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为中心的历史条件下,德育的导向功能主要是通过正面灌输和反面批判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的。这种导向方式,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仍然需要运用。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光有正面教育和宣传、批评和批判还不够,还需要根据社会出现的新因素和提出的新要求,发展新功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面临激烈竞争,需要面向未来,力求发展;在开放条件下,学生面临复杂、多变、机遇与风险并存的环境,需要对不确定因素与自身取向作出判断、选择;在社会信息化条件下,学生面临各种信息的影响,需要对信息进行符合发展趋势的取舍、整合。这些新因素、新情况,光有正面理论灌输和反面批判是不够的,还要帮助学生确立面向未来的合理取向,在复杂、多变环境下把握发展趋势,善于抓住机遇、排除风险发展自己,这就是德育的预测预防作用。德育只有发展预测预防功能,才能帮助学生消除对未来发展的无知程度,争取发展主动;才能引导学生在比较、选择、发展过程中,正确理解理论和辨别错误倾向;才能促进学生学会抓住有利时机和因素,避免发展的曲折性。因此,德育的预测预防功能,既是当前社会新形势、新因素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新需要。
第二,德育协调稳定功能的发展。德育协调稳定功能,是德育保证功能的新发展。学校实行改革开放之后,直接面临着多元文化的激荡,面临着各种价值取向和利益矛盾。协调现实的各种复杂关系,包括经济关系、利益关系、学术关系、人际关系、学习关系等,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的重要手段,是处理复杂关系的有效办法。同时,学校又是各种政治势力关注的场所,是各种社会信息、思潮的集散地,国内外各种势力总是力图利用青年学生的天真与单纯来扩大影响。在开放条件下,这种影响、渗透总是同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使之更加复杂。而学校的青年学生敏感性强,信息沟通快,他们常常比较直观和敏锐地反映社会的某些矛盾。有一些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全面地、历史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容易出现偏激情绪,容易受骗上当,甚至做出激化矛盾、不顾后果的举动,导致不安定事件。因此,学生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社会的稳定。做好稳定工作,当然需要各方面的努力,而德育则担负着重要责任。因为要维护稳定,最重要的是政治上的稳定,而政治稳定的关键是要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达到政治共识。坚持用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学生,抵制和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形成广泛的政治共识,是维护稳定的根本所在,也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因此,根据学校的地位,结合学生的特点,在新形势下协调关系、维护稳定,建设和谐校园,是德育的重要职能。
第三,德育开发功能的发展。德育开发功能是德育育人功能在新形势下的深化。所谓德育的开发功能,是指通过德育,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最大限度地发掘人的内在潜能。德育的开发,主要是指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即帮助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学习活动、研究活动、政治活动、交往活动、网络活动、心理活动等,克服和避免实践活动的经验性与自发性,在活动中培养兴趣、爱好,确立目标,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功能表现在德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从而产生持久的精神动力,能够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促进学生的业务学习和智力活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状况与水平,既是学生做人的标志,也是学生智能的催化剂,能够把学生的智力激发出来,开发人才资源。因此,德育要站在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担当起人才资源开发的重任。
三、德育理念的全新探讨
第一,主体性德育的提出。在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条件下,主体性德育既体现教育者与学生在育德上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又以发展教育者与学生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其目的是引导学生能够自主地确定自己的价值取向、理想信念、道德选择、思想观点和行为准则。
主体性德育改变了传统德育忽视学生主体性,把学生作为消极客体,把教育看成外界“施加”的状况,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需要对德育目标、内容的选择,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认知、内化和向行为的转化。德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均是主体,把教师主体性的发挥纳入到学生主体性发展轨道,更多地强调在教师主体主导之中开发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才是现代的主体性德育观。
第二,生活化德育的倡导。生活化德育是主体性德育的必然发展与结果,是学校正在兴起的一种新的德育形态,这种德育形态也是对传统德育的矫正与超越。传统德育在忽视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必定明显存在“三中心”与“三脱离”倾向,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脱离社会实际、脱离学生现实生活、脱离学生实际需要,也就是说,传统德育不是体现以学生为本和从实际出发,而是坚持以书为本和从理论知识出发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自然容易导致脱离实际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空洞说教。
生活化德育,归根到底是一种“人化”德育,即德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并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学生的生活,包括学习生活、物质生活、政治生活、道德生活、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等,是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也是德育的基础与起点。生活化德育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既包括教育者外在教育又包括学生自觉育德,既结合实际生活又提高实际生活意义的综合德育形态。这种德育形态,以生活过程与育德活动相结合的理念与方式,帮助学生适应并推进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发展。按照科学性与价值性统一,以及德与智、真与善不可分割的关系,学习不仅仅是业务学习,也包括道德学习。生活化德育旨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道德习惯,并能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自觉涵养德性。因此,生活化德育既是对学校传统德育的改革与超越,也是学生适应并推进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发展研究.中国高教研究,1995(5).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