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翻译中的习语文化与对等

作者:成 林




  一、引言
  
  广义上讲,翻译也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即语际间的转换。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在的文(Target Text)中再现源文(Source Text)的思想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翻译源文的同时必然要介绍源语(Source Language)所体现的文化。因此,处理文化差异得当与否是翻译成败的关键。如果不注意民族文化中思维方式的差异,就不可能恰当地予以传译,只有文化差异因素在翻译中得以充分考虑,译者才能妥善解决翻译中文化对等的问题,才能使译文达到传神入画之艺术境界,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本文试图借助翻译等值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二、习语文化的概念
  
  所谓文化,有多种含义,根据《辞海》(1989年版)的解释,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有时也特指教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神财富,以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相区别,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
  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谚语(proverbs)、格言(sayings)、俗语(colloquilisms)、典故(allusions)和俚语(slangs)。习语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译者对文字理解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有关文化的了解。因此,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对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翻译等值
  
  翻译等值(translation equivalence)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被视为决定翻译战略以及评定翻译质量的重要理论依据。自上世纪50、60年代以来,许多翻译理论家均把这一概念作为自己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过详尽的论述。卡特福德提出过“篇章等值”(textual equivalence),奈达阐述过“动态等值”(dynamic equivalence)。到了上世纪80年代,纽马克理论联系实际,对翻译中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型的等值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根据源语意义结构的区别和交际目的的差异创立了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方法,以在某些场合下求得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描述等值(descriptive equivalence)、功能等值(functional equivalence)或文化等值(cultural equivalence)。然而,卡特福德、奈达、纽马克等翻译理论家都曾多次指出:“绝对的等值是不可能的。”作为评价译文质量的高低标准,等值只能是相对的。既然如此,翻译过程中原文化信息的损失在所难免,关键是如何将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译文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语言中的文化个性。
  
  四、翻译中的中西习语文化对等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是译者理解原文,并把这种理解恰当地传递给译文读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远不是单纯的语言理解问题,由于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受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词语可有不同的含义,不同的词语也可有相同的含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某段文字的理解正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有关文化的了解,而这种了解,始终是以文化对比研究为基础的,对译者来说,没有两种文化的对比知识,就无从谈及对语言文字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
  1.习语翻译的“可译性”
  所谓“可译”是指在文化特征完全重叠的前提下采取对等翻译,也就是直译。如孔子教诲中国人如何为人处世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耶稣基督对其门徒的金科玉律(the Golden Rule)“Do as you would be done by”(你想人家怎样待你,你也要怎样待人)如出一辙,不谋而合。再如某些外来词(loanwords)“热狗”、“黑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已融入汉语词汇中,而paper tiger、lose face、save face也为英语所接纳。有些英语习语在汉语中也可找到完全等同的说法,如:pour cold water on泼冷水,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鱼,Life is but an empty dream人生如梦,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Constant dropping wears away stones.水滴石穿,这是一种文化重合现象(Cultural Overlaps),其翻译效果应当说是等值的。
  2.习语翻译的“不可译性”
  在很多情况下,原语与译语并不拥有完全对应的现象。这与各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有着紧密的关系,由于这些文化差异,翻译等值只能是相对的。如:在中国人的心理中,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恶心的东西,表现在一些语言上,就产生了狼心狗肺,狗急跳墙这样的贬义词语。而对于西方人来说,狗是一种高贵的动物,他们对狗一般有好感,常用来比喻人的生活和行为。如lucky dog意为“幸运儿”、dog tired意为“非常疲惫”、love me love my dog意为“爱屋及乌”。这样,在翻译中内容与形式很难达到完美统一,翻译的完全等值很难达到。如“龙”在我国几千年历史中,一直是吉祥富贵的标志,是备受推崇的民族图腾。在汉语中,“龙”是褒义的,有很多词语中都有“龙”,如: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而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是一只巨大的蜥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嘴中喷火。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恶魔撒旦就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故而“望子成龙”便不能直译为to hope that the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而此处译为to hope that the son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则恰如其分地传达了原语的文化内涵,效果更佳:而亚洲“四小龙”便只好变成了“Four Little Tigers”。这儿完全是文化差异造成的翻译的不等值。
  
  五、总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传递信息。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英汉互译过程中,由于东、西方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两种语言所负载的文化信息也不尽一致,这就需要译者对中西方文化背景差异有深入了解,将文化因素带来的各种伴随信息,准确有效地加以传递,尽可能地做到翻译等值。应该说,严格意义上的等值翻译仅是相对而言,即使是最佳的译作仍只是一种近似翻译。因此,只有充分理解语言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达到翻译最大限度的等值。
  
  参考文献
  [1] 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金圣华.桥畔译谈——翻译散论八十篇.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3] 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 谭载喜.新编奈达论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5]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6] 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