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

作者:余广俊




  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也是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十分广泛,但很分散,而且利用率低,每个学校都小而全,但生源不足,规模效益差,服务功能仅仅停留在狭义的学校教育上,加之办学模式陈旧,缺乏发展活力,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形不成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必须进行整合,优化资源利用,拓宽服务功能,开发优质教育资源。现就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谈一点看法和建议,为农村基础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一、农村基础教育的资源现状
  
  1.农村基础教育资源十分广泛,但很分散,教育资源利用率低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农村有小学440284所,占全国小学的79.53%,在校生数85037183人,占小学在校生数的65.35%;全国农村有初中学校41942所,占初中学校的54.28%,在校生数34284664人,占全国初中学校在校生数的55.59%。农村小学和初中学校无论从数量占有率上,还是在校生占有率上都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教育资源十分广泛。然而,却分布在地域广阔的农村,教育资源十分分散,几乎每个村都有一所小学,每个乡都有几所初中,但学校规模都不大,教学资源利用率低,办学效率不高。
  2.农村学校生源不足,规模效益较差
  据有关资料统计,2000年全国农村小学校均在校生约193人;农村初中校均在校生约817人。由此可见,农村学校生源不足,加之农村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造成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差、教育落后,办学效益较差,难以发挥其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影响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3.缺乏寄宿条件,不能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需求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交通、信息的条件改善,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对教育的需求也在发生新的变化,尤其是农户在解决温饱进入小康以后,希望子女能到管理正规严格、有寄宿条件的学校上学,使子女有更好的成长学习环境。在河南省兰考县,一位将子女送到民办学校上学的家长告诉我们,他送子女到民办学校上学的主要原因是民办学校管理严格,能提供住宿,教师教学认真,对优秀学生有奖励机制。可见,民办学校已瞄准了农民对子女教育的新要求,建立起了满足农民需求的办学新机制,弥补了公办学校办学功能的缺失。
  4.普通教育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缺乏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虽然十分广泛,但能满足农民需求、有寄宿条件的学校为数不多,且建立公办寄宿制学校尚在改革试点阶段,未得到普遍推行,多数学校办学模式陈旧,不具备寄宿条件,难以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新需求,加之学校本身存在一些弊端,缺乏发展活力,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充分调动,很难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形成了当前普通教育资源丰富,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的现状。
  
  二、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原则和方向
  
  为适应农村教育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合理布局、结构优化、功能健全、机制创新的原则,对农村基础教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整合的方向主要是建立寄宿制学校,拓展服务功能,开发优质教育资源。
  1.合理布局
  既要着眼现实,又要放眼未来,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综合农村建设规划、社区建设、人口状况、交通条件以及方便群众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布局规划。整合后的学校拟建在乡镇所在地、农村集市或农村社区中心,这样既可以发挥农村学校的教育辐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又可达到交通便利、方便群众的目的。
  2.优化结构
  小学教育应以乡镇中心小学为依托,调整合并初级小学,建立完全小学;初中教育应注意初中后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流;高中教育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水平,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人才。
  3.健全功能
  应按建立寄宿制学校的要求,完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健全其功能,为学生提供寄宿等服务,增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互补的功能。同时积极进行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方式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倾向,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加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积极探索建立教育质量检测和督导评估体系,不断涌现出人民需求的优质教育资源。
  4.创新机制
  应引入竞争激励机制,进行机制创新,增强发展活力。首先要制定完善的学校评价机制,健全考核体系和考核指标,对学校进行科学公正的考评。其次要制定完善的学校质量监控体系,对学校的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控,尤其是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标准。三是要制定有利于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的奖惩机制和标准,充分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使教与学产生良性互动。
  
  三、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化为学校与学校的合并,需要周密策划,精心组织,各方配合,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实施。既要有科学可行的方案,又要有具体的实施措施和组织保障。
  1.整合方案的制定
  在对各县的基础教育资源情况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县情进行方案的设计。对平原县,可以县为单位进行布局;对丘陵县和山区县,可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布局;在学校布点方面,要综合农村建设规划、社区建设、人口状况、交通条件以及方便群众等方面的因素进行布点;在学校发展规模方面,应根据人口居住状况、交通条件而确定,交通发达、人口居住集中的地方,学校规模设置可大些,交通不够发达、人口居住分散的地方,学校规模设置可小些,总之要因地制宜,方便群众。布局确定后,再制定实施计划,可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分批次有步骤地实施,条件成熟的先实施,条件不成熟的,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实施,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是科学可行的。
  2.新校址的选取与建设
  在新校址的选取方面,尽量利用原有的教育资源,不新铺摊子,以节约成本,只考虑扩大规模问题,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校舍扩建和教学设施的添置。在教学设施的添置方面,尽可能把原有的设施都利用起来;校舍扩建方面,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土地和资金,可采取以下措施解决:一是对原有的校舍和土地进行盘活和置换,对撤并学校的房屋和土地,通过资产评估,置换给所在的村,由所在的村负责调整出同数量的土地并预付房屋拍卖价款,再通过乡镇协调,置换到新校区,用于新校的建设,这样既可解决新校扩建的土地和部分资金问题,也盘活了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了整合的遗留问题,不足的资金部分,可采取国家和地方财政各投入一部分的办法解决。
  3.实施的组织保障问题
  方案制定出来后,要有一个机构来实施,各县的政府应成立一个组织领导机构,这个机构应由县领导挂帅,成员应包括教育局、农业局、财政局、人事局等部门以及各乡镇的负责人,落实好分工,教育局负责方案的具体实施,财政局负责经费和资产评估,农业局负责村政建设规划,人事局负责人员分流,各乡镇配合做好协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使方案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温铁军.三农问题之不同于农业问题.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2] 吴怀连.农村社会学.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1.
  [3] 曹锦清.中国农村转型:转向何方.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
  [4] 张三继,任家琰.构建农村教育体系的思考.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1).
  [5] 谢建社.构建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教育管理体系.探求,2007(1).
  [6] 张一平.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结构的演变.兰州学刊,2006(6).
  [7] 冯广兰.当前中国农村教育的困境及解决对策.当代教育科学,2007(1).
  [8] 段维龙,李晋,张建华.农村教育综合改革是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选择.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
  [9] 李瑞祥.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4).
  [10] 韩曦.新时期农村教育功能定位思考.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3).(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