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作用及实施途径

作者:杨 斌 王小雪




  一、隐性思想品德课程
  
  “隐性课程”这一概念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班级生活》中首次正式提出。按照权威性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的提法,“所谓隐性课程,一般是指形成学生的非正式学习的各个要素,如师生关系、能力分组、课堂规则与程序、隐喻的教科书内容、学生的性别差异以及课堂奖励方式等。这些要素在学校课程手册中没有得到明确的规定,它们被看作是一部分隐藏的、无意的甚或是完全没有得到承认的学校生活经验,但又经常有效地对学生发挥着影响”。根据其实施的方式和对教育对象作用机制的不同特征,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分为显性思想品德课程和隐性思想品德课程。所谓显性思想品德课程即指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显性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总和,是学校为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以明确的、外显的方式,使学生获得思想道德方面经验的教育内容和因素的总和。
  笔者认为,所谓隐性思想品德课程是指教育者为了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受教育者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
  
  二、隐性思想品德课程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
  
  隐性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影响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作用具体表现以下几点。
  1.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
  隐性思想品德课程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育力量,在促进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教师的政治态度和行为、师生之间的交往、学生之间的交往、校园文化气氛等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要素,都是影响学生政治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作为具备特定政治思想意识的人,往往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把自己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等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在自发组织的同辈团体中,也是不断地交流思想,谈论政治问题,日久经年,自然会形成某种政治价值取向。这种信仰一旦形成,就会持久地影响着学生。另外,学校的精神文化环境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因素,渗透着某种政治气氛,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政治心理,形成一定的政治意识。
  2.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实施隐性思想品德课程,促进学生的道德体验与自我反思,提高他们的道德思维与判断能力应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点。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存在着普遍的人类道德思维的方式或原则,它们是通过一个恒定不变的顺序发展起来的。因此,道德教育的目的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一致性。这种对发展的促进并不是灌输,教师不应把某些预定的价值体系机械地传授给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水平以一种自然前进的顺序向前发展。因为新的道德思维方式是从个体内部发展起来的,而不能从外部强加给学生。道德的发展主要是个体对他的经验的积极的重新组织从而使之更为合适的一种过程。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通过创设、选择、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氛围实施隐性思想品德课程,可以对学生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论道而不说教,在与受教育者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学生积极的道德态度和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自我追求,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教育过程中离不开情感,教师的爱作为隐性思想品德课程中一种强有力的要素,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无数事实证明,优秀教师往往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是学生心目中理想人格形象的化身,学生跟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还包括如何做人做事。教师的一个细微的举动、一次无关紧要的谈话、甚至一种偶然的行为表现,既可以留给学生一生的美好印象,也可能扼杀学生原有的美好、善良的情感。
  
  三、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实现途径
  
  1.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要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学校的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都是隐性思想品德课程中的教育者,学校要对教师进行有计划的培训,以提高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首先,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作用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教育者的榜样示范起作用的。教师的理论与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师人格魅力,人格魅力的辐射作用能够迅速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距离,“亲其师”所以“信其道”,产生出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刻苦学习的高尚情感。其次,教育者以自身的举止与仪表感染受教育者。在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对学生的情感起很大的作用,而教育者的情感往往又是通过目光、手势、态度体现出来。如果学生接受了这种情感信息,就会在心中激起层层浪花,并在反馈过程中结成果实,最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双方的情感互动。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具有民主与平等、尊重与信任、理解与合作等基本特征。只有让学生感到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实实在在与自己平等的人,是一个自己可以信任的朋友时,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心理隔阂,才能形成教育过程的人际交往互动,形成一种相容的心理氛围,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摆脱困境。
  2.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要因人制宜
  隐性思想品德课程有利于实现因人制宜的思想品德教育,因为隐性思想品德课程可以打破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在设计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时候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在主题的选取、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首先,要优化环境。第一是校园环境,抓好学校的主阵地建设。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校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对于有问题的学生,应该在充满爱心的前提下,学校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及时进行批评教育。问题学生有了进步,学校更应该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用荣誉激励他们不断进步。第二是家庭环境,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部分学生的家长素质比较低,学校应该委婉地指出他们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不良影响,帮他们改进原来不恰当的教育方法,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温暖健康的家庭环境。第三是文化环境。有关执法部门正在切实担当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职责,加大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传播淫秽、暴力、封建迷信的文化产品,确保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所有这些,都为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展、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其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要注意扬长避短。回避一些学生在文化学习上的劣势,挖掘和培养有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方面的能力,学生的自信心很快就会树立起来,他们的表现也会一天比一天好。有些学生就好比是受到病虫害的小树,只要园丁能够细心照料,小树终能茁壮成长。有位教育家说过,世上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对待学生,就是要有这样的信心、决心、耐心。只有老师能够用心、真心、尽心,今天的幼苗明天定会长成参天大树。
  3.隐性思想品德课程的开展要善于开发、利用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中蕴含着丰富的隐性思想品德教育资源,善于开发、利用,则能够克服环境中的负面影响,促进隐性思想品德课程健康发展,引导学生健康成长。首先,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是网络时代对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在要求,也是思想品德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思想品德教育时代感、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目前,思想品德教育进网络工作有了可贵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还有许多空白的领域有待研究,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进网络的意识。隐性德育课程要提高实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就必须更新观念,拓展阵地,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资源,加强网站建设,大力推进道德教育进网络。其次,要整合利用社会资源。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纪念活动和必要的仪式,引导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主义情感,提高思想品德素养。还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精心组织参观考察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以及红色旅游等活动,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入到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教育学生。可以通过向学生宣传介绍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道德楷模和先进典型,激励他们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还可以通过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先进集体等活动,为学生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积极营造健康、良好的社会氛围。全社会都要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参考文献
  [1] 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
  [2] 佘双好.现代德育课程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刘永宏.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启示.合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4).
  [4] 王辉.思想政治隐性课程的建构与实践探索.教师报,2007-6-24.(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