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试论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作者:余 柯




  近年来,随着各中小学校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向纵深的发展,人们对学生课外活动的三大功能(即出人才、出成果和导向功能)的认识越发清晰。校园中学生科技骨干大批涌现,课外学术论文、科技制作与发明、社会调查报告等成果日益增多,校园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学习风气进一步好转,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已为许多学校所认同。
  
  一、课外科技活动的特点
  
  课外科技活动泛指科技制作、学科竞赛、实习实践、科研助手、发表论文、科学调研等。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实践性。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科技活动更侧重于实践性,学生必须把学到的知识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中,使活动产生预期的绩效。二是主体性。课外科技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学生主体性行动。在活动中,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充分发挥和展示个人的爱好特长。三是灵活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来选择,因此它可以是跨学科的。形式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是推广性的讲座,包括灵活多变的小型沙龙,也可以是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学术论文、学生课外科技成果报告会、展示会等。四是社会性。服务社会是学生科技活动发展的必然产物,而社会支持又会有力地促使科技成果社会化。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目前,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已有了广泛的产学结合,科技作品转化为现实产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作品的针对性和社会性也不断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社会意识也在与日俱增。
  虽然目前国家、社会和学校对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支持,而且这项活动近年来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竞赛由于过分追求“个体”和“结果”,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变化。许多竞赛出现了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和弄虚作假的情况。教育体制改革滞后,缺乏相应的激励、保障、管理机制,有关职能部门和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远没有得到发挥。各校重视程度不同,人、财、物力投入相差较大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发展极不平衡。课外科技活动参与面不够,存在“精英教育”问题,这些都大大制约了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二、课外科技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功能剖析
  
  1.课外科技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形载体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起到了直接的激励作用。一方面,正是在参与课外科技活动的实践中,广大同学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树立起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激活了“追求什么”和怎样努力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氛围,进而带动并感染周围一大批学生积极投入科研,并通过科研了解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激发求知欲和研究兴趣,增强创新意识。
  2.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孵化器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是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个人家庭背景及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小组同学通过彼此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取长补短,树立起团结协作的意识,使多个个性、多个发散思维交织在一起,起到了相互启发和点拨的作用。产生出新颖而又有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体现了创新合力的效应,使学生理解到,每项操作、每个课题、每个小制作必须密切协作才能较好地完成。同时通过对每个小组成绩的点评和奖励,激发学生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3.课外科技活动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阵地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创新实践。由于目前教学体制和教学资源有限,学校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组织更多的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因此,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更多还是在课外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一大功能就在于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环境气氛。高水平创新人才不是人为地“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鼓励创新的环境中,通过自我奋斗,克服困难,一步一步闯出来的。课外科技活动在激发学生发明创造和技术革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深化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对进一步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建议
  
  1.改进现有科技竞赛办法
  科技竞赛是开展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抓手,但是现行的科技竞赛体制,主要是根据成果本身的水平来评定优劣,对于成果是以怎样的形式产生以及竞赛者在其中真正的贡献,评奖者并不是十分关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进行创新教育所必须格外重视的。阿恩海姆认为,“创造力不能从它产生的结果来证实……创造力是认识、行为和意志的充分展开,这是一个过程”。从教育角度来讲,显然创造力主要体现在过程中。所以,我们应大力交流学生创新活动过程中的收获体会,而不过分重视成果本身的水平和价值。
  2.健全和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运行机制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着眼点应该是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这也是一种学习。学习追求广泛性,当务之急是改变学生课外科技竞赛评价机制,不能把学生课外科技成果的创新和效益与对专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活动成果一样要求。这样,才可以消除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神秘感和敬畏感,使人人都能成为课外科技活动的一份子。
  在机制建立上,我们还要进一步完善课外科技导师制。教师对学生的项目指导,不仅能大大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培养了创造性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逐步独立开展创新活动。因此,配备强有力的指导人员是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更好地得以开展的重要条件,应把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和教师工作量、评定职称、评优等挂起钩来,使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每个专业教师的职责。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可以把组织学生开展学术著作阅读、学术讲座报告会、专题研究作为班主任的重要任务,鼓励他们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此外,学校还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激励机制,可以给予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同学一定的奖励。同时也应大胆地让课外科技搞得好的学生免修部分相关课程,使他们腾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科技活动。对学生科技竞赛获奖,在正式刊物上发表了文章等都应给予一定物质奖励。
  3.大力推进教学改革
  加大教育改革力度,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提供空间。我们应该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重个性、善创新”的思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使学生有精力、有能力参加课外科技活动,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供可选择的空间。
  (1)改变学生管理模式,引入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有效管理机制,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参与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做人、做事和求知。(2)改变教学方法,从改革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入手,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求异思维。(3)改革教学内容,在课程内涵上强化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学习中既掌握知识,又学会学习,学会研究。(4)改革教学效果评价方法,在沿用考试手段的同时,拓宽检查、评价的思路,重视对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评价。(5)完善课程教材体系,以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为依据,及时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科技成果内容。
  
  参考文献
  [1] 康书生,宋风轩,鲍静海,赵声.以科研为导向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S1).
  [2] 梅忠义,张玲玲.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认识与实践.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