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举国体制”对学校体育业余教学训练的影响

作者:和钰洲




  “举国体制”是一种集中优势力量出成绩的训练机制,是以整个国家处于完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为基础的。它产生于一定的历史时期,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调配和布置,统一竞技目标,突出奥运战略,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使得部分重点项目形成优势,攻击尖端,并将全国凝聚在一起,自觉地追求竞技体育的最高目标。杨桦等同志认为,“举国体制从一般意义上讲,是在特定时期和资源约束双重背景下,出于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殊需要,或为了应对某种突发事件,运用较大规模的调配资源的组织方式和运行体系,其本质特征是国家利益目标至上性”。李志坚同志认为,“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的有关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虽然不同的学者用了不同的词语来描述,但其实质基本上趋向一致,那就是发挥社会主义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提高我国竞技体育水平。
  
  一、“举国体制”对学校体育业余教学训练的影响
  
  我国独特的体育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确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鼓舞了国民士气,对我国经济、政治的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这些成绩的背后却出现了很多无法回避的问题,下面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一一阐述。
  1.资金浪费
  我国独特的体育机制,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各级体育局由于训练的要求,需要聘请大量的管理人员、教练员和科研人员,需要建设大量的场馆设施,购置体育器材,同时每年还要为这些场馆设施、体育器材支付数目可观的维修费。教育部下属的各级各类学校由于教学的需要也要聘请大量的体育教师,需要建设场馆设施,购置体育器材,同时每年也要为这些场馆设施、体育器材支付数目可观的维修费。这些资源大部分不能被两个部门共享,当政府投入体育工作的经费有限时,体育局占用的资金越多,各级各类学校可使用的资金就越少。根据经济学的收益成本分析,投资过大,物品不能被社会所充分利用,说明资源所投入的边际成本大于资源所创造的边际收益,存在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的问题,这就需要通过精简机构削减政府开支来解决。
  2.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经济性资源,其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投资程度。任何人的能力都不可能是先天就有的,为了形成能力,必须接受教育和培训,必须投入资金和时间。目前在国民经济中,人力资源是高增值性资源,人力资源收益的份额正在迅速超过自然资源和资本资源。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劳动力的市场价格不断上升,人力资源投资收益率不断上升,同时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也不断上升。与此同时出现的还有一种变动,就是高质量人力资源与低质量人力资源的收入差距也在扩大。
  3.造成了运动员选材的局限性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选材大部分采取教练员主动出击或通过各种形式推荐给教练员。总之,运动员的选材主要靠教练员的主观判断或根据一些测试的指标来断定青少年能不能从事某项运动。上述选材方法看起来非常科学,因为教练员长期从事训练工作,有着非常敏锐的判断力,另外通过仪器测试出来的指标也非常有说服力。通常情况下,这样的选材方法无可厚非,应该说还是有着不错的效果的,但是这样的选材方法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选材的主观性比较强,有一定的局限性。笔者认为,运动员的选材也应该遵循必要的自然规律,让运动员在比赛的竞争中进行淘汰,而不是人为地主观判断某个运动员是不是适合哪个项目,而是让自己的比赛成绩来说明问题。目前,我国推行的体育机制在这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4.破坏了学校之间体育竞赛工作的公平竞争性
  目前我国很多体育局下属的少体校无法正常开展文化课教学,这些少体校的运动员只能挂靠在其他教育局下属的中小学,这些运动员因此有了双重的身份。当他们挂靠的学校有比赛任务时,他们理所当然地会承担起该学校的比赛任务,那么这样的学校就不需要费时、费力地进行训练,而且还会因为他们的运动员水平较高而获得好成绩。对于那些没有运动员挂靠的学校,他们即便常年坚持训练,也会因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没有好的体育苗子,没有足够的经费等各种原因而难以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因而会在比赛中处于不利的局面。这样有挂靠运动员的学校不用训练也能获得好成绩,而没有挂靠运动员的学校努力训练也很难获得好成绩,从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极大地打击了中小学体育工作者的训练积极性。
  5.损害了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
  由于举国体制下我国很多体育局下属的少体校无法正常开展文化课教学,他们解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途径主要挂靠在别的学校或聘请教师等,这些方法都存在着一定的管理漏洞。这些青少年既是学生又是运动员的双重身份,也使得教师和教练员甚至包括他们的家长往往会把孩子的训练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他们的文化课学习,加上老师和教练员对运动员的要求不一样,在教育方法上也会产生分歧。久而久之,这些运动员会在这种分歧中感到无所适从,难免养成一些坏习惯,使得处在该年龄段的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不能正常行使。
  
  二、针对“举国体制”对学校体育业余教学训练的影响提出的建议
  
  1.使学校成为培养体育人才的主战场
  发达国家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教育为依托,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掘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比如美国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上,有很强的系统性和单一性,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小学、中学、大学的业余训练来形成整个训练的一条龙体系。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运用法律手段制定规章制度管理大学生体育,利用奖学金吸引优秀体育人才,是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日本,中小学的学生,首先是一个学生,然后再是一个运动员。无论你从事什么运动或有其他兴趣爱好,都必须和其他学生一样接受同样的教育,修满同样的课程,不影响学习。如学校开展足球运动,以本人自愿参加的业余俱乐部形式进行。
  从长远来看,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也应在学校,积极引导、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学校办好优秀运动队,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尽快建立科学高效的,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育训练坚持首先是一个学生,然后再是一个运动员的原则,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学生投入运动训练首先是从兴趣出发,体育苗子的发现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那么运动员选材的局限性、体育竞赛工作的不公平竞争性及损害青少年运动员接受正规教育的权利等问题也会很容易得到解决。
  2.倡导正确的体育价值取向
  体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是教育、健身和娱乐这三个方面,不管是什么形态的体育,如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竞技体育,都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三种功能,而且这三者往往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但我们这些年过多地强调了体育的政治功能,而忽略了它的内在功能。在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的背景下,政府应更多地引导国民正确认识体育,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体育价值取向。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加大对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的投入,减少那些没有群众基础的运动项目的投入,从而避免许多急功近利的做法。
  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都是依托学校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美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就是以教育体系为依托,形成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紧密衔接的“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人才培养模式,真正使教育和体育融合为一体,保证了学生全面发展。许多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水平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摘金夺银,不仅很好地解决了运动员的学习问题,而且也提高了他们的竞技水平。这些国家在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上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采取体教结合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运动员学习和训练的矛盾。我们应该大胆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精简机构,抓住本次奥运的有利时机,借鉴国外体育强国的先进经验,努力使学校成为体育后备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努力打造小学、中学到大学紧密衔接的“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桦,孙淑惠,舒为平等.坚持和进一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5).
  [2] 姚刚明.试论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改革.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06(3).
  [3] 肖谋文,姚春立,谢小龙.对我国体育举国体制的再思考.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