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和谐社会背景下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化

作者:于善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建和谐社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具有一批整体素质、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作为新时期的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角色,从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不断提高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学识水平,提高整体素质,以适应和谐社会现代化的需要。这是关系到体育的职能,也关系到体育教师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国学校体育管理目标的重大问题。本文结合我国学校体育的实际,探讨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化,旨在使体育教师适应和谐社会,进而使学校体育成为体育科学知识创新的制高点。
  
  一、体育教师角色的基本特征
  
  1.体育教师具有教学型特征
  传统教育观点普遍认为:学校是教育机构,其唯一职能是培养人。而教师作为教学工作的承担者,其唯一职能当然是“教学”。因此在过去的相当一段时间内,一些学校是不鼓励教师进行高深研究的,只要教好学生就万事大吉了,“学术研究”仅作为教师的一种个人爱好和追求。但随着社会经济化、科技化的发展,教师寻求真理、创造知识,肩负教学、科研的双重职责,从而使教师的职能发生了重大变革。但毕竟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以“教学”作为其唯一职能一直延续到今天。
  2.体育教师须具备技术型特征
  体育教学与其他门类学科教学不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角色多样,风格不一。从学科分类看,体育课程归属于技艺类学科。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以身示范,鉴于此,许多体育教师将“技艺性”简单地理解为上好课、教会技术,有的甚至将体育课变为技术教学课,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技术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明显的技术型和经验型特征。
  3.自我封闭性特征
  封闭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必须牢牢地控制学生,传授现成的书本知识,是知识的输出者。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关系。传统的教学观,以知识、技术传授,教师和课堂为中心,以教论学。教师工作的重心在于备好和上好每天的1~2节体育课,课上得好坏在于是否让学生掌握了、更确切地说是记住了教师计划要传授的“知识点”或技术要领。作为知识输出者的角色,比较重视有形的显性价值,强调统一的标准、规格,体育教学沉没于各种技术规格的确认和各种符号的逻辑演算中(脉搏测定、绘制各种心率曲线图等),这种“只要在数学上、逻辑上是正确的便被认为是真理。而价值观及申论事物、行为、过程、人的本质的真理不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被舍弃一旁[1]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这一无形的潜在价值。即便明明发现学生对所教的东西不感兴趣,教师也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硬“拽”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上。结果学生上体育课时无精打采,而在自由活动时却兴高采烈。教师对学生在其他活动中的学习不仅很少加以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与组织,甚至漠然视之,放弃指导与促进。这种把教学狭义化为以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课堂教学和专项化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压抑学生对运动的欲求,限制他们对运动乐趣的体验,对“规范”和“标准”的盲目追求,打乱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在没有体验到运动乐趣之前就已经厌倦它了。这与日益发展的体育科学缺乏联系,表现了自我封闭的特征,和当今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很不适应。
  研究认为,学校体育的发展,如果没有科学的渗透,就无法持久地发展下去,体育教学如果没有科学的支撑,也只能进行低水平的运作。体育教师如果不积极主动去探索和创造知识,就很难适应现代和谐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而被改革的潮流所淘汰。因此,体育教师必须尽快转变角色。
  
  二、体育教师的角色转化
  
  1.从一元化教学型转化为多元化教学科研型
  学校体育领域里体育科技基础薄弱,还不足以肩负起“科技兴体”的重任,难以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要求体育教师既要从体育角度看体育教育,又要从“科技角度”来发展体育教育,探索知识、创造知识,迈向体育教育科学的“制高点”。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带动教学,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加强,这将成为和谐社会体育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2.由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以工厂为模特儿设立起来的大众教育,……在它的背后还存在着看不见的、隐蔽的课程。……这就是:第一,守时;第二,服从;第三,惯于机械性地重复作业。”[2]传统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从教学内容到方法都采用了工业社会的标准化管理方式,重机械训练、轻创造性培养。机械刻板的课堂教学,付出的代价是无数学生生机和灵气的泯灭。在承传式教育中,教师只能以社会制度文化的“传音筒”和“代言人”的角色进入学校教育过程,对社会主流文化不能有丝毫的“歪曲”与“篡改”,不能有任何自主、自我的主张,因而,也不可能有自己的性格及思考。在体育教学中“墨守成规”,“形而上学”的现象俯拾皆是,如快速跑时要前脚掌着地(一直认为是正确的其实是错的);不该分解的练习硬要分解练习等。所以如此,皆因前辈、教科书如是说[3]。这种模式所追求的是学生能够运用继承来的知识经验和原则、方法去解决将会重复出现的问题。而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则被视为可有可无。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以对人类所积累的社会经验的传递、接受与复制为特征的承传式教育模式面临巨大挑战,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急剧增长使得人们从过去注重以记忆和模仿为特征的学习转向注重以多样化和创新为特征的学习,和谐社会发展需要有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主体性的发展作为人的发展的实质与核心,已经成为我们今天的教育目的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现代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因而教师要由书本知识的复制者转变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者。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主体性活动获取直接知识经验的观点受到广泛的重视,并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实际教育行为,教师将越来越多地重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与和谐社会发展变化相适应
  学校体育要适应当今和谐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要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具有“不变”和“应变”相结合的能力。所谓“不变”,即体育教师应始终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提高体育素养的职能不变。所谓“应变”,即体育教师应当具有探索体育科学知识,创造体育知识,追求体育真谛观念的应变能力。
  
  三、体育教师角色转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科技是体育发展的动力,现代高科技对体育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科研还比较落后,尤其是对交叉学科的研究方面显得比较被动和迟钝,随着奥运会的到来,学校体育必须与世界接轨,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有待去进一步研究。体育教师作为学生体育健康的指导者,必须转化自己的角色能力去为教学科研服务。
  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学术素养和创新潜能。因此,也只有不断地发现体育的真理和传递体育科学知识,才能为打造高素质人才提供科学依据。学校是具有高学历和高科技人才的集合地和发源地,而且具有体育科学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优势,因而理应成为体育科学知识创新的制高点,也为创造知识,登攀体育科学高峰创造了条件。
  总之,从整个体育事业和体育发展战略出发,培养一批教学与科研结合型教师是完全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具体执行者,从个体而言,必须努力体现多个职能多元化发展,以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求。
  当今科技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学校体育如果没有科技的渗透,也就无法持久地发展,体育教师如果不去积极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整体素质,探索知识、创造知识,进行有效的角色转化,就很难适应和谐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而最终被时代潮流所淘汰。
  
  参考文献
  [1] 孙志文,陈永禹.现代人的焦虑和希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
  [2] [日]筑波大学.现代教育学基础.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3] 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 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3).
  [5] 杨贵仁.大学校长谈体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文件,国发1994(4).
  [7]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