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作者:陈彩华




  2000多年前,孔子就曾提出“兴、观、群、怨”说,对诗歌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兴于诗,成于乐”,“兴,起也,言修身必先学诗”。诗歌具有重要的审美怡情作用,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诗歌的熏陶可以为人的精神世界提供广大的生命空间。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善于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唤起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别和判断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古诗词审美教学的目标指向
  
  古典诗词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在较高层次上的反映,就在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应成为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
  1.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所谓审美感知能力,是指面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感觉与知觉。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也是形象的艺术,培养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度和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如色彩、形态、音韵、节奏、修辞等的感知并进入情感的愉悦和感动,是诗歌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指在较深刻的审美感受、品味、领悟的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诗歌之美在意蕴,意蕴之美在自身的知觉范围内显示大于自身、超越自身的指向更为深邃、内在的精神境界,达到感性形式和理性内容的高度统一。培养学生对诗歌形象的感悟力,达到对审美对象意味、意蕴、意义的深刻体会,让学生“感之以心,行之以言”,是诗歌审美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3.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是一种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最高阶段。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审美创造称为“美育中的精灵”。因此,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感受美,更应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基本方式
  
  古典诗词中蕴含丰富的美感,,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源泉,具体说来,古诗词教学审美教育的方式有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美育因素,诱发美好情感
  (1)感受语言的精炼、含蓄,富于音乐美
  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是讲究精练、含蓄和富于音乐的美感。一般说来,一首诗或者词的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词的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总是具有和谐之美的,所以古人读诗很讲究吟诵,就是从语言和音乐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古典诗歌就要格外注重揣摩、品味语言,从语言的各个方面发掘其美的内涵。一首好诗就像一棵有生命力的树,情是根,言是苗,声是花,义是实。感情是根本,语言像枝叶一样,表现出根(感情)所蕴藏的生命力,而声律则像是开出的花朵,深刻的思想内容则是必然结出的果实。诗歌教学抓住诗歌的语言美、音乐美,创造情感气氛,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唤起情感的共鸣。
  (2)捕捉诗歌意境,体悟情感意蕴美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任何一个作家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时,必然包含他对生活的评价,包含他的爱与憎。而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样式。诗歌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并且这种情感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即意境来表达的。意境将生活美提炼为艺术美,使内情与外物互相交融为一。“诗的意境是诗人审美理想的升华,是诗味的源泉,诗歌本质美的花朵。”因此,古典诗词教学的重点,应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艺术形象,感染作者之情,从而体悟诗人的独特感受和丰富的情感。
  (3)把握诗人气质和个性,体会人格情志美
  “文如其人”,“诗品即人品”,一个诗人不可避免地在诗歌中会表达自己的政治和人生的观念,因此,诗歌中体现出的思想和感情,往往是诗人个性气质、人格精神的写照。诗的情志的融合,也就成了诗人观照这个世界时,个体生命的存在和依托,成了认识自己和理解世界的工具。因此,古典诗歌教学应把握诗人不同的气质和个性,体会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人生及其对人生的态度。比如从屈原的《离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品行的高尚、纯洁和一片爱国之情。透过杜甫的《石壕吏》,可以看到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伟大的心。陆游诗中“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孤芳自赏,是诗人高风亮节不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抗争。
  2.训练想象,开启美的智慧
  诗歌创作离不开想象,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康德说过:“想象力是创造性的。”联想与想象,是使艺术形象再现与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审美想象的培养是审美教育实现的关键,也是审美创造实现的前提。艺术欣赏中的想象有两种情况,或者说两个层次。一种是诗歌所创造的意象和意境在欣赏者心中的映现,因欣赏者的学问、修养、生活经验、审美趣味以及对艺术感受力的不同而有区别的,虽然是由同一个欣赏对象生发出来的,却可以有很大的不同;另一种想象虽然也是由欣赏者生发出来的,却明显离开了原来的诗情诗境,而有了新的开拓和发展,而且这种开拓和发展是自觉的。最突出的例子是清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晏殊、柳永和辛弃疾词中所创造出来的三种境界,来说明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几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一种对学问事业执著专一的追求和献身精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种在事业学问追求中理想实现时的喜悦和欢乐。这种想象和联想,如清末的谭献在《复堂词录叙》中所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因此,古典诗词教学,应以诗词直接描述的意境为诱导,让学生进入再造想象的天地,使他们通过想象,将语言文字的的描述还原成具体形象,甚至进行丰富、补充和创造,体味观赏深层的审美意蕴,使学生“各以其情而自得”,获得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
  3.丰富美感,培养创造智慧
  对于古典诗词来讲,美的语言、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意境都能移送到学生的脑际,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不断强化和丰富美感。没有丰富的美,就没有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没有创造,美感能借助丰富的审美想象力,触发人的探索欲望和创造激情,从而产生出崭新的思想和见地。朱光潜先生在《谈书美简》中说:“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古典诗词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感受、欣赏、体味美,能够将带有个体欲望和实用功利目的的日常情感纳入审美形式中,接受理性的引导、调节和净化,从而使人的信念、道德、情操得到升华,达到纯洁心灵的目的。
  蔡正非先生在《美育心理学》中指出:“审美对人类而言,不仅是人生旅途中对生命历程不断的心灵慰藉,而且其中还深藏着某种对人生的终极关怀。”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充分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美育因素,切实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审美情趣,而且有助于涵养学生的整体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 万福成,李戎.语文教育美学论.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2] 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