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历史教育中非认知心理因素及其培养

作者:尚 晖




  一、非认知心理因素
  
  林崇德教授认为,非智力(或非认知)因素是指除智力与能力以外的同智力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意识倾向性、气质和性格。从认识论方面看,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用全部身心来把握的,其中既包含认知方面的因素,也包含非认知方面的因素。非认知心理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活动,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即除了智能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性格等心理成分。
  
  二、非认知心理因素的结构与功能
  
  1.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内涵
  影响认识活动并与认识因素相对应的客观因素,包括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并与认知因素相对应的主观因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
  2.非认知心理因素的外延(见下表)
  
  3.非认知因素的结构
  非认知因素的结构主要指与能力(智力)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益的心理因素的整体,它包括对人的态度、学习态度、自我意识、开拓性、情绪、成就动机、竞争性等因子。
  4.非认知因素的功能
  非认知因素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主要具有以下四种功能:动力、维持调节、补偿和定型功能。
  非认知因素的动力功能,首先体现在对人类活动始动的方面,即非认知因素具有始动功能。不论是内驱力还是情动力,它们不但是驱动人们不断行动的内在力量,而且具有始动作用。原始的诱因转化为一种心理需求,当这种需求与一定目标结合时,就产生为达到目标而努力行动的动机,激励人们积极行动,原始的诱因既可以来自主体外部,也可以来自主体内部。不论是外部诱因还是内部诱因,都需要进一步内化,才有可能成为始动力量,驱动人们进行各种活动。
  非认知因素的维持功能是指它支持、激励个体的行为,使之能够始终坚持目标;如果遇到障碍,则表现为克服困难、坚持不懈。
  非认知因素的调节功能是指它具备支配个体的行动、控制个体的行为、调适个体心理的功能。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非认知因素对智慧行为的调节;另一方面是非认知因素之间的相互调节。
  优良的非认知因素对智力的某些弱点具有补偿功能,即所谓“勤能补拙”。
  所谓定型功能是指把某种认识或行为的组织情况越来越固定化。在智力或能力的发展中,良好的智力或能力的固定化,往往决定于学生的非认知因素对其各种各样技能的重复练习程度。如意志直接影响学习和智力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和坚持性,从而影响认识或活动的质和量;情感直接影响学习和智力作用的强度和速度。可见,非认知因素有利于促进智力或能力的发展,并保证智力或能力的水平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起着一定的定型作用。
  
  三、历史学科教学与非认知心理问题
  
  1.动机及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动机是激励人们去行动的心理动因(内部动力),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生的学习动机可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外在动机。既学习受外部因素或情境的支配,被外力推动。如分数与文凭、奖与惩、表扬与批评、竞争与合作等。第二种内在动机。即学习受内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如兴趣、求知欲、好奇心、自尊心等。第三种是任务动机。既不直接受外力推动,也不完全受内心倾向的支配;既不同别人比输赢,也不自我表现,而是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完成任务就得到满足。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就应当按照动机与学习的这种辩证关系,一方面激发与维持学生的一定的学习动机,以促使他们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在没有什么学习动机时,也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便通过学习来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2.情感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情感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和体验。现代心理学认为,情感因素是人们接受信息的“阀门”,在缺乏必须的“丰富激情”的情况下,智力会处于一种“昏睡”状态。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说:“没有感情上的变化,就没有认识上的变化。”由于教师缺少这方面的认识和重视,以致单纯地把历史教学图解成学生掌握知识的经验过程,没有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感情的、有性格的个体,客观上只是当作消极接受知识的贮存器。这是教学效果不佳甚至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是说情感对教学的影响都是正向的,即在一定的情况下,学生对待学习的某些情感态度,常会对教学发生负面影响。如畏难不前的情绪、紧张不安的情绪、师生对立的情绪都会对教学产生消极影响。学生的这些情绪,在很多的情况下是由学校、教师造成的,如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过难、学生负担过重、处理问题不客观公正等等均是。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就应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以杜绝上述各种消极情绪。
  3.意志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意志就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同情感一样也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意志对智力活动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意志促使智力活动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使其更加广泛和深入;二是意志可以帮助人们排除智力活动中的困难和干扰,维持活动的持续进行,以实现预期的目的。
  
  四、历史教学中学生非认知因素培养的途径
  
  1.加强理想教育,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把学习目的教育始终贯穿在教学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2)展示历史史料,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真、勇敢、献身精神和顽强的毅力。
  (3)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注意稳定性。
  2.认识兴趣的培养
  (1)环境的潜移默化。教师可采用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历史名家的简历和列举其辉煌成就来激励学生;多举行历史专题讲座和举办一些与历史知识有关的有趣的专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积极鼓励探究行为。一个人的兴趣往往始自好奇心,进而想了解和探究,最终产生兴趣。
  (3)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凡是由事物或活动过程本身所引起的兴趣,称为直接兴趣。间接兴趣是指由活动目的或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在历史教学中,当发现有学生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时,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今历史发展的广阔背景和广泛的应用性。
  (4)兴趣的迁移。许多学生对某门课程感兴趣往往始于对任课老师的喜爱。每位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爱,这样,学生就会把对教师的感情迁移到课程学习上;教师应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把学生因教师而产生的对课程的喜爱转化为对课程本身的兴趣。此外,还可利用兴趣的迁移使学生的兴趣趋向教师所期望的方向。
  (5)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能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一般要遵循直观性、参与性与新颖性原则及适合学生心理特点。
  3.学习意志的培养
  (1)开展理想教育。一个人对自己行动的目的有了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后,就能主动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为达到预期的目的自觉地去工作。
  (2)磨练毅力的实践锻炼。当今世界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素质水平,当然也包括一个人的意志品质。
  4.注意稳定性的培养
  一般来说,集中保持的时间越长稳定性越高,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人保持一个注意对象,就算有较好的注意稳定性。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他可以将自己的注意指向老师的讲述、板书、演示或自己的课本、笔记等与教学有关的活动,这就是注意稳定性的表现。
  因此,教学中首先要重视教育思想、观念、历史课程等的改革,其次更要重视历史学科教学的改革。历史学科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发展认知因素在学科中的作用,更要重视非认知因素在学科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国际教育百科全书(第2卷).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0.
  [2] 施良方.学生认知与优化教学.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3] 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评论.中国电教协会97年学术会议大会特邀报告.
  [4]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5] 安德森.认知心理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
  [6] 兰祖利,里斯.丰富教学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朱德全,宋乃庆.现代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