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体育隐蔽性课程改造研究
作者:陈老虎
体育隐蔽课程的内容构成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物质文化要素,主要由学校内部的各种体育物质、物理因素构成,如学校体育场地、器材等。一类是精神文化要素,包括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学校中所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教师人格等。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教育,提高体育教育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介入到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对显性课程的顺利吸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体育隐蔽课程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不管未来社会如何变革,人类生活的本质应该是越来越趋向于“人”的生活,而不是“物”的生活。这就需要精神文明的滋润,以充实生活的内涵、提高生活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因此,应形成以科学主义为基础,以人文主义为价值方向的新的教育目的观。在如此的社会发展趋势之下,在第40届国际教育大会上,许多代表指出,教育面临双重挑战,培养学生既通晓科学技术,又具有人文价值的素养,呼吁把“人的因素”作为超越其他一切目的的首要问题来考虑。他们认为,“按照人的本性,学生需要的是精神与体质、大脑与肌肉、健康与良心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一个人于内在世界中各因素能协调平衡地发展。就必须使学生接受整体性的教育,尤其要重视在唯理性教育模式视野之外的非理性因素和非逻辑因素的作用。隐蔽课程正是在这方面可以发挥它特有的功能。由于它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新鲜经验,如学校的特性、同伴文化、学校气氛及文化、教师期望等等也纳入到课程中,从而使显性课程和隐蔽课程的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更为完整的总体经验。因此隐蔽课程是培养具有丰富个性和完整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应被吸收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程。
二、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界定
隐蔽课程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属概念应是文化,文化作为人类创造的财富,是外在于它的学习者、接受者而存在的。体育隐蔽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和隐蔽课程,揭示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应体现这两种课程的共性。体育隐蔽课程的构成成分为除体育显性课程之外的体育文化。体育隐蔽课程是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体育隐蔽课程与体育显性课程构成了体育课程的整体,共同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立足这些要点,我们可以尝试将体育隐蔽课程定义为:学校范围内,按照教育目的和学校体育目标、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三、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特性
从体育隐蔽课程的本质及其表述中,可以推演出体育隐蔽课程的种种特征。概括而言,体育隐蔽课程主要以隐蔽性、多样性、持久性等为特征。
1.隐蔽性:像体育隐蔽课程一词所表述的那样,它对学生的影响不是像显性课程那样直接的、外显的,而是极其隐蔽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痕迹不明显,看不到教育过程。而不带任何逆反性不会产生任何被迫感,是深藏于显性体育课程背后,或隐蔽于学习活动的各种过程、细节、状态之中的。学生进行学习时,会不知不觉地接受隐含于上述各种情况和细节之中的体育隐蔽课程的影响。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学到了如何遵守社会规范和发展了人际交往的能力。
2.多样性:体育隐蔽课程涉及到学校体育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校园体育物质、精神文化的环境,体育教师的人格和教育行为、体育学习气氛等等,范围相当广泛,形式多样。从时间上空间上,从一切可能的渠道包围着学生。
3.依附性:体育隐蔽课程的存在需要借助于某种客体才能传递它蕴含的文化,发挥其功能。体育隐蔽课程的承担者主要是具体的人、事、物及相应的活动中。例如体育显性课程、体育教师、校园体育物质环境、体育气氛等等,离开了这些客观的载体,体育隐蔽课程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体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意向正是随着这些不同的载体传递给学生,并且不断地沉积下来,产生相应的心理结构。恰似春雨一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易接受性:现代心理学证明:人的理智和情感、有意识和无意识,是人们始终交织进行而又不可分割的活动。当这些活动处在最和谐的状态时,也就是人们的活动最顺利最有效的时刻。体育隐蔽课程正是建立在人们的认识是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和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相统一的这一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由于隐蔽课程具有隐蔽性,这种特性使隐蔽课程具有某种潜在优势——学生在获得显著课程的事实知识体系的同时,用一种潜藏于内心深处的摄取机制,“自觉”地接受了隐蔽课程的影响,它不带任何逆反性,这样,既有利于认识体系的顺利构建,也有利于非认识体系的成长。例如,在体育教育中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民主的教学气氛,在一种轻松自然的状态中进行学习,彻底根除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所以说体育隐蔽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是他们不易感觉到的,因而是自觉自愿的,是容易接受的。
5.持久性:体育隐蔽课程效果的保持时间较长。如果说有些显性体育课程中学过的知识和动作技术考过就忘,但学生长期在体育隐蔽课程的“熏陶”下往往会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例如对体育的态度、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行为方式等,则有可能长期保持下去,甚至能够持久地伴随人的一生。
6.愉悦性:所谓愉悦性,主要指学校在实施体育隐蔽课程的过程中,具有寓教于情、寓教于乐的特点。因为,体育隐蔽课程是偏重于情意方面的学习,往往使学生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优良的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在愉快、融洽的体育教学气氛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中,使每个学生乐于自觉地接受其影响。一般来说,体育隐蔽课程对人的这种教育影响具有较强的情感色彩和非理性特点,它不会导致受教育者紧张或疲劳,更不会造成抵触情绪。而会在一种陶醉、愉悦、亢奋和激动等心理状态下被“熏陶”、被教育。
四、体育隐蔽课程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要素
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是由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无形的因素构成的(但也不排除一些实体性的精神文化),它对师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乃至整个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的潜在影响力。因此我们决不能忽视它,对之进行规范设计,成为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内容。
1.在学校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体育教育活动同其他人类实践一样,都是在交往活动中展开的。人们的认识不可避免地带有交往性、群体性。群体中人际交往产生的心理互动所形成的社会心理定势对个体的认识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影响极大。因此,通过体育活动建立学校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体育隐蔽课程的重要内容。
2.学校、班级中所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这主要是指学校、班级气氛中所形成的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体育教育中的心理气氛;有关体育方面的规章制度等。经过规范后所形成学校、班级中的制度与非制度的体育文化。例如:体育节;通过墙报、广播、校报进行的有关体育方面的宣传;图书馆里的体育期刊、杂志、图书等构成了体育隐蔽课程中一种不可缺少的要素。这些要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情感的形成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3.教师人格与教学行为、领导方式: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特别是对学生的社会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勒温等人的研究表明,民主的、专断的、放任的三种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成绩、品德、人格发展的差异。另外,体育教师这一职业的示范性特点表现得更为强烈。体育教师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育观念、教育方式、行为习惯等无不作为个体文化以内隐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因此,对于这些文化要素则成为体育隐蔽课程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体育隐蔽课程的构成要素中,体育物质文化都是有形的、看得见的、相对静态的;体育精神文化大多是无形的、看不见的、相对动态的。体育隐蔽课程的结构就是有形和无形、动态和静态的多种文化要素的有机结合。体育隐蔽课程的两大组成部分及每一部分的各要素之间都在密不可分的相互联系中存在着。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彼此促进。
总之,体育隐蔽课程是一个要素繁多、结构复杂的体系,体育隐蔽课程建设是一个需要多学科通力合作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昊康宁.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1998.
[2] [美]威廉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1997.
[3] 息中平.挑战与应答.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4] 刁培曹.教育文化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5] 任保国.对体育课堂教学中互动与沟通模式的研究.体育学刊,1996(3).
(责任编辑孙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