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网络环境中学生交往模式的心理学分析
作者:吴 越
关于网络作为信息获得和人际沟通手段所具有的特性的研究,笔者认为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性:
1.网络满足了学生的有限的感官体验:在网上人们交流的主体是文字,人们不会有身体上的接触,比如握手、拥抱等。
2.网络学生的身份具有可变性和隐藏性:缺乏面对面的交流使人们更容易在网络世界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
3.网络学生具有地位的平等性:大多数情况下,每个在互联网的人都有平等的机会表露自己。在网络中没有因财富、身份、地位等的现实差异造成的不平等。在网上,个体对他人的影响力取决于个体与他人沟通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描述能力和打字速度),有时还取决于个体的网络沟通技巧。
4.交往者的空间界限无限扩展:传统的地理限制和人际沟通限制完全消失,网络学生在网络中更容易找到自己所要交流的同类群体。
5.时间的延伸和压缩:“同步传播”就是人们在同一时间坐在自己的计算机前通过互联网相互交流,聊天室就是一个例子。另一方面,电子邮件,新闻组又包括“异步传播”,他并不要求人们同一时刻做出反应,无论是异步传播还是同步传播,时间在这儿都得以延长。在聊天室里,你有从几秒到一分钟或更多时间来答复其他人,这与面对面交流相比明显滞后。而电子邮件,新闻组,你有几小时,几天,甚至几星期来做出反应。网络世界创造了独特的暂时空间,在这儿正在进行的,交互的时间都延长了。这就提供了一个方便的“反映区”,与面对面相比,它让人们有更多时间慢慢思量并做出回答。
6.网络中人际关系的多样化:由于联系的便捷性,我们可以与各种类型的人联系,和成百上千的人交流。通过在世界新闻组上留言,学生可以吸引与自己有着相同的令人费解的兴趣的人。通过网络搜索引擎,人们可以浏览上百万个页面来关注一些特殊的人和群体。随着搜索、筛选、联系选定群体的工具的效率提高,互联网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了。
7.变化和梦幻的状态:安静地坐在电脑面前,盯着计算机屏幕成为一种变化了的意识状态。当我们读电子邮件,网上聊天时,我们感觉我们的思想和他人的思想在进行交融。人们通过ESP(超感觉的知觉)交谈,头脑中浮现一种像是梦境中的意识状态。在网络环境中,这种变化了的、梦幻般的意识状态也许可以说明为什么对一些人来说网络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它也可能解释为什么会出现电脑及网络上瘾。
二、网络人际沟通中学生心理需要的满足
1.满足学生情感表达的需求。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归属和爱的需要是个体成长需要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如果一个个体在常态社会中缺少了归属感和爱,那么这个个体的发展就会产生歧性。从搜狐、新浪以及网易等门户网站上注册的学生个人网站可以看出,这些网站的主题大多是关于情感的,这表明情感表达是学生的一个重要需要。
2.满足学生网上娱乐性心理需求。在网上参加游戏、聊天,听音乐,读娱乐性网上文章,是学生娱乐的重要方式。还有黑客心理,一般认为黑客(用高技术手段进行破坏和侵入的人)大多是青少年,好胜心强,责任感弱。但是这些都是猜测。
3.满足学生网络身份或角色的需求。在网络中,网络学生往往体验到一种平等感、自由感和身份虚幻感。
产生这种体验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网络导致的学生“身份丧失”。“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这句学生的口头禅反映了网上交际的主要特点:你不仅可以匿名,而且还可以隐匿性别、年龄、种族和社会地位。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你是否受欢迎,主要取决于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你可以说自己想说的话。一般来说不用担心会带来什么惩罚。所以人们不需要过多的面具,比较真实地表达自己。你可以在游戏中或者聊天室编造一个假身份,从而尝试不同的生活。“身份丧失”的好处是可以让一些人宣泄被压抑的情绪,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可以让青年人虚拟尝试新的角色,起到“角色扮演”的作用。它的不足是会使人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还使一些人有机会对异性进行性骚扰。
三、网络成瘾因素分析
1.学校因素。经过笔者对上网成瘾者进行学校因素的调查,发现上网成瘾与年级和学校类型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与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呈负相关关系,表现最突出的是体育活动少,学习压力大及学习成绩较差。大多数沉溺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的孩子,学习成绩往往会越来越差,他们在现实的世界中体会不到学习的成就感,许多目标、理想难以实现,因此往往会选择网络来满足自己。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孩子可以扮演心目中的理想角色;在网络游戏中,他们通过练习就有可能战胜对手,“通关升级”,就能获得虚拟的奖励,甚至虚拟的财产。虚拟世界里的成功帮助青少年摆脱了现实世界带来的自卑感,满足了对优越感的追求,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到现实中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2.家庭因素。对上网成瘾者进行家庭因素调查,发现在家庭因素方面主要表现为代际冲突带来的发展困惑。家庭关系的紧张,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是青少年选择网络的主要原因。很多父母习惯于那种“权威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了青少年的叛逆心理,造成了青少年偏与父母对着干的局面。许多家长对网络一无所知,或错误地认为上网是学知识,比看电视好多了;或强行将孩子与计算机分开,以为那样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网络影响。有的家长对网络知之甚少,强行制止学生上网,更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3.社会因素。本文经调查发现上网成瘾者往往朋友较少,主要表现为群体交往上的缺憾。青少年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在与同龄伙伴交往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并且会因此而产生很多困惑和苦恼。网络有很强的互动性,尽管你根本看不到对方,但通过网上聊天,你总能对他的行为、思想做出评价和总结,还能通过网上聊天程序发牢骚、寻觅朋友。这种交往会使人产生一种团队归属感。同时网络的隐蔽性,还能使有交友障碍的人,如不善言辞的人掩盖一些缺点,减轻自卑心理,从而使交友更加容易,提高自身交往的自信心。在网络交往中,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扮演理想中美好的角色,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从而使青少年不愿面对现实,而沉溺于网络的虚幻世界里。
4.心理因素。笔者发现心理因素全部与上网成瘾呈明显的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上网占据个人的几乎所有的时间和注意力;使个体智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下降,经常出现严重的动机冲突和情绪困扰;个体参与现实生活和集体生活的意愿和动力减弱,使社交、管理能力和各种表达能力逐渐丧失,爱好单一,没有远大的抱负。
四、网络人际沟通模式对学生个体心理产生影响
1.网络使用可能导致学生个体学习行为方式产生变化。个体可以超越传统的信息载体的束缚,直接选择电脑和互联网来完成自己的学习行为,但使个体的学习行为缺少了现实的实践环节。
2.网络使用可能导致学生个体的现实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传统社会中,个体的娱乐方式受到现实条件的限制,往往不能得到满足,而在网络社会中,网络自身的特征就可以满足上网者观看影碟、欣赏音乐、进行游戏、心理援助等多种心理需求。但同时网络中各种难以限制的有害信息同时也会对一部分个体产生极大的影响。
3.网络使用可能导致学生个体思维方式的改变。从正面来看,网络可以强化学生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同时还可以使个体养成利用现代工具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意识。但同时网络单向度的工作方式不利于培养个体多层次的逆向思维能力和随机思维能力。从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的开发来看,电脑主要开发了人脑左半球逻辑思维能力,而对右半球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开发影响小。
4.网络使用可能导致学生个体社会化模式的改变。网络可能使传统的权威观念受到冲击,传统的对长者的崇拜将被对知识的崇拜所替代,这种崇拜模式的转变有利于个体自主意识的确立。但也可能导致个体的某些人格缺陷更进一步表现出来。
5.网络使用可能导致学生个体心理健康状态发生改变。网络有利于个体扩大人际交往圈子,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体不良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为个体之间建立情感互助、“朋辈心理咨询”、“心理支持”等提供了新渠道,有益于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同时个体还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获得心理健康知识和专业心理援助。但同时网络也可能导致个体产生人际关系障碍、情感冲突以及安全焦虑等。
6.网络使用可能导致学生个体人格结构发生改变。内倾型人格特征的个体可能在网络使用中会逐渐变得开朗,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网络中更容易变得主动,更容易获得认同感和成就感。在此意义上,网络可以作为矫正个体某种人格缺陷的一种手段。但从统计学的研究成果来看,网络也可能成为诱发特质型个体人格障碍爆发的主要原因。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