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数学学法指导中的教师功能分析

作者:王 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比如,在课上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然后不动声色地往下讲,学生会发现错误并且指出。这样做,可以防止学生上课“手到、口到、眼到”,而“心不到”,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研究能力。
  
  一、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抓好学法指导的首要环节
  
  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抓好数学教学的前提条件。
  1.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
  数学应该是所有课程里比较难的一门功课,所以,解决好学生对待文化课学习态度问题,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成为数学教师成功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注重学生思想的疏导,通过讨论、分析,学生明确了学好数学知识是学好其他课程的需要,是个人成才的需要,从而自发地把过去认为教师要我学的思想转变为我要学的内在动力,为学好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注重言传身教,发展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俗话说:“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数学教师精通的专业知识,广泛的文化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精神,踏实的劳动态度,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这种表率作用没有任何其他教育因素能代替。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做到对学生严格要求与关心热爱相结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学生的思想、生活,对后进生不讽刺、不歧视、不伤其自尊心,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不断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重视培养学生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和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努力促进飞跃点。
  
  二、把握学法指导的切入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毅力、意志、性格、信心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应是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切入点。
  首先,教师要从服饰、言谈、举止等生活细节到工作态度、学习态度诸方面严于律己,时时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乌申斯基说“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可以想象,一个玩世不恭、不求上进的老师怎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呢?
  其次,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培养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当学生在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要让他们树立“我能行,我一定能想出好办法”的信念,这一点对学生尤为重要。
  第三,教师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巴班斯基认为,教学是教和学之间激起的“教育共振”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师生的感情沟通与交流,努力创设“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育意境,使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体验愉快和振奋,进而唤起对学习的兴趣。
  
  三、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途径
  
  数学学习方法指导是指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学途径对学习者进行学习方法的传授、诱导、诊治,使学习者掌握学习方法并灵活运用于学习之中,逐渐养成较强自学能力的方法。例如,如何读书,如何听讲,如何记忆等一般的学习方法。也可让成绩优秀的学生介绍自己学习经验,或者请老师、学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意识后,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就应具备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中,抓住契机,点拨方法。笔者认为教师在学法指导中应具备如下功能。
  1.指导学生读
  学生数学学习的弱点之一就是不善于读数学书,或者轻视阅读,或者走马观花。阅读主要包括预习阅读和课堂阅读。指导学生预习阅读时,教师可先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提纲内容包括:1.这节有哪些内容。2.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3.举出不同于教材的例子证明方法或解法。4.阅读过程中哪些问题还不清楚,希望教师指点什么。预习阅读时要求学生做到:一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有关内容,掌握书本知识的概况。二细读,对重要概念、公式、法则反复阅读、体会、思索,注意知识的形成过程,对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作记号,以便带着疑问去听课。教师可通过提问等方式督促学生进行预习阅读,课堂阅读就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的另一种形式。
  2.指导学生听
  大部分学生上课是一种盲从,听课的目的不明确,或者心不在焉,或者用低效率的方法听课,总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而学生学习的知识往往是间接的知识,是抽象化、形象化的知识,是前人在探索和实践基础上提炼出来的,通常不包括探索和思维的过程,因此学生必须听好老师的讲课。课堂教学同时也是学法指导的主要渠道,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最理想的地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已经将学生要获取的信息做了总结和归纳,能根据自己的经验,有目的地选取学生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远胜于自己阅读的效果。其次,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课前的准备,包括心理和生理上的准备。特别要求学生上课前完成前一节课的作业和布置的阅读练习,并且复习上一节课的笔记。再次,教师应指导学生专心听讲,使学生信息接受与教师信息输出协调一致,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要让学生明白,优秀学生的的重要学习经验是寄希望于课堂,而不是课后。要通过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来减轻课后的负担。教师指导学生会听,使用自己的手和脑,而不只是耳。
  3.指导学生思
  大部分学生课堂内习惯于机械地听讲解,对老师的提问反应迟钝;课后需独立完成的作业,习惯于机械模仿,甚至于抄袭了事。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数学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间同化或顺应,形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过程。,由于这种同化或顺应工作最终必须由每个学习者独立完成,故在教学中应当进行思考方法的指导。首先,教师让学生明白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当学生具备积极的思索能力时,才能提高自己的智力水平,让自己变得聪明,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重视老师对思维过程分析的展示,而不是单单注重思维的结果。同时可结合具体实例传授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整体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等等,从而提高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针对思考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做到:1、多思、勤思、随听随思。2、谦思。即追根溯源地思索,善于大胆提问。3、善思。由听讲和观察而联想、猜想、归纳。4、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听是思的基础,思是听的关键,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内容,会思维才会学习。
  4.指导学生记
  学生的记包括两部分:记忆和记笔记。在学生中我经常遇到学生对于要记忆的数学内容愁眉苦脸,不愿去记。即使记忆,也只是反复写和读,从不去分析理解,不去回顾。有时可能事倍功半,导致学生自我否定,从而使学习积极性消退。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记忆的指导,促使学生愿意去记并能迅速记忆。1、引导学生从集中注意做起。只有对需记忆的知识集中注意才能提高记忆的效果。2、引导学生透彻理解所记忆内容并加以系统化。3、督促学生合理安排复习与反复运用。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思想方法正是在反复运用中被逐步深入地理解,从而被牢固地记忆下来。4、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身的记忆方法,如逻辑记忆、块体记忆、对比记忆、简化记忆、形象记忆等。根据不同的记忆内容,教师鼓励学生借鉴各种方法形成或创造一套适合自身的记忆方法。
  学生记笔记时,通常教师在黑板上写什么,他就抄什么,大脑只是机械简单地反映,往往用记笔记来代替听和想。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记笔记时应服从听讲,记为听和思服务。听得懂的听过去就行了,笔记只记那些重点内容和自己没有理解的内容,这样有选择地记不仅记得快,而且不影响听课的思路。课后再将课堂笔记整理成详细的提纲式笔记,这样不仅温习巩固了当天的课程,还为今后的复习提供了方便。
  
  四、结束语
  
  在教学中,教师对于学法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相结合,学法与教法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相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通过这些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活动,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