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催动心理认知感悟实现高考有效性教学

作者:刘应芬




  语文学科要实现高考的有效性教学之关键,应将高考的内涵、外延与素质教育教学的内涵和外延凭借课堂教学渠道实现二者的对立统一,找准二者的交汇点和契合点,并充分假借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感悟高考各知识点、能力检测点与课堂素质教育教学所关涉的各知识点、能力训练点的联系及其规律,引导他们将语文课堂审美鉴赏的内涵与外延跟应试考试的内涵与外延及解题技能技巧训练有机而适时地应对链接,真正实现语文教学“以人为本”,以达成基础教育高段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教学的深入进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学生应试高考取得佳绩相辅相成。
  
  一、初始课堂,解构神秘
  
  应届新生入学伊始,应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探究课程标准、教材、高考应试试卷、考试大纲四者的关系,明确其中的知识、人文、能力训练的相互联系及规律性。
  探究《语文课程标准》,让学生明白它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它规定了本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材的编排、教学过程的设计、评价的开展、学生的学习都不能脱离这个核心,以此真正实现让学生明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探究语文教材,让学生明白它是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需要而编写的语文课堂读本,是《语文课程标准》的载体,是语文教师进行课堂阅读审美鉴赏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实现师生进行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媒介,是作为学生获得知识、训练能力、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的依凭。引导学生认识教材的编排体例、结构体制、知识模块及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认识能力训练的层级梯度。使学生在充分认识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学习、知识归类,技能训练时能做到有计划性、目的性、模块性,处理好能力训练难易度,并使之呈现客观性、连贯性、系统性和综合性。
  探究升学考试大纲,让学生明白它是就课程标准对国家培养人才内涵与外延的要求细化,是考试试卷编制的题型呈现形式所包容内涵的设计指南,是在完成基础教育高段学习后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的日常学习行为指南。
  探究升学考试试卷,解剖试卷的各大组成部分对于《课程标准》、《考试大纲》的反映状况,对于语文教材各个知识点的呈现形式,突出知识、能力层级状况,让学生充分了解自主、探究性学习文化,归类总结知识,成竹于胸,行动有的放矢。
  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合理适时地进行考试,可以发现自己在国家关于人才发展要求方面的表现如何,反思自己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方面是否达到了国家对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以及对人才培养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认识到科学的考试内容一定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而平时建立阶段性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考试制度,不仅对于自身的发展可以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而且是帮助教师找出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果的可靠依据,有效地促进教学改革,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以此,激发学生产生对考试的乐趣。总之,通过以上解读与探究、感悟,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找准高考考点与语文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与形成的交汇点和契合点,还为学生终身发展中应对各种层级的考试时能依纲据本分析考点,制定目标,明确方向。
  
  二、课堂阅读鉴赏,获取解题方法技巧
  
  1.以文本为范例,探究知识积累方法,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文章是由内容与形式两大部分构成的,其中包括文字层面、文学层面、文化层面、表达层面的内涵。这既是每年高考考试出题所涉及的范畴,也是课堂教学审美鉴赏的内涵与外延。
  (1)鉴赏文本内涵,感悟汉语基础知识积累方法。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指导文本鉴赏,根据教材所提供的范例作品探究感悟文字层面内涵(包括字、词、句的语法意义与语汇意义)的方法。如积累生字新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文本中感悟汉字特点——形、音、义的结合体,在积累过程中必须是三方面结合起来,不能割裂,理解内容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并与实际生活相链接,以求准确地积累语音,恰当地理解字义、词义和句义。同时,兼以汉字的形体演变、造字法、结构方法和检字法,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音、形、义。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时应自觉地审视每一个汉字的形、音、义,加强对多音多义字、同音字、形似字在具体语境中的比较理解识记,做到有效理解积累。课后要求学生将积累的生字词在语音、语义、字形方面,理解积累句子语段时候总结出带规律性的方法相互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积累知识的方法。鼓励学生坚持说普通话,以加深识记汉字语音语义,要求学生在平时的课外阅读中,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随时带着审慎的思维用汉语普通话语音去识音辨义。
  (2)文学文化层面知识积累,理解文本内涵。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因此把握文章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结构,研究文章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内在联系是理解文章审美内涵的重要手段,这也是高考考试涉及的主要阅读考试内容。所以,首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并积累各类文体常识和各类文章体裁结构形式。再通过课内文本内容鉴赏以加深感悟,并加强课外练习,以形成学生自己个性化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如记叙文、说明文常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文本阅读中能快速地找出它的总起、分述和总结部分。议论文的结构形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确为使文章表意通顺连贯、结构严谨,作者往往会采用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等词语来体现文章思路,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等在行文中是起衔接上下文的作用。在复习归类积累这些文体结构形式的同时,通过课堂文本赏析适时地引导学生感悟,通过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快速地审视把握文章的思路,理解文章的内容,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具体运用,加强感悟。
  积累各类文体常识与作家作品、文化常识,探究将教材作品所涉及的作者回归历史,了解其作者的生平与创作,了解作者所生活的社会历史状况,以便知人论世,准确地体悟文本内涵等方法介绍。
  总之,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必须以具体的文本赏析为前提,加强理论积累与实践结合具体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提高语言表达技巧,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思维。
  2.范例赏析,训练快速获取信息的技巧,形成良好的心态
  (1)定时定量,提高筛选信息速度。笔者认为应该从高一年级新生的语文课堂教学入手,利用教材文本,以不同体裁文本为出发点,定时定量,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的能力。如面对一篇四千字左右的议论文,要求学生用三分钟时间鉴赏:第一分钟整体把握,能准确地说出中心论点;第二分钟在加深理解后能找出文章的总起段、总结段、过渡段(或者过渡词),拟出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关系,论据与论据、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归纳出段落大意,概括出中心思想;第三分钟时间扫清字词障碍,拟出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句群的理解,并能对整篇文章从内容到形式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完成对经典词句、优美语段的积累。二是通过单元知识归类总结、模块知识终结性测试、考前的综合测试等定时定量加强集训,并将这种定时定量的阅读方法延伸到课外阅读及课外日常生活。长此以往,就能实现让学生面对问题能迅速高效地思维,博闻强记,而面对容量大、能力层级要求高的高考考题,可以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减缓紧张情绪。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