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教学理念与学习价值的理性展望

作者:刘玉金




  在哲学史上,人们对理性的理解各不相同。黑格尔把理性看作是具体的辩证逻辑思维,提出了“积极理性”和“消极理性”两个概念。积极理性是指认识到正反两方面相互统一,只有在积极理性阶段,才能全面、具体和深刻地把握事物。教学过程是教学理念的体现,是信息传递多个环节的过程,其所有的环节应构成一个闭环系统。封闭系统的正常运行,方法的合理运用是教学质量的保证;学习过程是教学的展现,是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联结枢纽。只有把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两者的价值提升。本文对两者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与展望,试图对教学体系进行一次深刻的认识,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教学理念的跨越
  
  教学是师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互动的迂回系统,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育人的活动;将教学过程呈现为认识——探索——反思——再探索——再反思的研究思路,应该能满足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性,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趣,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的教学形式是:启迪与思考(知识升华)—交流与探讨(知识反思)—感悟与提高(知识运用)。在此基础上,教师一定要自立、自重、自省、自励、自强,作为教师首要从师德做起。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包括显性和隐性两方面。历代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社会的人,做有用的人,做高尚的人,健全学生理性的人格哲理,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进取精神,“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达到能够所具有的理想的人格层面。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处处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主义,自觉遵守宪法和社会公德守则,遵守校纪校规。把超前的思想理念、观念理念、行动理念、知识理念、做人的理念、社会的理念、处世的理念传授给学生。当今的时代,人们只有具备了不断学习的能力,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获得生存的社会位置。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陶冶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无任何个性特色”。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师爱”。在一定程度上,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劳永逸。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对一个教师而言,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处理与学生的矛盾——迁移、转化、提升、应用。教师知识的宽度、广度、深度和高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知识运用的局限性,拓展知识的实效性,提高社会运用的广泛性,增加知识转化的成果性,指出知识面中的错误性,修改知识点中的合理性。这样对学生研究学习中遇到的困惑,才能具有扩展性和前瞻性。因此,教师的教育具有合理性、长期性、艰苦性、系统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对整个国家的奥运争光和文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学习价值的超越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是一个不可言谕的事物,只有理解其本质,才能运用好。学生在学校承担着艰苦的劳动,既是贡献者,又是学习者。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精辟地指出:“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即“自主、探究与合作”。人们追求的是可见的形式。自主是学生自己独立地学习;探究是自己和别人相互合作追求真理的过程;合作是利用众人的力量创造性地活动。这一问题在合作的实施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一般的学习只是平行线式的延伸、积累,而不是升华;现阶段,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学习过程中横段面式的展探、丰富,而不是记录。自主是基础,合作是方式,探究是结果。在合作的理论中,蕴涵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如同杰克布斯等人所说的那样:“合作是一种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合作原理。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
  事实如此,合作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价值观,并不表明应该彻底消除竞争,有差异就一定会有竞争。但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培养人。人类发展到今天,只有竞争意识才能立足,而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将失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因此,培养合作精神是时代的呼唤。
  总之,在教师主导的课堂组织形式下,师生之间要搞好即时互动、开放教学、随时提问、气氛和谐的“两者互动”。对“动”有一个清楚的深刻认识,达到读、写、能、说、通、和、融的技能。
  
  三、理念与价值的展望
  
  1.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的传递与交流的过程,即师生间对教学信息的传递与认知的过程。这种信息的传递是教师与学生间双向的、相互的,但师生间的信息传递职责是不同的,教师主要是教学信息传递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这种影响不仅有赖于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与教育的方法技能,而且也有赖于教师是否运用自己的感染力。善于利用自己感染力的教师,能沟通师生情感,使学生很好地接受他传授的知识。而学生主要是教学信息的接受者。教师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学生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对待学习,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诱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激情,这种情感的融洽,更能促进教师积极进取,把整个过程看作是良性循环的境界。
  2.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自尊心的作用,正面引导,善于启发。对学生取得的成绩与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对他们的积极与创造精神要充分肯定、信任,使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的缺点要进行批评,但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教师的价值观、教学方法、教学态度、知识面、知识技能、艺术性对教学过程起关键作用。有的教师治学严谨、态度认真,学生听完课后既学到了知识和方法,精神也感到轻松愉快。这是主导地位的体现。如果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懒散、分心,神智不清,一心二用,对教师的教学效果会产生异化,更谈不上同化的结果了。
  3.相互衔接的关系
  学校教育作为培养现代化人才的重要场所。个别教师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授和操作技能的指导,而忽视了人文社科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是一个滞后的冲击,前后知识的衔接没能贯穿好,有想法没做法;有办法没方法。导致学生无方法可循,无途径可走。所以理念和价值衔接好,才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注重共性和个性的差异,突出人才的多样性、个性化,培养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
  总之,教学理念是教育历程的闪现,学习价值是教育过程的提炼,是相辅互相成的,又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它既遵循了教学理论的一般规律,又服从和服务于教育的目标,同时真正体现了两者的内在关系,并结合了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精髓,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时间的推移而丰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刘庆华.庄子.陈方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2] 潘懋元等.中国高等教育百年.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3] 金生鈜主编.教育:思想与对话.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杨桦等著.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5] 林崇德,沈德立主编.当代智力心理学丛书,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 黄汉升主编.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 邵瑞珍.学与教的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责任编辑付一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