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张予鹏




   自我效能理论是当代社会学习理论巨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所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班杜拉首次提出“自我效能”这一概念,并建立相应的理论。1986年他在《思想与行动的社会基础》这部巨作中全面、系统地论述了自我效能机制,再次完善了这一理论。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人类行为受外部强化和自我强化的影响,但不论何种强化都是通过影响自我效能感来影响行为,自我效能感是自我调节系统的核心。因此,对学习而言,当人们掌握了相关的知识、技能并有了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为学习的决定因素。目前国内介绍自我效能的文章较少,而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探索的文章则更少。因此,本文从体育教学实践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之进行分析探讨,以求教于同
  行。
  
  一、自我效能与体育教学
  
  1.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自我效能理论的必要性
  结合自我效能理论,检讨传统的体育教学,不难发现我们过分地强调行为结果对行为的强化作用,导致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即使我们把期望理论应用到体育教学中,也受强化理论的影响,只知结果期望,忽略或忽视了效能期望。没有把自我效能纳入学生的动机激发中,使体育教学的组织过于刻板和僵化,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有效学习的积极性。班杜拉关于动机的自我效能理论不以结果为行为的惟一因素,强调行为主体自我行为评价的效能期望,为体育教学任务的确定,以及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学手段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学生是否愿意参与体育活动,以及怎样动员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了实践依据。
  2.自我效能感与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实质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它包括三方面:一是教育能力的信念;二是课堂组织管理能力的信念,三是体育教学能力的信念。自我效能感强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乐学、乐练,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3.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动机等都与学生的成绩和教学的效果直接相关。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可理解为学生在进行某一具体的运动实践时,对自身运动能力的评价与估计。体育学习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往往影响他们对运动的选择,以及继续从事体育活动的意愿。
  
  二、自我效能感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效能感在研究对象上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对体育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竞技体育领域,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运动员。大多是有关自我效能感与运动成绩之间的相关性方面的研究,而对于体育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自我效能感研究则很少。因此,有关体育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教师自我效能感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对于体育教学效果的影响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2.自我效能感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
  研究方法是学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但是纵观我国体育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发现,大多数的文章都是有关自我效能感在体育运动中的可行性,自我效能感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该如何运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等,这些文章都是在理论上探讨运用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研究认为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然而并没有学者对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教学效果的相关程度做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多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这种方法由于缺乏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控制,而且所用量表的信、效度标准不一致,其研究结果的说服力大打折扣。在国外,有些学者对自我效能感采用了实验设计方法,但大多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室里进行,与真实的情境还是不同的,因此生态学的效度也不高。
  3.自我效能感训练方法上的问题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所有的研究都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能够对教学实施更有效控制,教学效果也好,同时教师的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水平,同时学生也能对教师产生影响。在国内,学者对自我效能的提高提出了一些建议,但都是根据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四个信息源来进行讨论的,就是个体成功的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和情绪唤醒。然而,并没有研究者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自我效能感研究所用量表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者在自我效能感的量具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在建构量表时都是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而编制,因此所依据的标准是不一致的,这样就导致各个量表信度和效度方面的水平有所不同。在体育领域里,有一些研究者正是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编制了一些特殊运动领域的量表。如1979年Feltz等人编制的《跳水自我效能感量表》、《游泳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体操自我效能感量表》等。而在体育教学方面还没有与体育教师相关的量表的研究,而且关于体育这个领域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也没有一个好的量具。
  
  三、体育教学中提高自我效能的对策
  
  1.在研究对象上,注重体育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性研究
  以后的研究中,在对运动员进行研究的同时,还要重视教师和学生的自我效能研究。体育教师是学生体育学习行为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育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对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发挥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直接影响学生将来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和态度,在体育教学中通过建立适宜的教材、目标体系,让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方法等,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感,从而达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目的。
  2.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因果关系的研究
  在研究教师教学效能感和学生学习效能感与其他理论的关系时,不能只停留在相关研究的水平上,应分析其因果关系,进一步确定个体自我效能感作为前因、后果或中介变量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不但要重视自我效能感的横向研究,而且要重视它的纵向追踪研究,了解其变化和发展机制,使得更好地知道其作用。不能只停留在理论性和可行性方面的探讨,而应该注重实践方面的运用,达到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3.训练方法上,开发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效能感训练模式
  在心理学中有许多的训练方法,如目标设置法、表象训练法等,因此要把自我效能感的训练作为一套科学的训练体系,心理工作者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现在已经存在自信心的训练方法和模式,但是自我效能感并不是指人的自信心水平,而是对自己是否具有信心去完成某一事情的能力判断,它和自信心是有区分的。因此,应该开发一套自我效能训练方法,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课题,它能够使自我效能理论更加完善。今后的研究中,应致力于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积极研制体育情境中的自我效能感量表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一任务的能力判断,它存在于个体的自我意识里,不能够被观察到。这样用于测量自我效能感量表的要求就很高,它直接关系到整个研究的科学性,因此要开发和研究出一个信度和效度较好的测量工具就很有必要。自我效能感是一种具体情境中的自信心,体育是一个较特殊的情境,因此我们不能把其他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量表套用到体育当中。我国运动心理学工作者应在未来的研究中,积极开发适合我国文化特点的自我效能感量表,研制和开发其他体育教学情境中的教师自我效能感量表和学生自我效能感量表,这对今后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春光.自我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福州体育科技,1996(2).
  [2] 张伟霞.试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的培养.体育学刊,1998(4).
  [3] 陈瑜,徐玖平.提高学生体育学习自我效能的探讨.体育学刊,2005(5).
  [4] 葛剑萍.效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6).(责任编辑张茂林)