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现代学校体育教材的价值取向
作者:马 红
表面看来,学校体育教材编写百花齐放,版本众多,但多数版本之间却无大的实质差别,相互模仿痕迹较重,没有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现有的学校体育教材编写还处于经验的、感性的、直觉的层次。理论的匮乏必然无法指导体育教材的编写实践,因此,学校体育教材编写水准一直难有大的提高和突破。学校体育教材建设如何适应新形势,如何为终身体育服务,进一步体现“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和体育学科的发展调整和充实教材内容,使教材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奠定良好基础,这是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
一、当代学校体育教材概念勘查
教材是指具有特定结构,可供学生和教师阅读、视听和借以操作的材料,是帮助教师和学生认识世界、获得发展的一种媒体。教材包含信息和信息赖以存在和显现的物质载体这两个基本要素。
体育教材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狭义的体育教材只是指体育教科书。教科书也称课本或教本,它是根据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等要求而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概念的外延比教科书宽泛,教科书只是教材家族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在大多数情况下,教材研究实质上是指教科书的研究。因此,“学校体育教材”是指学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使用的体育教科书。
教材是组成教学过程的四个基本要素之一。把教材设计与编写理论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来研究,符合教材建设深入发展的需要,也符合学科发展和知识创新的规律。由于学校教材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和知识的发展密切相关,和学科发展、课程的发展密切相关,更和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因此,在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中必须运用相关学科和领域的理论知识和技术。
体育教材是体育课程价值取向的具体化和物质化,而教材的结构体系直接影响着教材的功能,为此,本研究将通过对教材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对各个阶段学校体育教材内容选择的原则与方法、教材结构体系的研究,提出新一代教材应具有的品质特征以及对教材设计与编写的优化策略。
二、对学校体育教材价值取向的审视
价值取向是指某个人或者团体在思考或行动的过程中,不自觉遵从一组价值标准情况下所表现出的行为倾向。傅建明认为:“所谓价值取向是指影响个人或团体对事物所作判断及行为选择的组织化、内在化了的、稳定的理念。”研究教材价值取向主要是讨论什么样的知识最有价值?教材中的知识应体现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编写人员的教育理念对教材设计与编写有哪些影响?因此,教材的价值取向是教材的核心和灵魂,其取向分析是课程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教材编写者对教育理念的判断和选择直接影响到教材内容的选择、教材结构体系的构建、教材评价分析标准的建立等。通过教材的价值取向分析,剔除不合理因素,构建科学合理的教材价值体系,这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必将促进学校体育教材编写的日益人性化、科学化。教材的价值取向是与课程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的,教材是课程主流价值观的物质载体。教材是由一定的内容组成的,但选择什么内容,舍弃什么内容,这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的,而标准通常是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或课程指导纲要。
在教育学理论中一般将课程的价值取向划分为:知识中心、学生中心和社会中心取向。所谓知识中心取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为学生提供系统的、逻辑的学科结构和学习材料;二是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学科知识。这种取向易导致教师中心的倾向。所谓学生中心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应向学生提供有利于促进人的发展的经验,为个体达到自我实现提供机会。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更倾向于依赖学习者的偏爱而确定。所谓社会中心取向,又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把课程看作是向学生灌输社会传统和习俗的动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另一种即社会改造模式,主张课程不应该引导学生去适应现存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课程价值取向的问题,究其根本,在于如何处理个人、社会及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无法割裂的。脱离社会的需要谈人的发展是不现实的,脱离人的需要谈社会的发展是空洞的。而教育又通过课程赋予学生以一定系统而进步的知识、理性思维和决策的能力、自我认知与自我调控的能力以及创造的能力等等,来实现个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背离课程的理性价值,其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及适应和改造社会的价值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要获得令人满意的教育结果,必须尽可能地保证课程价值结构的和谐与平衡,否则必将导致课程价值系统的总体失衡。
三、体育教材设计的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不是一个时髦的概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的近百年中,它已经融入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诸多领域。而回归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的普遍趋向,许多哲学家,如胡塞尔、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和哈贝马斯等,都不约而同地从各自研究领域不同程度地转向生活世界。他们对生活世界虽有不同称谓,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反映了哲学的普遍转向:“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回归”。在这里,我们不想对其内容加以详细说明,只是把握其精神实质。总而言之,生活世界是建立在日常交往基础上的、由主体与主体之间所结成的丰富生动的日常生活构成的世界,它是一个非课题性的、奠基性的、直观的、人的世界,是由人构成的关系世界,也是一个人在其中的实体世界。它具有复杂性、原初性、直观性、基础性等基本特征。
生活世界是人类最根本的家园,蕴藏着丰富的价值和意义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生活世界是构成学生各种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的根基,学生在客观世界中所获得的真理性知识必须根植于其中,予以其丰富的素材。因此,教育活动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本人在生活世界中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取决于他对其的感悟和理解。另一方面,生活世界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获得发展驱动力。生活信念是在具体生活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对生活本身真切的、不需要任何修饰的理解。由于它与人的具体生活境遇相一致,且又蛰伏着生活本身的冲动,因此,它是学生在生活中所获得的各种观念进一步升华的基础,也是学生直面人生、确立人生信念的基础。如果没有生活世界,学生对生活、人生及世界的真切认识便无以形成,超越学科体系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是新教材理念在教材内容上的要求。
首先,生活世界是体育学科体系的基础和意义之源,因此,教材内容不应是单一的、理论化的、体系化的学科知识,而是要给学生呈现体育生活的经验,并把它们纳入到学生生活中加以组织,使体育进入学生生活世界。
其次,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是体育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所在。所以,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呈现必须考虑学生的现在和将来生活的体育需要。因而,教材内容不仅要关注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有理想性,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感悟和追求可能生活,来赋予体育教材的生活意义。相应地,学校体育教材设计与编写也要贴近学生,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的教材才能成为沟通学生体育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桥梁。
总之,体育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强调体育对创建新生活的意义。体育是促进美好生活实现的手段,但体育如何去达到这种美好生活的理想?杜威一再批判教育与生活的脱离,指责传统教育所存在的未能改造生活的弊端。认为教育作为促进美好生活的实现的手段,其基本的方式是“改造”或“改组”。陶行知认为,教育作用于人的生活,实质就是改造人。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所以“我们一提及教育便含有了改造的意义。感化、改造甚至创造,是教育对生活作用的方式。生活需要体育,体育教育的作用在于改造或改进人的生活。如果从生活的纵向意义上看,体育促进人的生长、人的发展,那么,从生活的横向意义上看,可以说体育即对生活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参考文献
[1]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 祝蓓里,季浏.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 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