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人文教育的误区及改革设想

作者:李雪萍




  人文是对一切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概称;人文教育就是指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使之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与精神的一种教育。
  
  一、人文教育的误区
  
  1.把人文教育等同于人文知识传授
  这是在教育目的上普遍存在的问题。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所谓人文情怀,就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对做人的自由权利、人格与尊严等终极命题的现实关怀与理性思考;所谓人文精神,则是对上述命题的探知勇气和实践精神。目前,我国的人文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严重偏离了这一目的,其主要表现就是,将人文素质教育简单等同于人文知识传授。当然,培养人文素质不可能脱离人文知识,但必须认识到,丰富人文知识只是提升人文素养的途径,而绝不是最终目的。而事实上具备了丰富的人文知识并不等于同时就具备了人文情怀和人文精神。所以,怎样才能将人文教育从单纯知识传授的层面提升至精神素质培养的层面,是一个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究和实践的大课题。
  2.人文教育脱离时代现实与学生实际
  这既是一个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同时也关涉教师的教学方法。人文教育在内容方面有着无比丰富的选择空间,其中,中外许多传统人文经典被视为重要的现代教育资源,这样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必须的。但现在的问题是,在向学生传授这些“经典”时,怎样来建立历史经典与时代现实的内在联系?我们普遍看到,一些教师在传统人文经典的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能够深入纹理,辨析入微,但却进的去,出不来,即不能与时代现实形成有效的思想与精神的逻辑关联。尤其是对于学生的现实处境、身心实际缺乏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导致教与学“两张皮”,无法粘合。这样必然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学”与“用”互不相干的错误心态,必然影响到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热情和参与积极性,进而失去一个青少年、一个知识人对于国家、民族与人类命运的关怀责任。2006年获得美国“克鲁格奖”(该奖被誉为人文诺贝尔奖)的华人学者、儒学大师余英时先生,一贯倡导知识分子要关注社会现实,他在《士与中国文化》一书的自序中曾就“知识人”这一概念作过如下阐释:“所谓‘知识人’,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同时还必须深切地关怀着国家、社会以至世界上一切有关公共利害之事,而且这种关怀又必须是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毫无疑问,关怀那些“超越个人私利”的“有关公共利害之事”,就是一个现代知识人应当具备的基本品质。
  3.把人文教育等同于搞文化活动
  这是在教育形式上普遍暴露的问题。培养学生的人文,肯定要借助多种教育形式,形式是否丰富多样对教育目的的实现起着直接作用。但是,人文教育并非搞几项文化活动、玩几个形式花样就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自然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个系统的、多维的、全方位的教育“合力”的共同作用。这种教育离不开各种不同的教育形式,如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组织人文实践活动等,但任何一种教育形式都是在与其他因素的相互配合、相互呼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中才能发挥应有作用,这“其他因素”既包括其他教育形式,也包括教育内容、教育管理、教育环境、教育理念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这诸多因素在教育目的指引下的和谐统一,也就构成了一种“人文文化”,这种文化才能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精神气质,进而积淀成一种“文化根性”。有了这样的根性、这样的气质,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才是深厚的、稳固的,才能为将来创新人生、成就伟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4.以人文教育替代其他教育
  这是在学科结构、课程设置上出现的一种认识偏差。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领域对人文教育的逐步重视,也产生出另一种极端化思想,即以人文学科教育替代某些思想类教育,如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甚至个别地方还显示出以人文教育冲击专业教育的趋势。从学科意义上讲,人文教育并不只限于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这些固然构成人文学科的主干,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乃至其他各种非人文类专业教育中,都包含着人文因素,都可以提升和转化为人文精神,它们之间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融、互渗的关系。从大的概念上讲,人文教育就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心理教育等内容。只是由于目前各级学校普遍存在着忽视人文类学科体系建设和文化传统教育,科技至上倾向和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严重,培养出的学生文化根底浅薄、文化素养欠缺,我们才特别强调从某些较为典型的人文学科方面入手,以求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确的是,学校培养的人才,应是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全面发展就意味着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能够得到综合、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只有这样的人才素质观,才符合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长远要求。所以,如何正确摆放人文教育在学校学科结构、课程设置中的位置,同样需要我们对之作出科学的、理性的思考。
  
  二、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设想
  
  实施人文教育,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的人才战略构想为目标,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确立现代大教育观念,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人文教育在各级教育中的地位,着力改进教育管理机制,在人文教育内容的选择及教育形式的创新方面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
  1.在观念认识上,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克服以往人才培养中的极端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
  一方面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为社会建设服务、为经济发展造就适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另一方面,也必须警惕因之而带来的急功近利思想及教育短视行为,将中国教育无形中降低到为社会职场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岗前技能培训的低水平、低层次。对中国教育而言,如何在继承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本国国情及社会实际,对国外先进教育经验加以认真学习及合理借鉴,也许正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重要问题。
  2.在学科建设上,真正确立人文学科的应有地位,创立均衡、和谐发展的学科结构模式
  前面我们讲人文教育不等于人文知识传授,但人文教育又必然依赖于科学、合理的人文学科设置。在各类办学性质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学校,怎样开展人文学科建设,是一个特别值得专门研究的课题。限于篇幅,本文只择要强调两点:一是必须考虑学科结构的相对均衡;二是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就是一定要处理好侧重选择与一般覆盖的关系,不可过于“剑走偏锋”。
  3.在教育管理上,要遵循人文教育规律,尊重人文学科特点,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人文教育是一种侧重学生内在品质、情感修养的教育,这种教育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相当的教育激情和精神投入,在教学方式、教学节奏、教学风格等方面也就自然更见个性特征。对此,教育管理者一定要遵从人文学科自身规律和特点,尊重教师的教学个性,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敢于突破机械条框,一切从学生人文是否真正得以提高这一标准来实施管理与考核,把硬性的量化指标与弹性的模糊考评有机统一起来。
  4.在教育内容上,要根据自己的办学特点及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国内外文化精髓,在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文教育内容体系
  选择人文教育内容,是我们以往实施人文教育中最感头疼的事,因为人文学科本身的广博性及人文发展历史的悠久性,致使这种选择工作变得日益艰难。怎么办?我们的建议是:一选经典,二求质量,三重文本。在具体处理经典内容时,应把重心放在文本的深入解读上,特别是对于文学艺术类文本,更要以引导学生阅读、体验、领悟、品辩、思考为主,而非以知识考核、记忆、解答为主。要注重对学生不同兴趣点及各自差异性的保护、鼓励和引领,不可强求统一标准。只有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使所学内容在学生那里真正深入人心,化为他们内在精神与灵魂的有机成分,人文教育才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5.在教育形式上,要充分发挥传统教学形式中优势的一面,并大力开辟和利用现代教育途径,既要注重形式的丰富多样,又要考虑不同形式之间的有机联系,构筑一个多维、立体、全息、互动的教育形式体系
  深入开发课堂教学资源,进一步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优势作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整合、提炼网络教学资源,构建对国内名校及国际教育优质资源的共享通道;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创造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上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努力创造优美的人文环境,使生存于中的每一个师生都能直接领受到那种美的熏陶力量;广泛寻求学校与社会的结合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工作。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关系到我国未来人才主体阵容的整体质量。而人文教育就是为这种主力人才砥心志、拓视域、打基础的,就是要教育青少年积善崇真,修养品性,汲取人类文化精华,弘扬民族传统美德,感悟人之为人、怎样做人的道理,为造就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所需的创新人才而铸就坚实的人文根基。
  (责任编辑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