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心理健康教育低效性审视及转变策略

作者:安 涛 李 琳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迅速,绝大部分学校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和教育机构,人财物配备逐步到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教育和咨询活动。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部分学校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课程化、片面化、形式化、孤立化等不良倾向,使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低效性分析
  
  1.心理健康教育医学化
  医学化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存在的注重矫治功能而忽视发展功能的错位现象。这种错误倾向片面夸大心理咨询的治疗性取向,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侧重于对少数有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忽视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用药物或医疗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这种做法的后果非但不能解决学生心理上的问题,反而使学生产生心理负担,认为接受心理咨询是不光彩的事,害怕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接触,唯恐别人把他当成心理疾病患者。这种对心理咨询不恰当的理解和认识也是导致目前只有1%~2%的学生主动接受心理咨询的主要原因之一。
  2.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
  课程化主要指有些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一门学科来对待,纳入到学校的正规课程中。有些学校认为,既然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成长中具有重要作用,就应把它作为一门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给予一定的课时和学分,教师和学生按部就班地授课与学习,学完后进行考试。这种做法看起来好像是对这项工作的重视,殊不知,开设心理健康课的初衷是为了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烦恼,帮助他们减轻心理负担,让他们轻轻松松学习。但是,课下背书、完成作业及参加考试的压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反而受到伤害,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严重脱节。
  3.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化
  片面化是指许多学校不能正确区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混为一谈。或者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学生存在的一些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乃至政治观念上的问题,都归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或者是将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统统视为思想品德问题,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同时,在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许多学校片面地选择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教育的重点主要是针对那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或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学生,即“问题学生”,而不是针对所有学生和学生的所有心理方面的问题。
  4.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
  形式化是指一些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检查的一项任务,心理健康教育徒有其形而无其实。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从教育目标的构成,到教育内容的确定;从教育形式的确立,到教育途径的选择,都应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全面的考虑。它并非仅仅是设置几个心理咨询室,成立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或在学校现有教育工作中加上一项内容就能实现。而目前我们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却恰恰显露出这些缺陷。一些学校虽然建立了学生心理教育档案,设立了心理咨询热线,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开设了心理教育课,购置了心理测验的仪器设备。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咨询热线不热,咨询室门庭冷落,仪器设备蒙上了灰尘,心理档案被束之高阁,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未真正得到解决。
  5.心理健康教育孤立化
  孤立化主要是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视家庭和社会的配合,仅仅把工作重点限于在学校范围内。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往往很少主动与家长联系,很少把学生在校外的活动、表现等情况和家长沟通。常常是在学生出现了问题以后,才被迫和家长联系,寻求家庭原因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对于学生的成长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许多心理问题的产生都存在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背景,都是由一些家庭和社会问题衍生出来的。由于学校与家长、社会之间的联系普遍没有建立起来,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又恰恰是由于家庭或社会因素所造成的,缺乏家庭的支持和社会配合之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其结果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6.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薄弱化
  目前,学校从事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知识的专业教师,其余大部分都是学生工作部门人员、思想政治教师或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兼任的,他们中多数没有学习过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心理咨询的培训,在工作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有些人甚至将心理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混为一谈,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来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比较快,培训体系又不健全,致使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探索
  
  1.加强领导,统一管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的规范化
  要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学校管理工作者首先需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舍得下大力气来发展这一事业。学校首先要实行主管校领导负责,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成立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做好资金到位、场地落实,使心理健康咨询与治疗中心正常运转。此外,学校还要积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体系建设,建立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为核心,各年级辅导员为节点,学生心理协会和班级心理委员为基础的“三级网络”和心理问题预防干预机制,形成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服务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有机结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位化
  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结合,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具体的衔接路径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学校可以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和讲座等来普及和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实验室和心理健康档案,成立学生心理健康促进会,开展心理健康社团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和相互交流;同时充分利用学校广播、橱窗、计算机网络等宣传媒体,多渠道、多形式地正面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进而提高显性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有形和无形作用的双重效果。
  3.将家庭和教师纳入教育对象的范畴,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长期密切配合,全方位开展工作才能奏效。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家长的心理素质和教育方式对子女心理健康具有早期性、广泛性和长期性的影响,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由于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如果教师不懂得心理发展和教育规律,在课堂教学、成绩评定、师生交往中,也极易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提高家长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能够有效避免“师源性”和“家源性”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率,进而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
  师资力量建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证。如果师资力量薄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具备应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那么即使其他各项措施实施得再好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为了保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期性、有效性,学校必须建立一支包括心理学教师、学生政治辅导员、学校医务工作者、学生管理干部及精干的学生骨干等组成的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队伍。对教学人员实施资格认证和职称考评,规范上岗与管理,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技能、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服务意识和接受掌握新观念、新方法与新技巧的自觉性,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成长与成才有着重要作用,这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顺利完成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而且对他们毕业以后能否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处理好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各种问题、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 杨德广.学生教育专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陆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研究.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4] 蔡雨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
  
  (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