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生物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作者:张月琴




  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教学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基本宗旨,它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应运而生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明确师生角色定位,摆正教与学的双边关系
  
  我们教学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有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在教与学的双边关系中,他们将分别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进入探究式课堂,二者之间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理应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应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播种机”的角色上,更应提高“导航”意识。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把握探究的深度等。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即由“研究以什么样的形式将什么知识传授给学生”上升到“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怎样的思维和行为发现和建构新知,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这既符合认识发展的规律又传授给学生探索未知领域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二、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探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入门的“导师”。心理学家认为:兴趣能使人产生稳定而持久的注意,使感知清晰,启发人的思维和想象,使人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体验。因此,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是学好生物学课程的前提。在进行生物学探究式教学时,首先应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把学习生物学视为一种乐趣和爱好,主动走入问题的探究之中。
  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教学的精髓,因为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中存在的热点问题,巧妙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探究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叶的变态》一节内容时,教师依次提出以下探究性问题:你听说过世界上有吃人的植物吗?在报章杂志上看到过有关植物吃动物的报道吗?植物真的能吃动物吗?植物如果能吃动物的话,又是怎样吃的呢?同学们对这些问题感到惊讶和新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营造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要标志的宽松活泼、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引导学生自学探究,促使学生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并给学生充分讨论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允许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刺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及解决生物学问题能力的发展。学生自学探究是探究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这一阶段中,可以鼓励学生个人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一些一般性的问题;对于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用适当的方式组织学生集体探究,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学习优势,就相关疑难问题,相互启发,相互研讨,利用学生集思广益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如在《家鸽》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经过预习和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不仅了解到世界上已知的鸟类动物种类和分布以及我国的鸟类动物资源现状,而且也清楚家鸽、乌鸦是属于善于飞翔的鸟纲动物。但随着自学探究的深入,学生会产生家鸽、乌鸦等动物为什么会飞和善于飞,而常见的同为鸟类动物的家鸡、鹅、鸭等为什么不善于飞或不会飞的疑问。此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家鸽的解剖录像,观察家鸽、乌鸦等动物的剥制标本和解剖浸制标本,并引导学生从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以及生物体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对家鸽等大多数鸟类动物善于飞翔的特点和部分鸟类以及其他种类的动物不会飞或不善于飞等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从而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在自学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不仅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四、点拨解疑,明理强化,共同探究
  
  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教师给学生指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且和学生一起共同探索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学生发现不了问题的时候,教师需要在不可疑处设疑点,在没问题处找问题,把学生引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同时教师又要善于点拨,启发诱导,指明方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在《蚯蚓》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准备了足够的蚯蚓活体,让学生自己观察其形态结构特点、运动方式。学生积极性很高,但往往局限于对表面现象的观察方面。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学生学会探究问题的方法:在观察时不仅要用眼睛看,不妨也用手摸一下,自己有什么感觉,蚯蚓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会有那样的反应等。如此让学生的眼、手、脑多种器官联合活动,学生们观察仔细、思维活跃、讨论热烈、探索认真,问题就在非常良好的精神状态下一个个解决了。一旦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知识,学生会欢呼雀跃,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体会到探索的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有些内容不是仅靠教师的简单引导、学生自学探究就能理解掌握、建构成为学生自身知识的,往往需要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同探究以及教师的点拨释疑。如《光合作用》一节课的教学中,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可解决一些问题。但对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机理,仅靠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学生之间的探究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过程中释疑破难,同时还应对探究情况画龙点睛的简要归纳、概括要点,使学生掌握方法,理清概念,明白道理。这样才能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施探究式教学,其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安上想象的翅膀,释放更大的思维空间,搭建展示创新才华的舞台,使学生在思维方式上彻底甩掉条条框框的束缚,对于教学内容进行自由的、发散型的、多维型的、多层次的质疑,敢于标新立异。例如讲《基因》,学生会提出:基因疗法是怎么回事?克隆是怎么回事?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干什么的?我们能否把人类已取得的科学文化知识直接输入到大脑细胞的基因中节省学习的时间等等问题。在课内,教师首先应有目的、有重点、适时启发学生思考,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养成对新问题、新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最大程度地发挥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在启发、讨论发言时要注意典型性和方向性,对于讨论中引出的一些“奇谈怪论”可留为作业,并开列解答这些问题所需要的参考文献,让学生在自学释疑的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在心理上得到极大的满足,进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五、激励评价,强化实践,引深探究
  
  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局限于课堂的时间与空间扩大到课堂之外,到社会生活中去探究,给学生更多读书、动脑、动手、实践、探究的机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又要对学生运用的探究方法给予适当的总结和引导,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同时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与人类的衣、食、住、行和生产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务必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生物学习的方法,为终身进行学习探究奠定基础,这正是探究式教学的目的之所在。探究式教学能够通过启发和讨论激活学科知识,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在自我发现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实现教育是受教育者自己的教育,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启发和讨论必须基于学生对大自然、生活和自身的基本认知,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同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或课余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索精神。如《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章节的教学,指导学生调查分析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状况,不仅进一步延伸了学生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夯实了课内的基础知识,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视野,使学生学到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使学生受到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朱益鸿.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点拨引导.文教资料,2005(24).
  [2]窦常忠.“学生自主探究” 老师干什么.内蒙古教育,2005(2).(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