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缺失的成因与对策
作者:黄福艳
一、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缺失的成因
1.教学目标的既定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定向作用,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当前语文教学中的目标确定,可以发现尚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一是教学目标过度倾斜于认知性一端。尽管新课标明确显示淡化知识教学,突出能力培养与情感陶冶的意向,但仍有不少教师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甚至唯一目标。将知识点的掌握当作硬性的指标,将语文知识及技能作为终极目的而不是学生发展的手段,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二是目标表述笼统、模糊。诸如“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体会文章特点”、“品味人物语言,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之类的教学目标普遍存在。误把目的当作目标,崔允氵郭先生称之为“正确的废话”。学生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培养”了“责任感”、“体会”了“特点”、“品味”了“语言”、“提高”了“阅读能力”呢?教学结果的测量没有可操作性。三是教学目标的静态性。由于目标预制是在教学周期之前,没有充分预计课堂动态教学中学生这个重要的变量,特别是忽视师生之间、生本之间、生生之间这多边互动中可能生成的新目标,导致教学目标游离于学生在特定情境中的生命体验。
2.教学内容的共性化
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由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但很多语文老师缺乏自觉意识去大胆“解构”文本内容,缺乏一种从作者文本转换为教师的教学文本,重新构建一个属于自己、个性鲜明、风格独具的教学世界的能力。或是复制作者文本的已有内容,或是照搬教参及他人对文本的解读,拘泥于文本而裹足不前,这导致教学内容的平面化和共性化。
3.教学方式的单一化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采取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以传授知识为本,以教师为中心,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而不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主动性学习为主,造成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比较弱,学生的才能和智慧得不到应有的展示。
4.教学过程的机械化
为了准确地传授知识,教师预先认真地备课,制定好详细的传授路线,并且写成教案。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执行预先编写的教案过程,在课堂上,强调严格控制,尽量排斥一切意外的因素,排斥教学中的“断裂”、“转变”、“分叉”的理解,确保课堂教学能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教师关注的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状态,而是自己所准备的教案是不是完成了。教学呈现出机械化、程式化和封闭化的倾向。
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缺失的应对策略
1.着眼语文素养,确定准确适切目标
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证明:有效的教学必先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要求是准确。语文教学目标的准确应体现在摆脱“知识中心论”的束缚,定位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其次要求是适切。目标过高,难以通过教学达到;目标过低,学生没有达到应有的发展。所以目标设计要适切,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差异,制定适切的层次清晰的教学目标。有的课文设置的目标太多,在有限的课时中难以企及,这样就需要突出重点目标,简化目标。
第三是注重有效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
有效教学既是预设的也是动态生成的,是充分预设与动态生成的辩证统一。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是有效教学的手段。课堂教学如果只讲动态生成,而抛弃了应有的预设,或者远离教学目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学生想到哪就跟到哪,那么这种教学实际上就是在开无轨电车,是无效的动态生成,没有意义的教学变量。例如有位教师上《背影》,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买的是橘子而不是矿泉水呢?”“父亲爬月台,横过马路,是违反交通规则的。”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失误没有围绕教学目标加以引导,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是买橘子好还是矿泉水好”、“那个时期有没有交通规则。文中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深挚情感被搅得荡然无存。同样,只讲预设,没有动态生成,不能根据教学实际作出灵活的调整和变化,就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2.立足学情,整合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并非一本语文教材或一篇课文就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全部。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注重学科课程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种素材性资源和条件资源。面对众多的资料,对各种教学信息要进行必要的取舍;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内容,才能确保学生通过教学内容的学习有效地促进其发展。在2004年全国青年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来自浙江的王自文老师大胆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学《题临安邸》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两首诗。王老师把这两首内容似乎不相关联的诗歌置于南宋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纳入忧国忧民的主题之中,一下提升了文本的意蕴与价值,使之形成有机的整体。王老师还相机补充了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等诗词,经过与多个文本的交融与碰撞,达到举“三”反一,使三个维度的学习目标得到有机的融合。因此,科学合理地整合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必要条件,也是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应该具有的教学基本功。
3.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有力保障。要转变过去那种由教师讲解代替学生阅读,忽略学生独立、自主、主动学习地位的教学方式,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新的教学方式。
(1)对话式教学。对话指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的信息沟通和意义建构。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挥问题法、讲解法、讨论法的教学功能,设计环节、创设情境、生成意义和焕发智慧;依赖对话引发“未知”的探究,进而在学生探究中发现和组织教学命题;教师在对话中形成关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动态判断,设置“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向纵深发展。
(2)体验式教学。体验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觉发生、情感共鸣、情绪体认和经验钩沉。有效教学提倡体验教学方式,提倡丰富而深刻的感悟,尊重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体验式学习意味着学生亲自参与知识的建构,亲历过程并在过程中体验知识和体验情感。这既是对语文学科人文关怀的体现,也是对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生存质量的关注。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面对文本,教师的讲授不应该一味地是对教材文本知识的总结和再现。教师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生活,利用学生的体验进行教学。
除了对话式、体验式教学之外,还可采用探究式、主体式、问题式(质疑式)、研究式等教学方式。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水平,结合自身特长和风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实现教学方式的优化组合,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4.优化教学过程
过程是形成结论或获得结果而必须经历的持续和步骤。新课程特别强调过程,把过程和方法本身作为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学生在探索新知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体验和多方面的收获,同时要使知识的获得过程成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因此,要落实新课程目标,就应在教学中重视教学过程的策略,优化教学过程。
考查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第一指标是学生是不是课堂活动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这个主体真正以积极主动的状态,深层次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使教和学的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互适应,才能取得最大效益和最佳效果。因此,教师要优化教学过程中“进、合、融、出”的教学环节。“进”是指课前的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的备课、学生的预习。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合”是指创设教学情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兴趣,以及互动、合作的学习方式运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融”是指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让学生敢于参与,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使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达成情感交融的境界。“出”是指对课堂教学的总结评价,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层次化。教师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注重评价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努力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仅从几个侧面分析和探讨了语文课堂无效教学的成因与对策,语文教师应自觉深入地反思无效教学的诸多因素,根据课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师生实际,精心选择、设计适宜的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