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

作者:魏 华 闫素峰




  人类交际是由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构成。非语言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与有声语言和书面文字相平行的一套符号系统,是不用语言的一种交际行为。语言学家L.Brosnahan(1963)曾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活动中扮演特殊的角色,它总是伴随语言交际产生并对其进行补充、加强、替代、缓冲或修补。”以往的英语课堂教学多强调语言交际而忽视了非语言交际。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活动,非语言交际在这个活动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专家认为,课堂教学中82%的信息是通过教师的表情、举止等非语言行为表达,而只有18%的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递。
  关于非语言交际的涵盖范围,分类方法很多。其中毕继万(1999)借鉴西方学者比较统一的认识,将非语言交际分为四大类进行中外对比研究。(1)体态语(Body language):包括基本姿态、基本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所提供的交际信息;(2)副语言(Paralanguage):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各种非语义声音;(3)客体语(Object language):包括皮肤的修饰、身体气味的掩饰、衣着和化装、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家具和车辆所提供的交际信息;(4)环境语(Environmental language):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
  前两类可以称为“非语言行为”,后两类称为“非语言手段”。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准确掌握并有效地运用非语言行为促进课堂交流的效果成为了我们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从体态语、副语言、客体语和环境语等几个角度来阐述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一、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在课堂上用多种方式与老师进行非语言交流,如果教师对此比较敏感,那就会发现许多迹象。然后,相应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教师既是信息的发送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当教师疲惫不堪情绪不佳,或他们改变语气变化声调,加快语速时,这都是在和学生进行非语言交流。
  当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同时进行时,非语言交际更易于接受。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冲突。这时,信息的接收者通常是接受非语言信息而排斥语言信息。研究人员已经发现:通过面部表情和体态可以获得55%的信息;38%的口头信息是通过语音语调得到的;只有7%的口头信息是通过使用语言得到的。也就是说,一个人所说的话只能传递7%的信息,一个人怎样说就能传递38%的信息,而一个人在说的时候加上眼神、面部表情等体态就可以传递55%的信息。
  师生间的交流方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师生关系、学生的成就感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如果教师能理解非语言交际具有语言交际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就会知道学生给予的暗示能帮助他们成为更好的交际者,以及更好的课堂引领者。
  
  二、非语言交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除语言交际外,非语言交际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形式。但由于中英文化差异,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中的运用与理解也随之不同。因此英语教师掌握并结合这些差异,并有效地运用到课堂中,就会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1.体态语
  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通过面部表情、目光、手势、姿势等体态语与学生交流。面部表情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重要的交流手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面部表情的变化来调控教学。当一位认真听课的学生突皱眉头,则表明听不明白或感到迷惑,这时教师便可视情况决定是继续往下讲授还是重复。面带笑容的教师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也普遍认为这样的教师和蔼可亲,容易亲近,因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所以,教师应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
  目光交流同样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达信息的有效方式之一。当教师讲授重点内容时,为引起学生的重视,可增加与学生目光接触的频率。当教师提问时,希望作答的学生往往会与教师保持目光接触。而在我国,长时间直视对方往往被视为挑衅或不信任,学生因而往往不会长时间直视老师,甚至作答时也只是偶尔看一看老师。而在美国,学生为了表明自己认真听课而注视着老师。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理解这一点,热情地鼓励学生。
  手势和姿势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当学生要作答或发问时,常常用手势示意,教师也可用手势来决定哪位学生发言。从学生的坐姿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专心听课。例如:学生坐姿端正,目光注视着讲台,则表明他在认真听课,而如果无精打采地靠在椅背上或双手抵着下巴倚在课桌上,则表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可考虑是否结束或改变话题。在我国,学生坐姿要求端正,而在西方国家,学生坐姿比较随便,学生甚至可以将脚放在前面的椅子上,这一姿势在我国却是既不尊敬老师又无视课堂纪律的不良行为。因此应向西方教师学习,为营造气氛可尝试做出一些夸张的姿势。
  2.副语言
  一般指伴随话语而发生的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信息的各种非语言声音及沉默停顿等。辅助性语气语指的是似无意,却有明确的表情达意作用的“嗯”、“呀”、“嘿”等语气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堂教学要求,借助各种副语言手段辅助教学。当讲到重点内容时,可适当提高声音或改变语调以引起学生重视。当话题转换时,可适当停顿或沉默片刻。当学生作答或发言时,教师可适时地发出“嗯”声,表示在专心倾听,希望学生继续发言。
  3.环境语
  从非语言交际的角度看,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人们居住的地理环境。环境语包括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声音、灯光、颜色、标识等,在课堂教学中同样不能忽视环境语。一般情况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要比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营造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如讨论或演练对话等,教师可以适当缩小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如当某个学生走神时,为了避免话语提醒可能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教师可通过走到他身旁的方式吸引他的注意力。
  4.客体语
  教师的衣着化妆等客体语是否得体往往影响着教学的效果。着装大方、素雅有利于课堂教学,而衣着过于鲜艳、紧短,或化妆过于浓艳,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甚至教师的威信。
  随着英语在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英语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英语教学也自然而然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对于如何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这一话题,大家提出了许多高见。本文通过分析非语言交际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非语言交际在课堂中的具体运用,来说明其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作为一种重要的但又容易被人所忽视的交际形式,非语言交际在空间、身体行为、声音及环境等因素方面无声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把非语言交际视为外语教学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语言交际教学又不忽视非语言交际教学,将“有声”与“无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更快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美]莱杰·布罗斯纳安.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语言交际对比.毕继万译.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8.
  [4] 胡文仲.文化与交际.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5] 李淑康,李克.环境语言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影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6(1).
  [6] 王扬.论时间语和空间语及其文化特性.山东外语教学,2001(4).(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