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对语文基础知识教学的思考

作者:张 颖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八次,学生的整体语文素质也应该相应地提高,但现实却不尽如人意,语文素质普遍低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对母语教育我们切切实实感到有一种危机感,由此引发了对语文教育的一点思索。借此透视基础教育,思考语文教学,提出几点建议,但愿语文教学能在不断改革中柳暗花明又一村。
  
  一、对语文教学的审视
  
  这些年语文教育与其他基础教育一样,一直致力于改进完善,从学科定位到教育理念,从教学模式到教材编排,不可谓不作为。但付出了这么多辛苦与精力的语文,为什么还是收效甚微呢?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对问题的诊断、现象的剖析已经太多了,在此不想重复。如果就事论事的话,还是从学生反映出来的基础知识差,谈谈语文基础教育问题。
  1.教学目标的问题
  语文教学这些年目标似乎不明,一会儿追求工具性,一会儿偏爱人文性,始终找不到自身的坐标。强调工具性就搞僵化、重复的技能操练,以及烦琐的分析;偏爱人文性就自由随意,随意地解读文本,追逐时尚。这几年强调人文性教育过大,而工具性教育相对薄弱,结果对基础知识放任自流。顾此失彼,不能不说是造成学生语文能力差的一个主要原因。笔者近几年听过一些中学语文课,发现有的语文教师对基础知识根本不理会,整节课忙忙碌碌地一会儿放音像资料,一儿是活动讨论,再不然就是海阔天空地议论,牵强附会地引申。忽视对课文的研读,忽略对识字写字、阅读课文等教学环节时间的保证。引发的后果就是学生不愿在基础知识上下工夫,他们喜欢用排除法和推理,喜欢空对空地发议论,结果上大学后基础知识严重不足就暴露出来了。
  2.教学形式的问题
  教风浮躁。一些语文教学拼命向“流行”靠拢,在观念上标榜,在手段上翻新。教学方法上的形式主义就像一个美丽的陷阱,语文教学被各种复杂或“时髦”的思潮所左右,在喧宾夺主的吵闹喧嚣中迷失了自己。教师的精力更多地花在了脱离目标的花拳绣脚的形式上,不考虑以语言活动为中心,认认真真地研读文本,学生扎扎实实地学一点语文知识,时机在这做表面文章的课堂上流失了。
  3.评价标准的问题
  在当前功利主义普遍盛行的趋势下,考试对教育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按这个导向对学生进行教育,对教师进行评价。培养学生能够具有博取高分数的应试技能成了学校教学管理的重心,成了广大教师教学的首选。评价标准又决定教育行为,形成教学习惯。某些地方为了使自己的学生成绩高于其他地方,竟然可以忽略学生中考作文的错别字,其他非毕业班依样画瓢,致使从小学到高中,学生的错别字泛滥成灾,以至于到了大学还依然是错别字、倒下笔等问题比比皆是,这也是不当评价标准引发的教师不良教学习惯。
  
  二、专业的角度提建议
  
  1.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训练
  教育结果和教育目的越契合,教育功能发挥越大,教育效率也就越高。从学科特点而言,作为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和文化传承工具的语文,对它的掌握并臻于熟练始终不能脱离语言的工具性。重视语言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由之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汉语,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汉语的能力,以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科学认识。这一任务是学科最基本的责任,是其他学科所没有的。说语文具有工具性,其实更恰当地说,应该是语言是人类社会交际的工具,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语文课不能忽视语言训练。对一个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语文能力,不具备驾驭语文工具的人来说,言语作品无论具有多么伟大的人文精神,以及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对他都是不起作用的,都是外在于他的精神世界的。
  2001年教育部颁布新语文教育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标的核心概念,其中读写听说能力是核心。语文教学的一切努力,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论语文教学怎样改革,语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都要强调。语文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永远是其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它们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要素,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文学知识和语言知识是语文知识内容的两大方面,缺一不可。语言知识是语言素养的基础部分。语言教学是课堂教学操作的关键,是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中心。加强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语言教学,才能正确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和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目前语文教学中语言教学涵义概括比较模糊,因为语言学的要素很多,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以及语用学、语义学等。在汉语言中要正确区分汉字和汉语,这是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汉语语言学以研究汉语言的各要素为中心,汉字学以研究汉字的本体为中心。
  2.语文教学要培养热爱的情感
  (1)语文教师要有爱。在影响学生学习兴趣诸因素中,教师本身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语文教师首先要有对语言专业的爱。语文课不能仅仅根据教材进行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把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这就对教师自身的语言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专门职业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体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懂得语言学习的规律,在专业能力方面突出高水平的语言素养。教师要有语言知识的积累,加强语言技能的自我建构,提升专业素养。语文教师独特的言语感受力来自知识的储备和文化底蕴,更有实践中的不断学习。深厚的语言知识功底是做好语言基础训练的保证。还要有对语言教育的爱。语文教师要有对母语的一种崇高的自豪感,以执着的对母语的热爱守护我们的汉语言。还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增强起码的课程自觉意识,怀着对母语教育的高度责任感教好每一节课。以自己对母语的炽爱感染每一个学生,以扎实的学科知识启发点拨,排除障碍。某种程度上语言知识的训练更多靠的是“润物细无声”般细致的灌输和点滴积累。
  (2)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爱。培养学生对母语的热爱和膜拜,是语文课程最主要的使命。语文学科是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主渠道,要让学生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感受母语的魅力和智慧,获得民族文化的营养。学习母语,从个体来说,更多的是为了语言的运用;从民族群体来说,却是为了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个民族的母语,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印记,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文化传承的方式有多种,而母语是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最理想的途径。语文课程,承担着母语传承的重任,也就同时必然地肩负起民族文化传承的重任。学生同自己民族文化根基的疏远与隔膜,不能不造成文化的荒芜与浅薄。语文学科让学生认识了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逐渐形成尊崇母语的文化认同感,这也正是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学生有了对母语的亲近感和对汉语的敬畏感,当他们读与写的时候,满怀尊崇,丝毫不敢懈怠。果真如此,相信提高语文基础知识就有了希望。
  3.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
  语言文字的教学要继承传统,研究汉字特点,讲究教学方法。语言是一门科学,其中的汉字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认识并掌握这些特点和规律,对于指导我们识字用词是大有裨益的。汉字是表意文字,字数多,结构繁,汉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形、音、义关系复杂。学习汉字,同时就学习了汉语中的词,汉字和词(以及语素)是无法完全分离的。汉字的构形具有系统性,它的内部具有一种相互制约的内在机制,汉字虽然成千上万,但是个体字符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形成了一个内部呈现出有序性的有机整体。从汉字记录汉语的方式看,汉字是因义构形的文字体系,单个的汉字字符不是构件或笔画的无序堆积,而是按照一定的理据组合在一起。汉字构形系统是由有限的基础元素带着某种功能,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有层次有布局地组合起来的有序的网络。因此,分析汉字的构形必须从系统出发,不能孤立地进行。掌握了汉字的基础构件及其结构方式,在汉字教学中就会事半功倍。汉字的构造是据意构形的。科学地分析和讲解汉字即通过构形讲解它的构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字所记录的词义。文字教学要为终身的学习活动打好基石,所以我们不能把文字教学的目标仅仅设定为认识几个字,而应当从终身自我教育的长远目标来考虑其效果。从这个长远目标出发,文字教学不但必须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而且要使学习者在不言中感受到汉字的表义特点、汉字的构形规律性和汉字的系统性。而且,也只有遵循汉字构形的规律,教学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是语文教学永恒的课题,加强语言教学对促进语文能力的形成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语文教育我们满怀期待。
  
  参考文献
  [1] 钱梦龙.语文教学,何必谈“性”. 中学语文教学,2007(7).
  [2] 王宁.汉字学概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